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1) -- 忘情

共:💬12 🌺25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4)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1)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2)

忘情:【原创】血肉坚盾——卫国战争中苏军的防御作战(3)

四、卫国战争第三阶段的苏军防御作战(1944年1月至战争结束)

在卫国战争第三阶段,方面军防御战役通常是在战略进攻过程中实施的,目的是抗击敌反攻,或以部分兵力抗击敌人反突击;消灭敌军进攻集团和恢复已方的进攻等等。方面军在进攻战役的最后阶段,由于各军团的战斗能力遭到削弱、丧失了对敌优势和物质器材消耗殆尽,可转入防御。这种防御战役是在与德军胶着的情况下开始实施的,方面军进行战役准备的时间有限。建立防御部署,准备火力配系和构筑工事都要在已经开始的防御交战过程中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将炮兵、坦克和各种预备队从未受冲击的地段迅速而隐蔽地机动到敌人突击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阶段,方面军防御战役的持续时间在6至13昼夜。在此时间内,德军只是在个别地段上楔入苏军防御纵深4至40公里,平均进攻速度不超过每昼夜0。5至3公里。只有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1943年11至12月在日托米尔——基辅方面上的防御战役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1945年1月在布达佩斯方向上的防御战役是例外。这两个战役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4和28昼夜,敌人楔入的纵深分别为40至60公里。

1、 防御布势的进一步改进

在战争第三阶段,在建立防御纵深方面有了重大的飞跃。苏军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各方面军就有可能以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或坦克集团军(有时甚至同时用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编成第二梯队,并建立由若干步兵兵团、坦克兵团和防坦克炮兵兵团组成的强大的预备队。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也采用一至两个梯队的战役布势,并建立强大的炮兵群和高射炮兵群,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和快速障碍设置队。对于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在交战过程中的使用均事先加以计划,实施反突击的方向和展开地区也事先确定并构筑必要的工事。采用纵深的战役布势,提高了防御的稳定性。而方面军和集团军只要对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加以合理配置,恰当使用,就可以实施战役机动,对德军可能进攻的各个方向均进行可靠的掩护。

工程构筑的纵深逐渐加大。方面军工程构筑的纵深达到40至50公里,建有4至6个防御地带,其中包括3个集团军防御地带。此外,还构筑有中间阵地和斜切阵地,并建立完备的交通壕体系和障碍物配系,特别是防坦克障碍物配系。在一些最重要方向上,防御地带均有部队占领。第二防御地带及其以后各地带既可供配置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之用,又可当作实施反突击的出发地区。

在决定性的方向上密集地使用兵力兵器,这是防御阵地编成的最重要原则。在巴拉顿湖战役中,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预期敌人实施突击的方向上,在80公里宽的地带内展开了3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而在宽达200公里以上的其他地带内,却只有2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防守。

在敌人可能行动的方向上,战术防御通常已有2个防御地带(15—20公里),而集团军防御通常有3个防御地带(40—50公里)。方面军预有准备的防御的纵深达150—180公里,并由5—6个防御地带组成。在最重要方向上的战斗编成保证了以下战役密度的建立:在4—6公里的防御正面上有1个步兵师,在1公里防御正面上有30—60门火炮和迫击炮、2—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主要防御地带的3道阵地已建立成绵亘的阵地。每一道阵地的基础是由2—3道堑壕以及交通壕构成的营防御地域。最重要方向上营防御地域通常正面为2—3公里,纵深为1.5—2公里。这种兵力兵器密度保证了可靠地坚守所占领的地区和成功地抗击敌人的突击。

2、 反坦克防御的进一步加强

若时间充裕,在第一梯队各集团军的战役布势全纵深有时还要在方面军战役布势的全纵深(如巴拉顿湖战役)建立对坦克防御。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方向上的反坦克炮兵密度可达每公里正面20至30门火炮,当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前出到受坦克威胁的方向时,反坦克炮兵密度可增大到每公里正面40至50门火炮。为了建立对坦克防御体系,为了加强对坦克防御的措施,开始将大口径火炮编入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还将重型自行火炮编入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反坦克炮兵的火力通常与完备的防坦克障碍物配系结合使用,并以遮蔽阵地的炮兵火力以及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火力予以补充和加强。装备有反坦克炸弹的航空兵也较广泛地用来对付坦克。在预期敌人实施突击的方向上,地雷爆炸性障碍物的密度为每公里正面上2200至2500枚防坦克地雷和同等数量的防步兵地雷。

