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 顾剑
3。南线总司令:元帅衔的军需部长
凯塞林去地中海的时候,正是英军在新任中东总司令奥钦莱克指挥下,发动“十字军” 反攻,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群(比集团军低半格) 经过西迪拉杰格战役,正缓慢向西长途撤退。凯塞林来地中海之前,德国空军在地中海地区已经部署了第10航空军。直接支援隆美尔作战的,是弗洛里希Froehlich的非洲空军司令部,隶属于第10航空军(盖斯勒Geisler)。隆美尔的部队,则(名义上)隶属于意大利的利比亚总督巴蒂斯柯元帅,巴蒂斯柯上头,是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尤其是意大利总参谋长卡瓦列罗。问题在於,隆美尔蔑视意大利人,遇事要么自作主张,要么直接向德军最高统帅部请示。同时,隆美尔与空军非洲司令部的弗洛里希也关系紧张。
凯塞林这次赴地中海,带着“南线总司令” 的头衔,还带来了洛策尔(Loerzer)将军的第2航空军。希特勒在柏林向凯塞林保证,墨索里尼已经同意,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将被置于凯塞林的指挥之下。凯塞林的任务,就是保证北非战场供应,并通过意大利统帅部来指挥隆美尔作战。当凯塞林到达罗马的时候,却发现情况完全不是那样,希特勒根本一厢情愿。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拒绝听令于凯塞林,凯塞林也就无权干预隆美尔。他能指挥得动的,只有第2航空队的德国空军而已。凯塞林这次,要施展以前磨炼出来的全部外交手腕和行政技巧,跟意大利总参谋长卡瓦列罗合作,间接地对意大利统帅部施加影响。而隆美尔,他根本无能为力,在OKW面前,凯塞林跟隆美尔事实上是具有同等影响力的。在地面上,凯塞林指挥不了一兵一卒。
凯塞林上任的第一把火,从自己能控制的空军烧起。他用瓦尔道将军(Waldau)替换弗洛里希出掌非洲空军司令部,并从航空军独立出来,直接隶属于第2航空队。在指挥关系上,凯塞林远比隆美尔有弹性。他在罗马主动跟卡瓦列罗合作,跟意大利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保证自己在地中海战场至少有间接的影响力。卡瓦列罗作出承诺,意大利统帅部所发出的一切命令,都一定要经凯塞林签署后才下发。在战略问题上,凯塞林一到任,立即同意意大利人的看法,认清了马耳他岛实为整个战场成败的总关键。他制定计划,并出面说服希特勒,占领马耳他刻不容缓。隆美尔后撤缩短补给线以后,后勤状况有所好转,急于反攻,不情愿立即解决马耳他问题。凯塞林对隆美尔的评价是:隆美尔是战役战术的天才,但是他缺乏总参谋部的那种高级训练,往往只看片面,不能从全局高度考虑问题。
1941年12月31日,总算说服了德意最高统帅部,凯塞林签署命令,进攻马耳他。但是1月21日,隆美尔不打招呼,抢先突然发动北非反攻。隆美尔不打招呼,可能是因为担心意大利统帅部里有英国间谍,会走漏消息。但这样一来,凯塞林的马耳他行动就整个给晾在那儿了。凯塞林只好等待隆美尔的攻势差不多告一段落,战线稳定在贾扎拉防线的时候,3月份才开始对马耳他采取实质性攻势。德国空军先持续地猛烈轰炸马耳他岛,到4月11日,凯塞林认为马耳他的英军力量已经被削弱到可以发动登陆的程度了,而隆美尔也总算同意,占领马耳他,应该排在非洲装甲集团军(1月份非洲装甲集群升格为集团军) 突破贾扎拉防线,进攻托布鲁克之前。
5月初,登陆马耳他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凯塞林的好事多磨,这一次,形势比人强:一方面,他的主力机群被抽调往东线增援。另一方面,英军在贾扎拉防线聚集实力,显示出进攻的征兆,形势迫使隆美尔抢先进攻。凯塞林倒不是固执己见的人,他跟隆美尔达成协议:先打贾扎拉防线,以占领托布鲁克为目标。然后隆美尔停下来,凯塞林打马耳他,最后隆美尔再向尼罗河进军。5月26日,隆美尔向贾扎拉防线发动总攻,凯塞林亲自驾机飞上前线巡视侦察,当非洲军军长克鲁韦尔将军被俘,隆美尔又不在指挥位置的时候,经作战处长梅伦廷少校(战后“坦克战” 一书的作者) 建议,凯塞林代理指挥非洲军,做了隆美尔的暂时下级。激战正酣之际,前线的隆美尔请求空军不等地面部队准备好,立即打击英军防线南端支点,比尔-哈凯姆(Bir Hakeim)的自由法国部队。凯塞林否决了隆美尔的命令,坚持一定要空地配合才能攻击,结果大获全胜。6月14日,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从贾扎拉防线败退。