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做总理是需要一点逻辑的 — 评温家宝言论1 -- 响水湾

共:💬256 🌺452 🌵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政策都是解决一时的问题的。

分税制如果放到今天来看,弊端就慢慢显露出来了。还有,朱和温,在对经济政策的理解上,有决定性的差异。以后我想专门开个帖子探讨。简而言之,前任是典型的“财政派”,现任是典型的“金融派”。

前任喜欢在固定货币量的情况下做事儿,这样的好处在于抑制通货膨胀,缺点在于当资金不均衡的时候,某些产业和企业,容易断流,造成直接死亡,大规模的失业就是其后果。还有,前任有时候大刀阔斧过火了,有些事儿没经过仔细思量,把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给贱价卖掉了。

而现任的做法是在持续扩大货币量的情况下调控,比如我货币放多了,很容易,出两个短期政策回收一部分就行了,但是一切措施的基础在于我的货币量是扩大的,这点是原则。好处在于,不容易造成现金流的中断,企业不会死亡,所以,能够极好地控制失业;缺点就在于造成长期的流动性泛滥,CPI一直往上走。

客观来说,普通老百姓,应该是喜欢后者的措施的,为何?尽管物价有时候会涨,但起码能保证我不失业,我还是有口饭吃,无非是吃的少罢了;而前者会要命的,如果某个企业不景气,那可能让很多工人下岗,直接饿死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我估计如果去做民间调研,可能7成以上的普通民众,尤其是以前那帮下岗离休工人还有农民,都会说温的好话,而不会说朱的好话。

现在对YD的一些指责,主要来自于白领阶层。这类人文化层次较高,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几乎没有“家里蹲”的窘境,况且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还有点儿小自豪。因此,YD的扩张政策,使得物价上升,房价上升,侵害了这些人的生活情况,因此被骂,是再正常不过的。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中国多年来,单一地用权力地位和货币地位对社会成员进行分类,却一直缺少一套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这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中国现在要建大量的保障性住房,一般入住的人,凭什么拥有保障性住房呢?就2条:1.我有权力,我是当官的,我可以走后门,弄到几套;2.我用钱买,比商品房便宜点儿。前者,就是权力地位,后者就是货币地位。

我的构想是,有权力的人,他可能搞腐败;去买保障性这种便宜房子的人,他就是穷,也有可能是个懒汉。因此,权和钱,都不是一个良好的分类标准。

我的想法是:如果一个人,他见义勇为,受伤了,那是不是可以住进经适房;如果一个人,他曾经是个劳模,但现在国营厂子破产了,是不是可以住进经适房;一个人,他去边疆支过教,但工资低,是不是可以入住经适房?

我的意思是,如果中国社会,对一个人的能力,能够有一套游离于钱权之外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能够使得没钱没权的,但对社会贡献很大的人,使得他们获得应有的奖赏,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吗?

比如说,前任当年一刀切,国有企业员工都被踹出去了,这里面,可能包括懒汉和长舌妇,也可能包括勤勉的员工,如果我们有一套稳妥的机制,使得“好人”在厂子完蛋的时候,有所保障,岂不是更加合理?很多对厂子有过贡献的人,最后也是一样被扫地出门,一把年龄,天天跑这里跑那里找工作,这有天理吗?

再比如,按照现任的做法,房价高,那我们建的经适房,是不是不完全按照,只要你掏钱,你穷,你就可以入住的规则,而是有方向性的,比如一个人,他以前是劳模,后来失业了,现在他儿子又要读大学,那是不是可以考虑把经适房给他?如果单纯按照穷人就能入住的原则,那有些懒汉,也穷,也能入住,这对那些“好人”来说,是不公正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前任和现任,管理经济的思路,都太单一,管经济,就是只看经济,看数字,看数量,而不看到其质量和社会效应。这就容易矫枉过正,因此,这两位总经理,在位期间的政策,也是两边倒,偏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