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聊聊《尚书》 -- 红绿

共:💬11 🌺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最近老遇到问题

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不可能堆这些问题都有答案。但是能感觉到岭上花是又热情才问这些问题的,我就试试说我的看法。

孔颖达引用的话,讲的就是事实?能证明老先生肯定删过书?

老先生自己删书,就等于信息控制和筛选?此书除老先生手中的以外,天下再无别本?书中收录的各国档案,从无第二家抄录?

古时所谓书,怕不是有头有尾、有章有节、逐字校过、序言后记、明码标价的现代意义上的书。

更有可能的是一篇一篇的手抄本。抄书的人喜欢什么抄什么,想加的就加,想减的就减,不认识的字就乱写,你曰我就日,一个字分两个(触龙言愿见太后),两个字合一个,喜欢的各篇捆吧捆吧,系在一起就是“书”,丢几捆就丢几捆,邻居王大爷点烟抽了几个木片去煤气灶上对火烧了,剩下的仍然是“书”。

所以,上古时,怕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间有一部篇章固定、内容固定的《尚书》。

你怀疑的精神很好。不过我自己也没有说小孔说的就一定是对的,而他那也是引用别人写的东西。但是讨论东西的时候,总要有个基础。如果上来就是把所有的基础都先怀疑一遍那讨论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其实,我也没有说一定孔子他老人家干过那样的事情,但我也相信小孔说的不是空穴来风,而清华的战国简也表明的确尚书的内容以前要丰富一点。

先秦的书当然都是手抄的,那时没有问题的。也要注意到的是,那时的书可不是现在的书,随便就能看懂,随便就能拥有……而尚书我更倾向与它是真实的存在,当然它是不是内容完全固定,那要求也不能太高。这也引出我想说的另外一个事情,那就是我国先人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好像要高于其他任何古代的文明。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传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个传统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传统的目的到底又是为什么?这可能又得回到尚书这个问题上去了。能看到这个书的人那时不是很多,只有统治者和幕僚学者们才能看到,而诸子百家的思想诞生也是有基础的,尚书的记载就是一个源泉。只是不同的人解读和认知不一样。

现在的《竹书》,似乎只是后人的整理吧,还有《古本》、《今本》之分。原书据说已逸,我们怎么证明我们现在看到的《竹书》,就是墓中挖出的那些竹片上写的内容?

"《竹书》被马王堆竹简证实",证实的哪一条?全部?我们又怎样排除这种可能:马王堆竹简的内容(如果确实与《竹书》记录相同),依据了与《竹书》(不论是墓中挖出的还是流传至今我们见到的所谓《竹书》)相同的来源,而这来源的可信性并无法证实?这时怎么证明,因为它说的与通行版不同,它说的就是对的?

是的,现在的竹书是整理的。你的怀疑还是有理的。但相信他们内容是符合的也是可以行的通的。你说的可能性当然有,而且是非常有可能,而他们相互印证正是我的原来的意思:说明先秦时的版本和后来有出入。这个出入你问该相信谁。这是个人做出思考后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

我说了个小故事,此其一;焚书坑儒,春秋笔法他们的别有用心,此其二;史记和竹书,竹简与事件的事件距离,此其三;最后,对于一件事情,比如商太甲和伊尹之间的恩怨,两种记载的‘合理’程度。这些都是依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