1942年6月21日,乘胜挺进的隆美尔攻下了托布鲁克,第二天,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现在,应该是隆美尔履行诺言,让凯塞林进攻马耳他的时机了。但是隆美尔建议乘胜进攻,横扫埃及。凯塞林在西迪巴拉尼会议上,与隆美尔爆发争吵。凯塞林此时的战略头脑比较清醒,他问隆美尔,即便你能占领开罗,又有何用?只有占领亚历山大港,而且还必须保证港口设施完好无损,才能真正改善补给形势。即便到那时,强弩之末的德军还不一定应付得了来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英军中东部队的反攻呢。但是隆美尔许诺十天之内一蹴而就渡过尼罗河的前景,打动了德意最高统帅部,不顾后勤补给的潜在危机,命令隆美尔继续进攻。以至在哈勒姆-海尔法进攻战役遭到挫败。而作为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却对隆美尔没有命令的权力,只有建议的权力。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凯塞林,手下除了空军,谁也指挥不动,只是隆美尔的元帅衔后勤总管而已。
公允地讲,凯塞林在这段时间,虽然比隆美尔和德意最高统帅部要清醒,但他也不完全是先知先觉,也是有一点责任的。他本人对后勤补给的险恶形势,还是估计不足,隆美尔开始进攻之前,凯塞林答应可以保证日平均400吨油料供给,实际根本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本人在回忆录里也有自我批评。只是即便凯塞林写回忆录的时候,也不知道,德意运输途中所损失的油料,大部分是因为英美完全掌握了德国密码。
隆美尔的进攻失败之后,阿拉曼战役之前,有一段平静时期。此时凯塞林已经意识到德国想在北非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应该是收缩力量,巩固并坚守北非,把盟军据于南欧之外,因此不应该在阿拉曼地区坐等英国人进攻。但是凯塞林同时也考虑到,英国沙漠空军的实力强大,而陆军机动能力远优于德意军队,因此德军从既设防御阵地里撤出来,也是很困难的。同时他觉得当时德军的供应情况还不错,应该能够支撑一次防御战役,所以就没有提出主动后退的建议。这个时期,凯塞林还没有忘记马耳他。10月,德军又对马耳他发动空中攻势,但此时英国空军的反击实力大大加强,攻势发动3天后,就不得不因为损失太重而终止。
10月23日,蒙哥马利发动阿拉曼战役,凯塞林又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一次作用:11月3日,隆美尔在英军的强大压力下支持不住,请求撤退,希特勒禁止撤退,忠於希特勒的隆美尔只好撤销命令,转而下令死守。11月4日,凯塞林飞到隆美尔司令部,得知形势后,动用南线总司令的名义,授权隆美尔后撤,并通告希特勒。这一举动,可以说拯救了阿拉曼的轴心军队。
但是凯塞林此时已经顾不上关注阿拉曼战役的具体进程了。那里有隆美尔指挥足够。凯塞林此刻已经不是隆美尔的后勤部长,已经有了兵权。早在阿拉曼战役之前,大约8月份,德军觉察到盟军舰船大量集结,似有在地中海或大西洋沿岸登陆的意图。凯塞林被授权直接指挥北非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一切德国陆海空军(除了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以外) ,防御即将到来的入侵。至此,凯塞林才拥有直接指挥陆军部队的实权,可以跟西北非登陆的盟军“火炬行动” 部队一较短长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5
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续5) 3 顾剑 字9119 2005-02-18 08:08:47
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续4) 5 顾剑 字11384 2005-02-18 08:06:32
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续3) 2 顾剑 字5230 2005-02-18 08:04:46
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续2)
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续1) 2 顾剑 字9343 2005-02-18 0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