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1) -- 忘情

共:💬12 🌺25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2)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1)

一、 卫国战争第一阶段苏军的防御作战(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9日)

由于德军突然袭击,抢先展开了突击集团,而苏军的兵力部署却拉得过长,这就使德军得以进行强大的首次突击,趁苏联边境军区军队陆续从纵深开到时,对它们逐个进行攻击。在遭受德军突然袭击后,苏军在基本情况未明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反击,而这些反击又都是在丧失制空权,部队未做好充分准备,各部队之间通讯联系不畅,组织协调很差。因此虽然苏军顽强作战,给予了德军一定打击,但反击的预期效果并没有达到。相反,这些反击导致苏军巨大伤亡,各部队建制被打乱,各方面军指挥机关无法和下属部队保持稳定畅通的通信联络。结果在整个西部边境地区,苏军布势散乱,整个战线千疮百孔,无法形成绵亘的防线。德军在数个战略方向上迅速向苏联腹地推进。苏军不能象战前规定的那样在集团军、甚至方向军范围的个别方向上完成防御任务,而是要以数个方面军的兵力在整个苏德战场上完成战略防御任务。

卫国战争第一阶段,方面军防御战役的目的在于不让敌人突破到大的工业中心和政治行政中心,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和地区;使敌遭受重大伤亡;为担任反突击的预备队的集结和展开和为转入反攻赢得时间。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增加了方面军的数量,从5个方面军(1941年6月)增加到8个方面军(1941年8月),后来又增加到13个方面军(1942年11月);此外,1941年秋参加作战的还有4个独立集团军。结果在每个战略方向上参加防御的有2—4个方面军。但由于局势紧迫,从纵深调集的预备队被迫从行进间一部分一部分地在没有构筑工事的地形上投入交战,致使无法对德军进攻集团实施有力的回击和稳定战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1年12月初。

这一时期由于总的兵力兵器不足,苏军的特点是:战役布势纵深不大,仅编为一个梯队和一个不够强大的预备队;兵力兵器、特别是反坦克兵力兵器的密集小;军队战役布势中有大的缺口和暴露的翼侧;阵地工事构筑不完整;对空防御薄弱。只是到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时方面军才编有较强大的预备队(如1942年5月,南方方面军预备队编成内有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和1个骑兵军)。同时,防守重要方面的方面军第一梯队各集团军也开始建立集团军炮兵群、高射炮兵群和反坦克炮兵预备队。

1、识破德军企图,判定其主攻方向,调集预备队

苏军在这一阶段提高战略防御稳定性的办法是,及时地识破德军企图;将主力集中使用于德军进攻方向;增大工程构筑的纵深,加大军队的布势,提高军队行动的积极性,大量集中使用反坦克兵器和防空兵器;保持军队不间断的协同和对军队的稳定指挥。

对敌军企图识破越早,防御一方就有更多的时间组织有效防御。战前苏军估计德军将在乌克兰实施主要突击,因此苏军在乌克兰建立了最强大的集团。战争开始后,德军却在波列西耶以北莫斯科方向上实施主要突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只得赶紧将战略预备队的主力调往此一方向。6月底,苏军企图在这个方向上建立纵深达200至300公里的防御地区,而要完全占领这一防御地区和建立防御集团,时间却不够了。因此,苏军被迫将预备队方面军直接展开于西方方面军后方防御地带内,以求恢复完整防线。

1942年夏秋战局中的战略防御是在另一种情况下实施的。总参谋部于4月间便向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提出了暂时转入战略防御的建议,目的是抗击敌人可能在莫斯科和西南方向上发起的进攻,赢得时间,为组建预备队并为尔后转入进攻创造必要的条件。最高统帅部同意了这一建议,并要求在列宁格勒附近,斯摩棱斯克方向和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杰缅斯克、哈尔科夫地域,以及克里木实施进攻战役,以便破坏敌人正在准备的进攻和改善战略态势。

1942年夏秋,苏军最高统帅部对于德军主突方向出现了严重误判。德主力集中使用于顿巴斯和沃罗涅日方向,不是象原先估计的那样集中使用于莫斯科方向。苏军将战略预备队紧急南调。仅从1942年7月23日到10月1日,向斯大林格勒地域调集了55个步兵师、9个步兵旅、7个坦克军和30个坦克旅,占统帅部预备队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但由于道路少,敌空军又握有制空权,这次变更部署未能以必要的速度完成。预备队不得不一部分一部分地在敌空中突击下投入交战。结果,战线直到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才稳定下来。

