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谈一下“内伤”---五脏核心系统及其“伤”病 -- 弦音醉舸

共:💬8 🌺5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谈一下“内伤”---五脏核心系统及其“伤”病

题注:前文写到的“虚邪贼风”弦音醉舸:什么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外感受邪的一种方式,讲解的过程中,交代了外感疾病侵袭人体的途径以及疾病传变的途径。但疾病的发生,并不都是外来因素所致,尚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喜怒不节,暴饮暴食等内生性因素引起的,传统医学将之称为“内伤”,与“外感”相对举,并以五脏为核心的系统理论来阐释内伤的发生及传变方式。

传统医学阐述外感疾病时依据不同性质病邪对人体的伤害表现创立了“六淫”概念,以取类比象于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在阐述内伤疾病时却将繁复的病变类型简约并入五脏系统。我们看看《内经》中给出怎样的解释:

“黄帝问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百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对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视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血,调之脉;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卒针药熨...."

黄帝的问题很明确,岐伯的回答却略有含糊,我稍总结一下:五脏与六腑为表里,那么五脏就不仅仅是五脉了,而是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又各有穴位及络脉分布,所以能将百病之生用五脏系统理论来解释并治疗。

[ 由于《内经》中五脏理论的驳杂不精,我们这里姑且以《太素.五藏命分》中的对五藏的认识为准,弦音醉舸:《内经》中务实的“五脏”概念这一章节的重点是概述了人体经脉、卫气、志意以及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强调人赖血气精神以生,故人之血气营卫志意和调,则六腑化谷,五脏不受邪,人体处于平和状态。“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斜者”,这里强调五脏不过是人体的一个部位,因人体质及体型的不同,而有小大高下坚脆等区别,而五脏在人体能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因,是五脏藏精神血气魂魄,这与后世中医学中那虚无飘渺哲学化了的五脏有着很大的区别的,这才是符合传统医学天人相应原理的五藏观。]

基于上述的五藏观,就可以理解“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化变而生于气血,故守经隧焉。”也就是说,五脏也都是身体运行血气的一个环节(通过经脉),如果五脏的血气不和,也会发作用于周身的血气,以至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至于治疗,只要守住经脉就行了。具体分述如下:

1.心藏神。如果心脏因为内伤,而出现气血运行障碍,会出现两种可能:实:心气有余则喜笑不休;虚:心气不足则忧。如果心脏本身的这种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只会出现一些皮肤毫毛怕冷阵寒的迹象(“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神不定则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那么治疗方案如下:

1)心气有余:泻手少阴之别络(通里),浅刺出血(出血勿之深斥,毋中其大经);

2)心气不足:爪切手少阴之别络(通里)以致气,然后行针刺补法(刺而利之,毋出其血,毋泻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3)在体表出现相应症状(洒淅起于毫毛),可以用浮刺如腕踝针留针(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足,神气乃得复)。

如果心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通里,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2.肺藏气。。。。

---------------------------

已过子时,熬夜伤神,睡觉先,天明赶工,,,,,

关键词(Tags): #中医(说了就走)通宝推:南泉,花大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顶好文
家园 紧接上文

2.肺藏气。如果肺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虚: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如果肺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皮肤微病,命曰魄气微泄(皮肤病)。治疗方案如下:

1)肺气有余:泻手太阴之别络(列缺)。

2)肺气不足:补手太阴之别络(列缺)。

3)在体表出现相应皮肤病(不是所有的皮肤病,慢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在针刺治疗同时还需要心理疗法辅助:“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自伏,邪气散乱,毋所伏息,气泻腠理,真气乃相得。”,也就是说局部按摩留针一段时间,悄悄出针,然后告诉患者,不要怕痛啊,我要扎深一点啦,患者必然会紧张,这种状态,会让人体精气骤然退藏,那么邪气因没有载体而散乱了,邪气就会从针孔外泄皮肤。

如果肺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列缺,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3.肝藏血。如果肝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血有余则怒;虚:不足则悲。如果肝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孙络外溢,经有留血(体表可见到血络)。治疗方案如下:

1)肝血有余:泻其盛经,出其血。

2)肝血不足:补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至脉大,疾出其针,毋令血泄)。

3)对于在体表出现的血络,刺出其血即可(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病)。

如果肝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蠡沟,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4.脾藏肉。如果脾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形有余则腹胀溲不利;虚:不足则四肢不用。如果脾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肌肉蠕动,命曰微风。治疗方案如下:

1)脾气血有余:泻其阳经。

2)脾不足:补足太阴之别络(公孙)。

3)在体表出现相应肌肉蠕动症状,可以留针在分肉层面,以待卫气(取分肉间,无中经,毋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如果脾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公孙,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5.肾藏志。如果肾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志有余则腹胀飧泄;虚:不足则厥。如果肾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骨节有动。治疗方案如下:

1)肾气有余:泻足少阴之别络(大钟)。

2)肾气不足:补手太阴之别络(大钟)。

3)在体表出现相骨节微动,也只需要在相应骨节周围浅刺(即取之,毋中其经,以邪乃能立虚)。

如果肾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大钟,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以上讨论的五脏见症也好,治疗也好,都偏于抽象,但这里强调的概念很重要,五脏中某一脏器自身的紊乱,会引起体表见症(其气血紊乱的程度及对周身气血的影响程度决定在体表见症的多寡),五脏自身紊乱所产生的“邪气”会因为经脉气血的关联与流通,表现在全身(“四肢百骸,三百六十五节”),这与现代医学理论无矛盾之处。后世那繁复的五脏理论是应中药的运用急剧扩大的需求而生的,是为中药学理论服务的,而传统中药学理论从来都是支离破碎,没有一个经典而完整的体系,那为之服务的五脏理论变得繁复离奇,就不足为怪了。

通宝推:阴霾信仰,南泉,花大熊,
家园 弦音兄这几篇很是有些味道出来鸟

恐怕西西河里喜欢的不多。曲高和寡啊。哈哈

脾统血,和气有关。内经里也没有一点涉及吗?把后世理论的来龙去脉如果能梳理一番。善莫大焉。

俺们搬着板凳瞅着了。

无形之气可以速生,其实是精化气的过程,在人体急脱时需要用厚味热药促使这一过程迅速被激发

独参汤用于急救,伤寒中并未强调。有人说是精气化生的机理。并非如教材中简单化的说法。不知弦音兄有何看法。

家园 关于传统“脾”的认识

,我争取在接下的文章中讲到,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耐心等待,我也等待着“水到渠成”,只有这种状态才能写得不累。

家园 最近对经络感兴趣,买了几本书,边找边记。

以后可以多请教楼主了。

我在用艾灸自己治疗多年的鼻炎,感觉快治好了。

家园 谢谢支持

,在安全的范围内多尝试,或许能多得到些理解。

家园 查了下

“脾统血”最早出现在《难经》:“脾裹血”,这应该是后世的误解,《难经》的意思是脾主肉,肉裹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