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在布莱尔执政期间,阿拉斯特.坎贝尔一直贬低记者们眼界低下,只知道抓鸡毛蒜皮,不知道报道重大内容。这里的鸡毛蒜皮指得是一系列涉及大臣与钱财或者大臣与性(后者较为少见)的丑闻。众多政府官员辞职事件成了标注布莱尔时期的标点符号。布莱尔所有发言中对自己最具杀伤力的一句或许就是“我们站在人民一边反对特权,我们必须极端纯洁。”个人腐败的案例并没有多少,但是为了能够不向工会低三下四就能筹集政治资金,布莱尔及其圈子与商界和特权阶层们结结实实地搅和在了一起,他们之间人情往来密切但具体的请求却不必出口。布莱尔夫妇享受着豪华的生活与富人的陪伴。新工党在1997年以绝对优势赢得选举,因此面前缺乏有威胁性的反对党,这一来内层圈子里就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一股狂妄自大的情绪。就像老话说的那样,鼻子朝天、两眼因为各色机会而闪光的新工党高层正在昂首阔步地向一个个大坑走去。
1997年的伯尼.埃克里斯通(1)事件是对“极端纯洁”宣言的第一起公开驳斥。这位拥有全世界F1赛事经营权的小个子在为工党捐款100万英镑后赢得了免受相关禁令限制为赛事承接烟草广告的权利。当年身居反对党时,布莱尔也曾在银石赛道(2)上驰骋过几圈,观众则向他热烈挥舞米字旗。这两个人是熟人。*13* 布莱尔在公开场合一向激烈地否认政府烟草广告政策对赛车运动的网开一面与埃克里斯通从个人层面上对他本人的影响存在任何关系。不过回到幕后,布莱尔及其顾问都很清楚公众会怎么看这件事。首相圈子里遭遇了一阵恐慌。尽管最终无人能证明这一事件中有任何不当行为,但是唐宁街十号在竭力掩盖故事细节方面还是说了不少谎话。在坎贝尔的建议下,布莱尔接受了BBC首席攻击性主持人约翰.汉弗莱(3)的采访,在他面前布莱尔对全国观众做出了遮遮掩掩的蹩脚道歉:“我希望人民足够了解我并意识到我的为人,从而意识到我绝不会做出有损国家或不正当的举动……我想大多数与我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觉得我还算正直。”这回布莱尔堪堪逃过一劫。但是这个一度激烈抨击托利党藏污纳垢的崭新政府已经为人们留下了十分危险的第一印象,他们的手脚似乎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干净。
如果说布莱尔的乖宝宝公共形象还能继续维持下去,彼得.曼德尔森那边就不好说这种话了。他一贯头顶着“阴险部部长”的恶名,在人们看来他就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当代英国国产马基雅维利。他的风格可以做作而可笑,也可以蛮横而欺人,还可以充满魅力,对于一个应当在暗地里活动的人来说 他对于聚光灯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迷恋。据说当他步入餐厅走过政敌桌旁时满屋的汤都会结冰,他只需微微一笑就能使盟友的血液升温。身为阴影中的操纵者他也有过失手出丑的时候。但是在新工党早期,曼德尔森以及他身边的人都认为他们是宇宙的主宰。曼德尔森的一位助理德里克.戴普(4)曾经阴森森地向某报社的卧底线人夸口“圈子”的存在。他说(无疑摆出一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神情)英国政界“总共只有17个人说话管用”。或许曼德尔森的圈子稍微泄露了一点自己的底细。曼德尔森本人对高品质生活有着根深蒂固的品味,曾自大选前向另一位快活的议员以及戈登.布朗的支持者杰弗里.罗宾逊(5)借款373000英镑。罗宾逊在海峡群岛的避税港安置着一笔私财,部分来自长年的经商生涯,部分源自一位芳名布尔乔亚夫人的比利时寡妇的遗赠。在政府里他成为了财政部主计长,而日后曼德尔森则成为了工商业国务大臣,这份工作意味着他全权负责了多项调查工作,其中就包括针对罗宾逊的调查,他置办自己的西区住宅用的正是此人的借款。
很明显这里存在着利害关系。曼德尔森试图在借款来源方面转移问题,但是对他厌恶至极的布朗团队知道事情真相,因此这件事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曝光。布莱尔大为震怒,原因之一自然是因为他的好朋友彼得居然根本没有事先警告他会出这种事,他手下的员工也全都装聋作哑。在当着两位白厅新闻官员的面秀了一把眼泪,并且私下里让布莱尔狠狠瞪了好几眼之后,曼德尔森同意辞职。首相虽然巴不得他赶紧走,但还是在首相官邸接待了他与他的伴侣并给予了许多重塑生活以及结交朋友的建议。自然,曼德尔森悲哀但不失身份的辞职信与布莱尔挂念旧情的回信都出自坎贝尔的手笔。接着罗宾逊也辞职了。日后布朗的媒体专员查理.维兰也辞职了,曼德尔森曾指责他把自己贷款的事情捅了出来。
