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社会上还有一群人同时站在托利党小圈子与实业家的对立面上。这一群体的支持者穿着厚实的蓝色或米色道尔夫大衣——这款羊毛大衣材质粗糙,前襟缝着栓扣,最早出现于维多利亚时代,后来在二战期间大西洋与北极圈的船队当中流行开来——搭配高圆领套头毛衣,粗花呢夹克和结实的靴子。这些人都留着茂密的大胡子。他们似乎完全不受美国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选择的音乐也与正在逐渐渗透进青少年生活中的爵士与摇滚大相径庭。对于政治弦绷得最紧的左翼分子来说,响彻全国各地、随便在哪个烟气缭绕的啤酒酒吧里都能听到的民间音乐就是时代的声音。
民间音乐在五十年代的英国开始流行,尽管随后流行音乐的井喷式大爆发使得这一音乐形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民间音乐在苏格兰尤其受欢迎,当地的农夫与矿工都有唱歌的习惯,罗伯特.彭斯至今在此依然饱受赞誉,这也就使得“人民的音乐”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四十年代末,爱丁堡受选成为了年度国际艺术节的举办地(另一个候选城市是巴斯,不过因为轰炸受损过于严重而作罢),艺术节的重点是传统的精英艺术——歌剧、经典话剧、芭蕾与高雅艺术等。1950年,苏格兰文学复兴运动中心的诗人与歌手们变得越发焦躁不安,他们觉得苏格兰遭到了排挤。到了1951年,另一场人民艺术节组织了起来。这一项目得到了工会、共产党、左翼市议员以及许多其他人的支持,它的兴起也塑造了战后苏格兰的民间艺术界。当时已经有人就美国文化淹没英国文化的可能进行演讲,音乐会与聚会上常见盖尔语的歌曲、电影以及话剧。但是不到3年,冷战刚刚进入高峰期,爱丁堡人民艺术节就关门了,因为工会方面认为这是共产党的阴谋(共产党的确影响过艺术节的举办,但是说这是阴谋就有些太过分了)。
苏格兰之外的民间艺术活动在英格兰北部、中部及西部最为风行,尽管民间艺术俱乐部遍布全国,1957年估计共有1500所。他们声称自己独立于美国文化影响的态度未免有些防御过度,因为美国当时也在经历这自己的民间文化复兴,也与左翼政治运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商业音乐倔强地宣扬着自己“原汁原味”的特性。吉米.米勒是这一运动最出名的领导者,他出生在索尔福德,长在一个苏格兰社会主义分子家庭,家人有从军的,也有搞音乐的。他在三十年代换了十几份工作,后来娶了左翼女演员琼.利特尔伍德并与她一同进行了十分激进的戏剧改革尝试。两人分手之后,他与一名美国民谣音乐家佩姬.西格坠入爱河并为她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我第一次看到你的脸庞》(1)。他是个极其投入的马克思主义者,后来更名为艾文.麦考尔并成为了民谣复兴运动的核心。此后他又创作了《肮脏古镇》并由伦敦的爱尔兰乐队珀格斯传唱开来(2)。其他关键人物包括退伍士兵与诗人哈米什.汉德森(3),他最初曾在西部高地以及各个岛屿往来奔走,收集民歌与民间故事。这些人全都才能卓越,热情洋溢。有一段时间里英国似乎的确可以创造一种与北美的舶来噪音截然不同的新音乐形式。
民间音乐一直受到小众的追捧,比利.康纳利(4)之类的明星。但是在凯尔特国家之外,这场复兴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任何充斥着伤感与委婉情调的运动,任何坚持不在乐器上安装扩音器的音乐形式,都不大可能在城市消费主义的时代站住脚。当时的商业动机是为那些早已对祖辈的斗争不感兴趣的青少年听众们录制并销售短平快的歌曲,任何纠结、艰涩、严肃而不时髦的运动面对着专门针对新兴青少年市场的风格与音乐面前都不堪一击。爵士乐也曾在中产阶级年轻人当中盛极一时,在这片极度反感“黑人音乐”的土地上也曾竖起过反叛的旗帜,但最终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式微了下去。时间过长、内容与形式过于复杂的现场音乐表演不得不让位于更为轻快简单的音乐。考虑到这场“正宗”与流行之争的争夺对象是年轻的城市消费者,很容易就能看出最终结果。到最后,优美而充满活力的五十年代英国民间音乐复兴只不过是英国为了反抗美国时代的全面到来而进行的又一次无能为力的反叛。
