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谈一下“内伤”---五脏核心系统及其“伤”病 -- 弦音醉舸

共:💬8 🌺5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紧接上文

2.肺藏气。如果肺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虚: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如果肺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皮肤微病,命曰魄气微泄(皮肤病)。治疗方案如下:

1)肺气有余:泻手太阴之别络(列缺)。

2)肺气不足:补手太阴之别络(列缺)。

3)在体表出现相应皮肤病(不是所有的皮肤病,慢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在针刺治疗同时还需要心理疗法辅助:“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自伏,邪气散乱,毋所伏息,气泻腠理,真气乃相得。”,也就是说局部按摩留针一段时间,悄悄出针,然后告诉患者,不要怕痛啊,我要扎深一点啦,患者必然会紧张,这种状态,会让人体精气骤然退藏,那么邪气因没有载体而散乱了,邪气就会从针孔外泄皮肤。

如果肺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列缺,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3.肝藏血。如果肝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血有余则怒;虚:不足则悲。如果肝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孙络外溢,经有留血(体表可见到血络)。治疗方案如下:

1)肝血有余:泻其盛经,出其血。

2)肝血不足:补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至脉大,疾出其针,毋令血泄)。

3)对于在体表出现的血络,刺出其血即可(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病)。

如果肝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蠡沟,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4.脾藏肉。如果脾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形有余则腹胀溲不利;虚:不足则四肢不用。如果脾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肌肉蠕动,命曰微风。治疗方案如下:

1)脾气血有余:泻其阳经。

2)脾不足:补足太阴之别络(公孙)。

3)在体表出现相应肌肉蠕动症状,可以留针在分肉层面,以待卫气(取分肉间,无中经,毋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如果脾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公孙,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5.肾藏志。如果肾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志有余则腹胀飧泄;虚:不足则厥。如果肾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骨节有动。治疗方案如下:

1)肾气有余:泻足少阴之别络(大钟)。

2)肾气不足:补手太阴之别络(大钟)。

3)在体表出现相骨节微动,也只需要在相应骨节周围浅刺(即取之,毋中其经,以邪乃能立虚)。

如果肾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大钟,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以上讨论的五脏见症也好,治疗也好,都偏于抽象,但这里强调的概念很重要,五脏中某一脏器自身的紊乱,会引起体表见症(其气血紊乱的程度及对周身气血的影响程度决定在体表见症的多寡),五脏自身紊乱所产生的“邪气”会因为经脉气血的关联与流通,表现在全身(“四肢百骸,三百六十五节”),这与现代医学理论无矛盾之处。后世那繁复的五脏理论是应中药的运用急剧扩大的需求而生的,是为中药学理论服务的,而传统中药学理论从来都是支离破碎,没有一个经典而完整的体系,那为之服务的五脏理论变得繁复离奇,就不足为怪了。

通宝推:阴霾信仰,南泉,花大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