因为在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及时组建、调集和展开了大量预备队,所以尽管当时双方总的兵力对比仍是大致相等,但苏军在选定的转入反攻方向上建立了决定性的优势,从而保证了苏军行动的胜利。

2、加强协同

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军队实施了绝对集中的指挥。总参谋部根据最高统帅定下的决心负责制定每一方面军组织与实施防御的训令。训令中通常要指出战役的目的与任务、分配的兵力兵器、必须加以扼守的地区和目标、第二梯队和预备队的编成及任务,同时还要指出协同和指挥等问题。对战略性防御战役进程的领导也是通过下列方式实现的:明确各方面军之间的分界线,以兵力兵器加强各方面军,将战略预备队投入交战,在实施方面军反突击时协调军队的行动,使用远程航空兵、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航空兵、国土防空军对敌军集团实施突击,以及其它方法。

在各战略方向之间保持密切协同,对于提高苏军战略防御的效果起了很大作用。这种协同是按任务、方向和行动方案来组织的,它包括两种协同:一种是战略协同,另一种是战役战略协同。前者是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总参谋部在相邻战略方向和战区实施战役的苏军各集团之间组织的;后者是由战役方向总指挥部(后来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代表)在一次战略性防御战役范围内军队战役战略布势各组成部分之间和各军种之间组织的。

1941年11月,在德军进攻主力在通往莫斯科接近地上同苏军激战的时候,苏军在季赫文和罗斯托夫附近实施的积极的进攻行动,堪称为战略协同的范例。德军北方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主力被牵制住,德军统帅部无法从这两个集团军群抽调兵力兵器来加强攻打我首都的突击集团。

1942年6月,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号令,苏联远程航空兵、数个方面军的空军集团军曾对敌机场实施突击。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防御阶段,根据最高统帅部1942年7月30日命令,我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开始了尔热夫—色乔夫卡进攻战役。战役过程中,为支援中央集团军群,德国统帅部不得不从苏德战场其它地段包括从南部调来12个师,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进程有重大影响。

战略防御中协同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连续不断地和灵活地指挥军队。在辽阔的苏德战场转入战略防御的情况下,为便于对军队实施战役指挥,从1941年7月10日起,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西北、西方和西南战略方向分别建立总指挥部,任务是负责协调本战略方向上各方面军、舰队、远程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的行动,具体包括监督完成规定任务的情况,协助准备与实施战略性战役,有时还直接指挥这种战役。从1942年夏季起,撤消总统帅所,改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所派出的代表及其工作机构来行使其职能。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曾带领总参谋部一个参谋组于1941年10月有效地领导了战略战线的恢复工作和在莫扎伊斯克地区组织防御的工作。

3、改进防御布势

1941年夏秋战局中,苏军进行防御和退却的正面达4000公里,纵深达850至1200公里;1942年夏秋战局,苏军仅在西南方向进行防御和退却,正面宽度缩小到750至1200公里,纵深缩小到500公里。战略性防御战役的正面宽度为450至800公里。

战争初期,苏军总是力求平均使用力量以掩护所有作战方向,这就导致兵力兵器分散,形成横方向一线排开的防御。致使当时方面军和集团军的防御地带很宽,而防御密度很低,战役布势中有很大缺口。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作战地带在战争初期有时达到200公里,在1942年也达到70至120公里,炮兵密度在许多地段上每公里正面仅有5至15门火炮和迫击炮。由于集团军兵器不足,步兵师不得不在宽大的正面上进行防御,因而只能建立一个纵深为3至5公里的防御地带。师的战斗队形通常为1个梯队,预备队内只有1个步兵营,有时是2个步兵营。即使有时给师配属坦克(这种情况很少),也只能作为师长的预备队使用。根据当时 步兵师的编制,在宽大的正面上建立部队和技术兵器必要的密度是不可能的,而师通常又得不到加强。苏军以积极行动对敌人进行顽强抵抗,使德军进攻速度减慢,并遭受重大损失,但总的说来,这种防御不能长期经受德军突击,特别是德坦克重兵集团的突击。

在莫斯科会战中,以及1942年夏秋战局的历次战役中,苏军越来越注意集中兵力于最重要地段。步兵的防御得到了改善。师防御地带的宽度有所缩减,而纵深略有增大,部队的战术密度因而不断增高。由于方面军和集团军兵力兵器不足,甚至在决定性的方向上防御的编成仍然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防御纵深和战术密度依然不大。而当时方面军和集团军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的兵力,并非每次都足以阻止德军的进攻。