就算仅仅到此为止情况也已经十分难看了。新工党方面的统一口径是谁也没有犯错,不过仅仅因为看上去好像有人犯了错,就必须有人辞职。但是接下来新工党又接二连三地遭遇了一连串细节上千差万别并具有破坏性合力的丑闻。首先,布莱尔公开否认某印度商人拉克希米.米塔尔(6)对工党的捐款与他本人为米塔尔购买某罗马尼亚钢铁厂所提供的帮助存在任何联系,这一说法遭到了撒谎的指控。接下来曼德尔森辞职10个月后就重返政府成为了新任北爱事务大臣。随后就有人爆出质疑,是否有两位曾经资助过千年穹顶的印度商人走了曼德尔森的门路从而加入英国国籍。他澄清了行为不当的嫌疑但是不得不再次辞职。在布莱尔再次将自己撇清之后,最终成为英国驻布鲁塞尔专员的曼德尔森感到自己遭到了严重的背叛。(政府大臣与“知道规矩”的商界人士之间的联系以共享文化为基础,他们相互掩护而从不以明确言辞挑明予求关系。很有趣的一点在于最终曝光出来的丑闻往往会涉及来自亚洲的商界人士。他们不知道规矩。他们会说英语,却不懂得言外之意。)
同一位内阁大臣一年之内辞职两次可谓闻所未闻。但是在布莱尔执政时期这种事居然也发生了两次。谢菲尔德市议会前领导人,双目失明。口舌强硬的大卫.布兰凯特此前一直是布莱尔在教育方面的干将,2004年有人质疑他动用部门权力为自己情人金伯莉.奎恩(7)的保姆开启签证申请快速通道,他被迫辞去了内政大臣的职务。他的其他作为并没能为他争取来多少同僚的支持。他曾对一名记者透露过关于自己大部分内阁同僚的嘲讽观点,这些话如实地出现在了他的传记中,令他十分尴尬,也同僚们窝火不已。媒体对“保姆门”的兴趣很快就被奎恩的身份挑动得十分火热起来。她是托利党支持的《观察家》杂志的知名出版者,还有消息透露她已经为布兰凯特生了一个孩子。就连布兰凯特本人日后也说这是交际花与社会主义者之间的故事。接下来发生的是一场令人苦不堪言的监护权争夺战,一边是奎恩与她那饱受摧残的丈夫,另一边则是脾气越来越大的布兰凯特。这个故事充满了狂野的十八世纪年代气质,还被改编成了一出对布兰凯特伤害极大的音乐剧以及一部电视剧。2005年大选后他又返回政府担任了劳工及福利部长,但是很快又因为有人质疑他在离开政府期间购买了某DNA测试公司的股份而不得不辞职。他的录音日记在2006年获得出版,书中透露了伊拉克战争前夕政府核心的分歧,收录了他本人对于高级公务员颇具才气的点评,还暗示布莱尔曾经考虑假如布朗在伊战问题上未能提供应有支持就将其解雇。
布兰凯特与曼德尔森的“双杀”是布莱尔执政时期最出名的大臣辞职事件,但是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威尔士事务大臣朗.戴维斯(8)在“一时疯狂”之后辞职,他与另一名男子一起前往伦敦著名同志场所克莱普汉姆公园(9)并且出了乱子。教育大臣埃丝特勒.莫里斯(10)在“一时清醒”后辞职——她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胜任并问心无愧地辞去了这份工作。伊拉克战争也导致了好几起辞职,首先是罗宾.库克(11),接着是克莱尔.肖特,鼻青脸肿的大法官莱尔各勋爵艾文(12)在布莱尔否决他进行宪法改革的试图后退职而去,卫生大臣阿兰.米尔本(13)为了能多陪家人而辞职。来自英格兰东北部的前强硬左派分子斯蒂芬.拜尔斯(14)曾经是布莱尔最信任也是最忠诚的大臣。此人手下的特别顾问乔.摩尔(15)向同事发送了一封十分麻木不仁的邮件,说911是个“埋葬坏消息”的好日子,这件事对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接下来身为交通大臣的拜尔斯强迫英国铁路线路公司进入清算程序并重新夺得对其控制权,却没有像直接国有化所应当的那样给予股东们相应的补偿。股东们感到自己遭受了欺骗与抢劫,尽管工党议员们对此十分高兴。人们攻击拜尔斯对议会撒谎,他在帕丁顿重大火车事故(16)幸存者机会上关于英国铁路未来的发言也成了攻击的目标。他于2002年5月辞职。
