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联想收购IBM PC又添7亿服务费支出 -- georgenine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专访柳传志:攻城掠地后回望产业报国

以交易总额17.5亿美元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后,柳传志将挥别联想集团这艘大船,把驶进世界500强的重任,交给了少帅杨元庆。12月13日,融科资讯大厦10层联想控股会议室,坐在记者面前的柳传志,嘴角不时绽放出的微笑与窗外的阳光一样灿烂―――焦虑释放后的喜悦、即将卸任前的轻松,都写在他的脸上。

  在决定收购前,柳说自己紧张得睡不着,“做企业就像打仗一样”。现在的柳传志可以两手一摊,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以后主要是元庆跟史蒂芬沟通,我连顾问都不做了。元庆忙不过来时,(联想集团)董事会还要我召集一下人什么的,这种情况顶多有百分之二三。”

  不过,这些并没有使得他停止对联想国际化的思考:IBM的PC客户与人才会不会流失?那个相对单纯与封闭的联想文化会不会被打破?临别,柳传志甚至把问题抛给记者:新联想里将不再提产业报国的目标……可是这样一来,我们究竟为啥干?

  元庆“导演”我“制片”

  这次“蛇吞象”式的收购,很容易让人想到柳传志那句“攻城掠地”前的口号:“把5%的希望变成10O%的现实。”这位昔日的军校学生,常常把战争理论搬到企业经营中,因此,给人留下强硬又富有谋略的印象。

  尽管经历全程,柳传志还是把功劳更多地算到杨元庆的身上:“元庆接手集团总裁后,我角色就是‘制片人’,‘导演’是他,我们的界限和分工是很明确的,基本不越过这条线。当然,这次是特例,这样的事是制片人的责任,我要直接参与。”

  收购过程确实算得上深谋远虑。IBM早在2001年就向联想伸出了橄榄枝,那时候联想正在多元化的道路上渐入困境,柳、杨两人正处于为联想“复盘”的思索中。这个事整整被捂了三年。从联想更名“lenovo”,到成为北京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都是整个收购战略的一部分。按照柳的话讲:由于要做好保密,“这期间我们对外界一直是含糊其辞”。

  尽管三年前杨元庆向柳汇报

  IBM出售PC业务的意向后,柳传志立即给予“枪毙”,但当此事重提时,柳传志作了透彻的思考:“我们先把画面推远,从宏观上看,把风险都估计清楚了”,然后是考虑专利、品牌、库存等细节问题。

  “整个审批过程只用了一个星期,”柳的神情像是一位刚指挥完一场卓绝战役的将军,“现在说联想是全球500强企业没有人相信,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还要看2到3年后,那正好是联想作为奥运顶级赞助商在全球做宣传的时候。”

  一半是理想,一半是现实

  联想从国内的PC大佬,变为年生产收入约120亿美元的全球第三大PC厂商。当记者问及新联想如何应对来自全球最大的两家PC厂商(戴尔和惠普)的“疯狂挤压”时,柳传志脱口而出:“也许是我们疯狂地挤压他们!”细心一听,不难发现在采访中他豪情万丈的言语比比皆是:“以后的国际PC市场热闹了,联想不会甘心做老三。”

  不过,几句豪言之后,坚持现实主义信条的柳又会迅速恢复他素有的冷静。“像联想这样的企业,目前往利润厚的领域挤,比如做系统、软件、CPU大型集成电路,条件和能力都是不足的。”他的分析平实有力:“不要说IBM不要的业务都不是好业务,PC业务先稳住阵脚,联想考虑往利润厚的方面走那是后话。”

  早在联想创立之初,柳就残酷地否定了上马大型集成电路之类的项目,而是主张务实地以“贸工技”(先做贸易,然后是生产,最后有资金再作研发)思路发展起来。

  “不提报国,我为啥干”