战役防御的阵地编成发生了变化。在防御配系中已不再广泛采用前进地幅这种防御要素。有时仅在主要防御地带前5—6公里处构筑前进阵地,并往往作为防御的假前沿。在战争初期,防御的战术纵深通常是仅有一个3—5公里的主要防御地带。第二防御地带是集团军防御地带,构筑在距第一防御地带12—15公里处。方面军防御地区设在距前沿75—150公里处。1941年夏秋采用单梯次配置战斗队形,1942年则改用双梯次配置战斗队形。营防御地域内的宽度从战争初期的4—5公里缩小到1941年底的2—3公里,

卫国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时,苏军方面军防御地带包括:纵深为3至5公里的主要防御地带;距前沿12至15公里的第二防御地带;距前沿15至20公里的各集团军预备队防御地域;距前沿40至50公里的由方面军预备队占领的地域,以及距前沿75至100公里的方面军防御地带。由于方面军和集团军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兵力较小,它们大都在战役第1至第3天投入交战,而且多半是在德军已经突破苏军第一梯队防御的不利情况下投入交战,所以对战役的进程不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将战略预备队投入交战,才能阻止住德军前进。

战争初期,德军推进速度是每昼夜30多公里,到1941年秋和1942年夏则降低到每昼夜数公里。

4、实施坚决的反突击

反突击往往是在防御交战已经开始后准备的。待到实施时,战事已经有了异常迅猛的发展,德军已经夺得了主动权,并以强大的快速集团实施进攻,企图夺取两翼和合围苏军主力。加上苏军战役预备队不足,战斗经验缺乏,这便益发加重了困难。

确定反突击的目标是准备反突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1941年最初所实施的一些反突击中,司令员通常力求粉碎已楔入的敌军集团和恢复原态势。但是,这个目标却与当时的情况,兵力对比,参加反突击部队的状况、态势和战斗能力不相符合。因此最初实施的一些反突击的最终结果,多半不是粉碎已楔入之敌,而只是在某些方向上暂时阻止德军的进攻。

随着战线逐步稳定,战斗经验日益丰富,指挥人员的才能不断提高,反突击在防御战役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某些反突击达成了粉碎楔入防御之敌和恢复原态势的目的(如西方面军于1941年12月在纳罗弗敏斯克以北实施的反突击,外高加索方面军第9集团军于1942年11月在奥尔忠尼启则地域实施的反突击),第50集团军于1941年12月实施反突击,不但避免了被合围,而且还消除了敌人占领图拉的威胁。

从1942年秋开始,苏军已取得了经验,战斗实力、突击力和快速力都增强了。防御是纵深梯次配置的,并建立有基本上由坦克(机械化)军和坦克集团军组成的强大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这便使苏军有了强大而机动的反突击集团。

反突击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突击集团的编成、战役态势和作战准备程度。战争初期,反突击主要是使用机械化军,而这些军通常是从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员所掌握的预备队中抽调出来的。但当时由于机械化军各部分配置得十分分散。在德空军不断的袭击下,这些部队进行紧张的远距离行军,损失严重,进入指定地域和展开地区为时很晚,不得不在没有足够炮火支援、航空火力支援和对空掩护、物质技术保障薄弱以及往往来不及现地勘察和组织协同的情况下,从行进间一部分一部分地(单个师乃至单个团)投入交战。所有这些当然对反突击的结果产生了不利影响,成为反突击效果甚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1年7月15日解散机械化军之后,反突击集团开始用独立的加强步兵和骑兵兵团来建立。为此,集团军在建立突击集团时通常使用1到3个加强师的兵力,个别情况下使用4个加强师的兵力;方面军通常使用5到6个加强师乃至1个合成集团军的兵力。例如,1941年11月底,第1突击集团军在莫斯科以北实施反突击时使用了一个坦克师(缺坦克)、两个步兵旅和一个坦克旅的兵力;1941年11月27日,西方面军在卡希腊地域实施反突击时使用了一个骑兵军、一个加强步兵师、一个加强坦克师、一个坦克旅和两个独立坦克营的兵力。

在不少场合,由于战斗行动组织仓促,甚至连编成这样小的突击集团也仍然是在不同时间内一部分一部分地投入交战。西南方面军第26集团军在基辅附近实施一次反突击就是如此。1941年7月16日对敌实施反突击的为骑兵第5军、1个步兵团和1个坦克营,7月18日又投入2个步兵师,7月23日再投入2个步兵师。这样使用兵力,往往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很少达成目的。

战争初期,苏军曾试图使用第一梯队的兵力和从次要方向抽调兵力来加强反突击集团,但都很少奏效。担任第一梯队的部队通常都忙于应战,未遭冲击的防御地段担心兵力抽空,步兵的机动力又低,往往不能及时将这些兵力从其它方向上抽调到反突击出发地域。