遭受同样下场的还有民谣与爵士乐爱好者们报以极大热情的核裁军运动。运动主要领导之一,历史学家A.J.P.泰勒(5),日后如此评价道:核裁军运动的支持者与反对这一运动的统治集团政客们都高估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我们以为大不列颠依然是一个大国,能够为整个世界作出表率。讽刺的是,我们其实是最后一批帝国主义者。”*31* 有这么一阵,运动的确令英国政界为之一震,关于地球生命悉数灭绝的想法似乎和往常一样更倾向于道德考量而非政治考量。运动的开端是结束核武器辐射扩散测试的倡议,这是时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当时广受欢迎的作家普利斯特利以及德高望重的数学家兼哲学家伯特兰.罗素都撰写了富有影响力的文章来宣传彻底放弃这一灭世武器的道德必要性。《新政治家》向赫鲁晓夫本人提出恳请并出乎意料地收到了莫斯科的回信,尽管没多大用处。工党左翼全身心投入了禁止轰炸机的运动,莫斯科资助的大不列颠共产党也是如此。这些人们,以及贵格教徒,和平主义者以及一部分记者,最终会在圣保罗大教堂附近的埃门庭院(6)聚集一堂,成立一个新组织,时间是1958年1月15日。一个月以后,超过5000人参加了组织在威斯敏斯特举行的成立仪式,有些人在仪式结束后还继续前往唐宁街示威抗议,结果遭到了逮捕。
尽管核裁军运动没能说服英国主要政党在冷战期间放弃自己的核武器政策,也没能阻止——遑论逆转——美国在英国土地上屯集核武器的势头,这一运动的确成功分化了工党,并吸引了上百万追随者的支持。对于一个摇摇欲坠的左翼组织来说,它的表现十分现代化,应对媒体的手段也相当纯熟。它的标志是一位职业艺术家杰劳德.霍尔通于1958年设计的反战标志(7)。这一符号很快风靡全球,知名度不在可口可乐之下。一夜之间,道尔夫大衣与黑毛衣上面上出现了装饰品。奥尔德玛斯顿大游行最早是从特拉法尔加广场出发前往基地,后来又采取了相反的走向。游行规模从来不算大,但却吸引了大量的媒体注意。组织中更为激进的分支,例如百人委员会(8),还采取了直接非暴力手段,试图让警察逮捕89岁高龄的罗素,这一手在公关层面上的确可圈可点。但是正如泰勒所说的那样,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是蛋壳脑袋,接受者还是蛋壳脑袋。另一位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场典型的“反政治运动,参与者都受过教育,经济条件优越,还有一肚子怨气。这是一场扎根于中产阶级左翼郊区,而非城市贫民区的运动。”*32* 运动成员在其他问题上也多持自由派立场,对于循规蹈矩的政治,尤其是工党政治十分轻蔑。到了五十年代末,激进分子对于工党已经一点兴趣也没有了。
(1)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392382o1p3.html
(2)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879533o1p0.html
(3) http://nl.wikipedia.org/wiki/Hamish_Henderson
(4) http://nl.wikipedia.org/wiki/Billy_connolly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A._J._P._Taylor
(6) http://www.zurichmansion.org/villages/amencour.html
(7) http://baike.baidu.com/view/935864.htm
(8) 在北美地区有一个同名华人权益组织,两者不可混淆。外链出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最后翻译马拉亚多数翻译是马来亚吧 A9411004 字0 2011-07-31 07:25:44
🙂译的真好,送宝 潮起潮落 字115 2011-07-30 19:22:09
🙂(16)工党自毁前程 17 万年看客 字8825 2011-07-30 01:30:26
🙂(15)穿道尔夫大衣的秀才造反
🙂這一屆耐叮寶藝術節的中國風節目滿當 红尘有幸蓝锦夏 字129 2011-08-17 12:41:17
🙂我德语不好,您这个“阴影女士”是什么戏? 万年看客 字0 2011-08-18 04:31:29
🙂" 艺术节的重点是传统歌剧、经典话剧、芭蕾 " 红尘有幸蓝锦夏 字389 2011-08-18 05:32:00
🙂(14)逝去的机会 17 万年看客 字4164 2011-07-16 06: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