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支付卡时代》 -- 喵咪呜
第一节
支付卡产业——双边市场的产业。
卡片是身份象征吗?
都用Visa卡吗?
Visa最初起始于1966年美国银行卡特许授权体系(Bank Americard franchise system),尽管起源是美国银行于1958年在加利福尼亚推出的封闭卡计划(go-it-alone card program)。结果成了最大的开放组织。
EFT,电子资金转帐,e-Funding Transfer
双边市场是什么?保媒拉纤、撮合。比如酒吧的女士免费策略。
Adobe的pdf浏览器免费,制作pdf的工具收费;M$的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便宜,从运行的硬件收费。
竞合(co-opetition)组织,竞争与合作。
支付卡组织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合作,在利率、费用、服务以及新产品方面竞争。
第二节
各方角色。
一张签购单:
发卡行:发出这张卡片的,图中是浦发银行。不过据说浦发的发卡量只有800万。
收单机构:如果是银行就叫收单行。这里比较特别,是快钱公司。不过快钱的线上还信用卡好慢好慢的。收单机构可以自己做清算,也可以委托别的机构做。清算就是清分结算,算清楚该从发卡行那里收多少,向商户支付多少,能够对账。
终端:就是俗称的POS机。通常是收单机构在商家布设的,通常需要通过银联认证,贴银联标,方可接受银联卡片。认证主要是金融安全方面的认证,既有机械的,如防暴力拆解、自毁;也有信息安全的,如密钥体系。其中银联3C认证,就是国际上的EAL4+ 。也有不走银联通道的终端,近期兴起的手机支付,就是移动自行布设的终端,好几百号人在湖南做了一整套封闭的支付体系。
在中国很难有银行之外的大规模发卡机构,预付卡受到严控,信用卡是别想。而米国运通是可以发信用卡滴。
开放组织——Visa、万事达MasterCard、银联UnionPay
封闭组织——美国运通 American Express
卡组织:支付卡组织制定交换费,以最大化成员组织(主要是发卡行)的利润。
发卡行:制定刷卡费,以最大化发卡业务利润。
收单机构:制定商户折扣率,以最大化收单业务利润。
※※※※※※※※※这2张图来自另一本书《网络经济学视角下的银行卡市场研究》,国产学者王学斌著※※※※※※※※※
历史回顾:蓝血与混血 by 须弥一芥
支票及支票交换系统。
支票深入到米国人民的生活之中,俺都收到几个加、美同学寄回的支票。而似乎中、美两地还很难通过电子方式进行转帐。
支票开具人,check payer;支票兑换人,check casher。
如果兑换人到出票行亲自兑换,则可获得票面等额现金;如果用其他方式,比如马车快递,则低于面额。
米国的特点,银行多,为了能互相接受对方的票据,于是出现了票据交换所。
铁路的大发展,异地(far far away)支票越来越多,银行无法确定付款人出票的可信度(支票的检验和担保技术很久以后才出现,例如现在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于是建立起委托代理行制度(respondent-correspondent),大家共同加入支票的统一清算和托收组织来解决此问题。
这里的清算,就意味着委托行(通常是乡镇小银行)与代理行(通常是城市大银行)之间出现委托费用。代理行不直接收取,而从委托行在代理行中存放的储备资金中获利。
有兑付费用,就有定价。为了规避某些对付费用,支票经常会采用“曲线救国”路线。极端情况,有一张支票,辗转11家银行,行程大约1500英里,经历11天,才回到开票行。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