到1941年底,各集团军在实施防御时开始建立较强大的预备队,有时还建立兵力为1至2个师的第二梯队。1942年,某些方面军开始使用混合编成的坦克军、机械化军和坦克集团军来担任预备队,使方面军司令员有了快速部队,能够较坚决地于较短时间内在受威胁的方向上建立起必要的集团,实施强大的反突击。而整个军队机动力的提高,又使得有可能从未遭冲击的地段抽调兵力兵器来实施反突击,使反突击的效果大大提高。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于1942年7月底在上布津诺夫卡地域实施的一次反突击。为了对敌人5个师实施反冲击,动用了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第21、第62和第64集团军的部分兵力,空军第8集团军的航空兵,计5个步兵师,550多辆坦克和155架飞机。但由于在规定的时限内指挥、协同和保障工作组织得不好,结果仅一些坦克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的1个步兵师、第62集团军的1个步兵师开始了行动。坦克第4集团军则由于缺乏渡河器材在强渡顿河时被阻于渡场,以至两天后才以部分兵力实施突击。这次反突击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坦克第5集团军于1942年7月在沃罗涅日附近实施的反突击的教训表明,仅握有总的兵力兵器优势,尚不足以取得胜利。为了致胜,还必须坚决地将主力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以保证在该方向上造成对敌人的绝对优势。必须明确地给部队规定任务和给以必要的准备时间,必须可靠地组织协同和指挥;必须对战斗行动进行全面的保障。东南方面军第64集团军于1942年8月在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实施的反突击,就是如此组织的,结果粉碎了楔入之敌,恢复了原态势。在准备这次反突击期间,该集团军在有组织地占领了出发地域,各指挥员和司令部周密地制定了为时30分钟的炮火准备计划,协调了完成任务的顺序。在主突方向上宽约9公里的地段上造成了如下对敌优势:人数多出2倍,火炮多出1倍,坦克相当。

选择反突击的方向和时机,对于顺利实施反突击起了最重要作用。方面军反突击是在敌人已楔入防御的战役地幅,特别是第二地带有被突破的危险的情况下实施的。通常在第一梯队各集团军扼守主要地带的期间,就应进行这种反突击的准备。因为这使得司令员有可能进一步查明敌军意图,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变更部署。经验表明,当楔入之敌在同防御军队第一梯队的斗争中遭受损失,暂时停止前进,其浅近预备队已经耗尽,而深远预备队尚未进入交战地域时,实施反突击最为有利。

在大多数防御战役中,反突击是对进攻之敌的两翼或一翼实施的,为合围和消灭楔入之敌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例如,西北方面军第11集团军于1941年7月在索利齐附近实施的一次反突击就是如此。该集团军建立了两个集团(北部和南部集团),这两个集团沿向心方向对突入我防御的德军的两翼实施突击,随后即前出到其后方,结果击溃了德坦克第8师、摩托化第3师的部分兵力、摩托化第56军的后方部队。

隐蔽地准备反突击,周密地组织协同军队指挥,对于取得反突击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例如,1942年8月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3集团军以部分兵力向佩烈拉佐夫斯基总方向实施的反突击之所以出乎德军意外,是因为反突击集团的建立和向出发地域集中炮兵的展开,强渡顿河的准备等措施,都是在夜间进行的,一切通话,包括电话通话,如涉及当前战斗行动,一律予以禁止;连反突击本身也是在未经炮火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结果,德军只是在苏军深入其配置地域达200到400米之后才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反突击阶段的协同动作是按照进攻时采用的同样原则加以组织的。重点是使炮兵的火力和航空兵的突击同反突击集团的行动协调一致。对于反突击集团的行动,司令员通常是利用开设在反突击集团进攻方向上的指挥所进行指挥为此,往往建立一个作战组,由一名方面军(集团军)副司令员领导,或归某一集团军(军)领导。例如,1941年8月初在叶利尼亚实施反突击时,就成立了一个由第24集团军司令员拉库京少将指挥的作战组,下辖步兵第100、103、107、120师,机械化第106师,坦克第105和102师。

1941年和1942年两次夏秋战局中,苏军实施了几十次方面军反突击。这些反突击对于消灭敌人,破坏敌进攻计划都起了一定作用。其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附近防御战役过程中所实施的反突击,效果最为明显。德军突击集团遭到了削弱而停止了前进,苏军赢得了集中战略预备队和准备反攻的时间。

