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敌军围困千万重 – 一张抗联相关老照片的注解 -- 萨苏

共:💬37 🌺82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唱和萨苏兄】“中华民族伟大义愤的反映”:考证此抗争背景

1938年年末到1939年年初,松花江下游地区抗联留守部队正经历着一个极端困苦的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版)有这样几段记载:

“12月底,敌人加紧了在伪三江省地区的大讨伐”,“北满抗联主力部队远征后,敌人对松花江下游地区(注:即历史文献中常提到的“下江”地区。照片拍摄地宝清县,就属于这一地区)攻势有增无减,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抗联活动区域明显缩小。在老游击区坚持斗争的北满抗联留守部队在敌人严密封锁、疯狂追击下,受到严重挫折”,“第三军留守部队,在敌人严密封锁、大举“讨伐”的严峻局面下,英勇奋战,打击和牵制了敌人的兵力,虽然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为配合北满抗联主力部队的西征,完成战略转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铃木于1938年12月拍摄的这些照片,正是反映出这一段时期日军某几次讨伐的情况。

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于1939年1月19日,给率部留守在松花江下游的六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等发去了信件。这封信件的第一段侧面述评了这一段时期松花江下游地区抗联留守部队的英勇事迹:

“我和你们分别,已半年有余,近闻日寇侵略军的大部队已在下江开始行动,对我军大举‘讨伐’,我军的生活非常艰苦,但英勇的将士们始终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意志担当此严重的局面,这确是中华民族伟大义愤的反映”。

日军的封锁之下通讯不畅,金策写信时还不知道,徐光海于1938年11月23日已经在一次率留守部队与日军作战中殉国。而就在金策发出这封信的1939年1月,松花江下游的抗联余部依旧带着“中华民族伟大义愤”在坚持着最后的斗争。

1939年3月,当时担任了关东军参谋长的矶谷廉介,向日本陆军次官递交了1939年1月的满洲国内东北抗联分布要图。要图的封面上盖了“极秘”的戳记,显示这是一份密级最高的文件。在这一幅“极秘”的要图上面,从哈尔滨市周边以东至饶河县,北至萝北县,南至牡丹江下游一带的区域,注明了是伪满军“第四军管区”的作战区域。松花江下游地区属于这一作战区域,日军在要图上沿着松花江专门标注了四个大字“肃清重点”。这一片作战区域中的抗联部队主要有三部分:牡丹江下游一带的抗联第五军等部、海伦县一带已到达目的地的北满的抗联主力一部、松花江下游地区北满抗联留守部队。图上记录了1939年1月在这一片作战区域中“战斗回数”为三十四次,平均每一天至少有一次战斗。

这些战斗主要是与哪支抗联部队的作战?1939年1月,发生了关书范投敌后企图劝降的事件,第五军面临的“敌情突然缓和了。敌人认为阴谋已经告成……”,我方“充分利用了这个有利时机”,得到休整的同时严惩了叛徒关书范(见第五军政委季青的回忆文章《我所知道的周保中将军》)。而1938年12月份刚到达海伦县一带的北满抗联主力,此时也得到了休整的机会:“北满抗联1938年西征到达的目的地……远离敌人统治的中心区域,属日伪统治的薄弱地区,既有群众工作基础,又有粮食储备,还能保障一定的军需供给,部队在此可以得到休养生息,部队还可以此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山岳条件为依托开展游击战争。三批西征部队到达这里后,伤病员迅速得到医治,给养很快得到补充,部队经过休整,元气大大恢复,干部战士精神振奋,士气大为提高,抗日积极性十分高涨,纷纷主动要求出声杀敌……”(见《试述北满抗联各军1938年西征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东北抗日斗争史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39年1月伪满军“第四军管区”作战区域中的战斗,主要是与松花江下游的东北抗联留守部队的作战。

这一幅要图附录的《满洲国军讨匪效果一栏表》中记载,伪满军“第四军管区”的作战区域,和东北抗联的战斗中,抗联的官兵死一百五十六人,伤三十人,而被俘只有十八人。

(注:另记录有十四人“投降”,应是指1939年1月发生于牡丹江下游方正县的兰志渊率部投敌事件,不发生于松花江下游地区。这极个别叛徒也无损于团体的荣光——这份要图记录1939年1月东北各地一共与抗联战斗一百零五次,累计“讨伐”抗联达到五千八百三十二人次,只有这是唯一的投降记录)

敌人的统计展示出这样一种英勇的事迹:

一个月战斗中,抗联殉国的人数多达受伤人数的五倍多,而被俘的人数只有伤亡人数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这记录的背后,分明是一支死战不屈的抗联部队的铮铮铁骨!

(注:兰志渊投敌之后即带路在牡丹江下游密营曾抓捕了多名抗联战士,于是,松花江下游的抗联实际被俘人数应远少于十八人)

而且,根据这份要图的记录,伪满军“第四军管区”的作战区域,抗联各个部队只有六挺轻机枪,没有重机枪!海伦县一带的是北满的抗联主力,牡丹江下游一带是第五军主力,他们的武器装备无疑都好于松花江下游的留守部队。。那么可以侧面了解,松花江下游的抗联留守部队,又是以怎样微弱的火力,孤军抵抗着武装到牙齿的日伪军?

通过敌人1939年1月的这一份统计,可以想象出在那一个冬天,就在松花江的下游,多少如同日军照片记录的重围下的牺牲;可以想象出在那一个冬天,就在松花江的下游,曾有多少惨烈激战到全体殉国的场景;更可以想象出:陷入绝境的抗联余部,正在以怎样“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意志”,力战着强敌和风雪饥寒,“担当此严重的局面”。

那一个冬天,就在松花江的下游,敌人围困万千重之下,斗争到底的抗联部队反映出的“中华民族伟大义愤”,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会一直给国人们以激励和启迪。

通宝推:光头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