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新一战史 -- 普罗丁

共:💬38 🌺18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新一战史(14)

  

· 这种“共性”既不可能是几何属性或化学属性,也不可能是其他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仅在影响商品的使用(并使之成为 shiyong-jiazhi)时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商品交换显然是一种不同的动作,其特征完全是从 shiyong-jiazhi 当中抽象出来的。于是,不同商品的 shiyong-jiazhi 从充足的量的层面看是一样的,或如巴本所说,“如果价值是一样的,那么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都很好。等价的东西之间没有区别或不同特征。价值100镑的铅、铁和价值100镑的金银都很值钱。”商品作为 shiyong-jiazhi 首先呈现出不同的“质”,但是作为交换价值,它们仅仅是不同的“量”,并最终不再包含哪怕一个原子的 shiyong-jiazhi。  

这一段可能会有马克思本人的笔误或者翻译上的错误,但这已经没关系,因为我们都能看懂它的意思:这还是任何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吗?根本不是了。马克思其实是在抱怨:这个资本化社会快要把物品的“质”完全消磨光了,剩下的只有“量”了!看来马克思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无情无义,他还是有内在的感性一面的,对一个多彩的世界还是充满热爱的。但是,马克思看到的是真相吗?当时的社会真的在消灭物品的“质”和多样性吗?从我们已经简单考察过的弗朗茨、利奥、威廉、李鸿章等人的经历和偏好来看,他们面对的世界还是挺有色彩,而梵高以他独特的眼光,甚至在黑暗的地窟里边都能看出色彩来。为什么马克思看不到这些?马克思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当中?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马克思写出这通抱怨语气明显的话,不完全是在发泄自己的感慨,他应该有很大的信心:这种抱怨能够在一些阶层中,甚至在普遍的社会中引起共鸣。从《资本论》后来的迅速流行来看,这种情绪的号召力至少不亚于威廉的“黄色凶险”图,也不亚于(我们即将看到的)列宁的激情演说。他和恩格斯应当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这种看似平淡的、纸面上的交流,其意义绝对不亚于组织罢工,甚至能够和领导国家相提并论。(如果让弗郎茨来挑,他会挑哪个呢?)  

  

现在,回忆起我在中学时期所接受的颇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禁不住想笑。

  

继续阅读经典。

· 那么,如果我们不再考虑商品的 shiyong-jiazhi,它们就只剩下一种共性 ---- 作为劳动产品的共性。可即使劳动产品本身也被改变了。如果我们把它的 shiyong-jiazhi 抽象化,我们同时也就把它从造成其 shiyong-jiazhi 的物质元素和形态中抽象出来。我们从中看到的不再是一张桌子,一匹马,一卷纱线,或其他有用之物。它作为物质的存在消失了,它也不再能够被视为一个建筑木工、石匠、纺纱工的劳动产品,或任何生产性劳动的产品。除了这些产品的有用性能之外,我们还无视了体现其中的不同种类的劳动,以及劳动的形态。唯一剩下的是它们都拥有的一种共性,它们全部被简化为同一种劳动 ---- 抽象的人类劳动。  

继续意淫,几乎不必解释。当然,马克思有一点还是值得认可,就是他否定和批判了普通知识分子所强调的“元素”“形态”之类,因为不仅他在意淫,其他人也在如此。现在他需要证明,自己的意淫更有水平。当他使用了建筑木工(joiner)这个仅仅在英国建筑业常用的词汇时,当他连通常知识分子对“不同劳动”的分类都嗤之以鼻时,他似乎在进行一种努力,就是从本质上去贴近一个“劳动者”的心态。他认为,至少在他所见、所感的劳动者当中,没有各种妙不可言的“创造性”的存在,他看见的全都是同一种机械的、无聊的、异化人性的、变态的“抽象劳动”。  

事实的确如此吗?我不知道,参考梵高的体验和麦尼埃的画,我得承认马克思多少把握到了一点“真相”。

·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些产品中的“剩下的东西”。每一个产品都包含了同样的“非本质的”现实存在,那仅仅是同质的人类劳动的结合,是被消耗的劳动力的结合(无论具体消耗方式为何)。所有这一切告诉我们:人类的劳动力在生产中被消耗,以及人类劳动体现在产品当中。当我们细看这些社会存在当中的“水晶”的时候(它们都有),我们发现它们就是 ---- jiazhi。  

就不必解说了。我们来尝试体会一下马克思写到这段时的激越心情吧。

----------------------------------------

历史启示生活群(152790811)----

分享每日性感心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