4、重视对坦克防御

战争初期的作战经验表明,苏军在对敌坦克作战的组织方面存在重大缺点,战争初期采用的的防坦克配系是按地区组织的,反坦克炮兵的密度也不大(某些师每公里正面仅有1门火炮),所以不能保障必需的稳定性。

1941年秋季起,为了对抗敌人坦克的密集突击,苏军开始将反坦克兵器集中在坦克威胁最大的方向上战术地幅全纵深内。将各防坦克支撑点和反坦克炮兵预备队作纵深梯次配置,同时将遮蔽发射阵地上的炮兵和高射炮兵列入防坦克配系。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以及加强的工程爆炸性障碍物,与步兵分队的防御工事构筑在一起,提高了防御的稳定性,使德军更难以通过。

在斯摩棱斯克、罗斯托夫和莫斯科等地附近的战斗中,在敌人坦克可能运动的方向上,建立了由2至8门火炮组成的防坦克支撑点(地域),归炮兵指挥员指挥。另外,还建立了反坦克炮兵预备队。为了对敌人坦克作战,广泛使用设伏坦克,还动用了师属炮兵、高射炮兵、强击机和步兵的反坦克兵器:如反坦克手榴弹、燃烧瓶。1942年,连防御地域内开始配置反坦克枪和个别的反坦克炮,并由这些兵器构成连防坦克支撑点。各种反坦克火力之间的协同已趋于完善。各兵团的反坦克炮兵预备队也已加强。但即使这样的防御,也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胜任抗击敌人坦克密集突击的任务。

苏军在列宁格勒附近、罗斯托夫和莫斯科等地采取这种方法组织的对坦克防御,曾经成为敌人的严重障碍。但是在许多场合下,敌人坦克仍然能突入纵深,其原因除了苏军炮兵数量不足外,还由于各防坦克支撑点之间大都缺乏火力联系,没有组织好与步兵和工程兵的协同动作,对坦克防御的纵深也不够大,而占领遮蔽发射阵地的炮兵往往未能纳入防坦克配系。

5、炮兵集中使用

战争初期的经验表明,炮兵的使用不能沿防御正面平均分配。后来随着兵力的逐步增加,炮兵就预先集中在最危险的防御地段,这就增大了炮兵密度。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附近会战中,防御正面每公里拥有有16至18门火炮和迫击炮,

在防御中,苏军炮兵通常预先准备好对付敌军集中地域和可能的展开地区的火力配系,并在防御纵深内也准备好火力配系,其射击方法和目标如下:对隘路、道路交叉点、道路枢纽和居民点采用远距离火力袭击,目的是当德军还在行军时即予以杀伤;对德军集中地域和展开地域采用集中射击击;在防御前沿前以及在可能被德军用来发起冲击的目标前方采用固定拦阻射击,目的是切断敌人步兵与坦克的联系和杀伤敌人的步兵;而对最可能遭受德军坦克冲击的方向则采用移动拦阻射击。在配置纵深内也准备了相应的火力配系,以备在不得不放弃某一防御地域时使用。

6、改善工程保障

在战争第一阶段进行机动作战过程中,苏军只在主要防御地带以及第二梯队和预备队阵地构筑工事。主要防御地带的基础是构筑单个步兵掩体、机枪座、火炮和迫击炮阵地的营防御地域,而且往往不用交通壕加以连结。防坦克和防步兵障碍物,只设置在防御前沿前和个别地段上。这种基点式防御效果不好。

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附近的防御战斗中,开始用堑壕沿正面将单个步兵掩体联结起来,这种做法起先用于排防御地域范围,以后又发展到连、营防御地域。到1942年,第一梯队营防御地域范围内的阵地,只要时间允许,几乎处处都构筑了绵亘不断的堑壕,并且更广泛而巧妙地使用了工程障碍物。

工程障碍对于降低敌人的进攻速度起了重要作用。根据大本营的号令,1941年6月底和7月在西方方向上建立和使用了3个障碍设置队(2至3个工兵营,搭乘汽车,携带储备地雷和炸药),奉命在受坦克威胁的主要方向上敷设地雷爆炸性障碍物,爆破桥梁和其它重要目标,阻止德军前进。1941年11月19日,根据大本营的号令,建立了工程兵作战群,辖6个工兵营,负责在西方面军右翼设置障碍物。该群于11月间在敌人前进道路上敷设地雷52600枚(257个雷场),爆破桥梁212座。该群所敷设的这些地雷共炸毁德军87辆坦克和装甲输送车以及大量汽车。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3)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4)

通宝推:李根,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