在这一阶段,在防御战役中,方面军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内编有2个反坦克歼击炮兵旅和2至4个反坦克歼击炮兵团或自行火炮团。方面军和集团军各派出1至2个快速障碍设置队。

3、坦克部队在防御中使用方法的改进

战争第一阶段各次战役的经验表明,使用坦克部队实施反突击并非经常有效也并非随时可行,因此坦克部队有时就单独占领防御地段。在战争第二阶段的防御战役中,坦克部队用途主要是实施反突击,只有在交战过程中出于当时情况的需要才转而防守地区。但在第三阶段,已明确规定,当敌人深深楔入我主要防御地带时,坦克部队应占领并扼守第二防御地带,为此必须在上述地带预先构筑好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掩体。以这种方法使用坦克和机械化军最为合适,因为这样可以保存其力量,并提高整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防御的稳定性

4、 防御中战法的改进

卫国战争第三阶段,从防御战役一开始,方面军主力就在防御前沿以炮兵、坦克、自行火炮、步兵火器的密集火力和航空兵突击抗击德军的进攻。各集团军的预备队和第二梯队,方面军第二梯队、预备队和空军的部分兵力,以及从未受冲击的方向调来的部队,都参加扼守防御的战术地幅的作战。当德军突入第一道堑壕后,苏军便以轻武器的火力、手榴弹和白刃格斗杀伤敌人;当敌人攻占堑壕某一地段后,便以火炮和迫击炮的火力、营和团的第二梯队和预备队的反冲击杀伤敌人。当德军在兵力占有明显优势时,步兵团第二梯队通常不用来实施反冲击,而是在原地以火力抗击敌人步兵和坦克的冲击。当德军突入纵深后,便以火炮和迫击炮的火力、航空兵的突击和反坦克兵器,以及团、师、军第二梯队和预备队的反冲击消灭敌人。此时,通常都向最危险方向派出反坦克炮兵预备队和快速障碍设置队予以保障。苏军还特别广泛地由未受冲击的地段实施炮兵机动,使炮兵密度提高到每公里正面80至85门甚至更多的火炮和迫击炮。如果德军仍然保持有进攻能力,则各师甚至军的第二梯队应在原地抗击敌人突击,与退下来的第一梯队各分队协同牢固地扼守占领的阵地。这时,从纵深和未受冲击的地段及时而大胆地机动兵力兵器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方面军的交战通常在占整个防御地带宽度的25%至50%的地带内展开。防御战役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地实施机动。在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1944年的沙乌利亚伊防御战役中,在德军进攻开始后的两昼夜内,苏军在德军突击方向上就集中了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调来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预备队的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和1个步兵军。1945年1月在布达佩斯方向上,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近卫第4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防御地带内抗击敌人3次反突击过程中,机动都起了重大作用。

战术防御的组织发生了一定变化。配属给步兵的独立坦克旅、营,多半被师长、军长编为坦克预备队,用于防御战斗过程中实施反冲击。此外,还广泛用作设伏坦克,以及编入防坦克支撑点使用,这样使用坦克和自行火炮能大大提高防御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卫国战争中,苏军防御作战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质的飞跃,经过浴血奋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苏军的防御日益坚固,不仅挫败了德军战略进攻企图,而且为已方实施反攻创造了条件。

参考书目:

《战争初期》

《苏联军事思想史》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伟大卫国战争年代的苏联》

《苏联闪击战》

《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

《苏联武装力量》

《回忆与思考》

《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苏军内幕》

《毕生的事业》

《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

《科涅夫元帅回忆录》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回忆录》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