  柳传志常说:“我和元庆、郭为两代人,有个鲜明的共同点,都有一个很高的目标。”1999年他在复旦讲演时激动地说:“大家想想,人在最后的时候图什么?中国历史上那么多英雄人物不都是在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吗!”那个原本容纳300多人的教室中,近千名学生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在记者采访柳传志的会议室里,柳身后的墙上挂着毛笔草书的大条幅:“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产业内拥有领先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控股公司”。用“产业报国”的旗帜召集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显然已成为联想企业文化中有力的支点。

  然而,收购IBM后,新联想约1.9万名员工中有1万多名是原IBM的员工。联想原先强调的企业价值观,自然面临冲突。当记者问及新联想还会不会提倡产业报国的价值观时,柳传志脸上的笑容像石子投湖溅起的水花:“联想控股作为母公司还是以产业报国为目标,对于联想集团,他们将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几天前,我们在这里开会还专门讨论,我想以后联想集团会有更高的目标。联想文化的根本是求实,这与IBM是相通的……”

  也许这个问题真的困扰过柳传志,他在采访结束后对记者说,“这个问题我们也在思考,我想以后联想确实会觉得缺点什么,不提产业报国了,我们为什么干?”

  联想少帅:杨元庆

  和许多少年得志人士的壮怀激烈不同,被人们誉为联想少帅的杨元庆,在加盟联想之初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杨元庆上高中时最大的愿望是学文科。后来因为受他母亲的一个朋友影响,他在高考前突击改了志愿,一二三志愿都报了计算机系。可考进上海交大以后,杨元庆依然钟情于文学,甚至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写过小说。

  1988年杨元庆取得了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当时适逢联想第一次公开向社会招聘员工。于是,杨元庆就抱着到企业做研发、伺机出国的想法来到了联想。但联想此时最需要的并不是研发人员,而是出色的营销人员,这样杨元庆就被分配去销售Sun的工作站,而且将销售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杨元庆1991年起负责CAD部,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他所取得的业绩足以让柳传志在最紧要的关头提拔他做PC部的总经理。1994年,联想PC正处于自己品牌创新最困难的时刻。杨元庆不得不面对联想PC的大旗还能扛多久的质疑。在这种质疑中,联想重组后一百多人的队伍被关在中关村的一栋小楼里,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情景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2001年出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后,杨元庆除去起早贪黑地工作之外,没有任何业余爱好。他的副手曾对他讲,应该培养一些高雅的爱好,这关系到联想的形象。对此,杨元庆的解释是:在公司创业期,大家都没有做企业的经验,因此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不可能拿出时间像外国老板那样潇洒地打一打高尔夫。

  对于杨元庆这个接班人,柳传志给了90分―――这个分数已经相当高,因为柳总给自己的评分也只有80分。在他看来,杨元庆很上进,有远大志向,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在过去三年IT行业的困局中,他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学会了否定自己,学会了妥协。另外,在遭受挫折时,杨元庆在员工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这是因为他在工作中始终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洋CEO:史蒂芬?沃德

  无论对联想,还是对中国其他知名企业而言,聘请一位外国人担任CEO,这都是头一遭。在并购庆典上,史蒂芬?沃德(StephenM.Ward),这位联想的新掌门对整合

  IBM和联想表现出了足够的信心,他发誓新联想将“开辟个人电脑的新疆土”。

  就个人履历而言,能让IBM和联想相信沃德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可能不外乎两点。首先,沃德两度在IBM的个人系统事业部供职共6年,对个人电脑相关业务和渠道都非常熟悉。其次,沃德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执掌IBM全球工业企业部,负责为汽车、航空、国防、电子、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成千上万客户提供IBM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营销、销售和服务。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顾客和上下游合作企业,他应该成竹在胸。

  柳传志同样给了沃德很高的评价。在他眼中,沃德有清晰的思路,并且非常乐于沟通,他并不是把这个位子当作个差事,而是渴望与第一、二名(戴尔与惠普)争个高低。据柳传志所说,杨元庆与沃德接触下来感觉沟通很顺畅,也很舒服。

外链出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