这股肮脏的潮水也席卷了唐宁街。布莱尔与他的妻子谢丽一直因为喜好享受由富人朋友买单的免费假期而饱受嘲讽。这些朋友包括杰弗里.罗宾逊、一位意大利王子(17),克里夫.理查德、比吉斯兄弟(18)中的一员,此外不长一段时间里一贯丑闻缠身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也可以算在这帮人当中。谢丽经常因为喜欢白拿白要而受到公众批评。尽管她本人是一位收入丰厚的律师,但是她对于金钱短缺却有着不合常理的恐惧,很可能与她动荡的童年生活有关。布莱尔夫妇的财产水平赶不上撒切尔夫妇(尽管在执政期间无论是梅杰、威尔逊还是卡拉汉夫妇都不能与他们相比),而且也没能抓住房价上升期将他们位于伦敦北部的私宅卖出去。但是他们本人以及两位子女有两栋国家出资的房屋可供居住,按照英国一般收入标准他们的薪水也相当高。除非以伦敦百万身价上层社会的标准来衡量这家人才算穷人,而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可谓十分舒适。此外布莱尔也很清楚自己辞职后可以通过写书、演讲以及在大公司任职获取无法想象的财富。但这一切都没能对他们的行为起到什么作用。
健身及美容教练卡萝尔.卡普林(19)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认识谢丽.布莱尔,但是在工党上台之后她对谢丽的影响力开始增长起来。唐宁街十号的官员十分讨厌她,认为她喜欢操纵别人,她的“新时代”观点也有些犯傻。但是卡普林的确帮助谢丽.布莱尔培养成了一股以前从未感受过的自信气质。尤其在谢丽怀上了里奥之后以及下一次怀孕流产期间,两人结成了女性特有的深厚关系。由于布莱尔总要分心考虑反恐战争以及国内政务,谢丽就更多地承担了持家的工作,包括制定财政计划。她通过卡普林在布里斯托购买了两栋住房,她的儿子尤安正在这里上大学,两套房子中一套供他使用,另一套作为投资。为这桩交易搭桥的是卡普林的情人,一位名叫彼得.弗斯特(20)的澳大利亚籍诈骗犯。事情泄露之后谢丽没能向坎贝尔说明全部事实,她对于坎贝尔的妻子、自己的发言人、一贯讨厌卡普林的菲欧娜.米勒(21)也没有完全说实话。似乎就连她的丈夫也不清楚事情的全部经过。结果就是唐宁街十号在《每日邮报》与《周日邮报》的报道摆在他们面前时误导了媒体,之后不得不进行道歉。从布莱尔到谢丽,再到卡普林,最终指向一个骗子的联系最终得到确立,唐宁街内部就此陷入了轩然大波当中。这对夫妇度过了一段相当凄惨的时光,最终谢丽在坎贝尔的坚持下进行了电视道歉,将这一切归咎于自己忙碌的生活与孕产期的压力,媒体的怒火这才稍稍得到平息。有人为谢丽的勇敢举动与应付繁复生活的能力拍手叫好。其他人则依旧不以为然。
英国并未沦为一个腐败的国度。但是上百万曾经有过更高希望的人们都感到了辜负、背叛或者意兴索然。为什么布莱尔及其同僚们没能展示出极其纯洁的品质呢?首先,这些人决定在一个由商业献金资助政治活动的体系中生活,因此不可避免地将自己暴露在了各路影响力之下。布莱尔一直称自己为党内献金公开立下了规矩,对大臣们的行为准则也要求的十分严格。这一说法的确属实。但是似乎总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与托辞存在。在执政末期,布莱尔的筹款负责人李维勋爵(22)因为一起贵族头衔买卖案件而被捕,而他本人也接受了警方的问讯。
其次,股市大爆炸二十年之后伦敦商界超富阶层的发展令一些政客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如何生活产生了完全不切实际的想法。许多人都没有上当,比如戈登.布朗。大部分大臣都返回了自己的选区,双脚再一次踏在了实地上。但是以下充满诱惑力的想法从来不曾远去:“我管理着这个国家,或者至少说这个国家的一部分,难道我不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吗?”英国似乎已经成为了以金钱而非公众尊重作为衡量成功唯一标准的国家。最后监管大臣们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大臣们所需要担心的不再是来自公务员的温言劝诫或者甚至是其他议员的尖锐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全都被自命有责的、活跃乃至粗鲁的,有时甚至有些野蛮的反对集团承包了,大臣们有事时对他们曲意逢迎,事后又对他们百般唾弃:这一集团就是媒体。在当年借助新闻界的力量极为高明地打击了保守党之后,布莱尔和他的同事们也开始感觉到了这笔棘手交易的扎人之处。
(1) http://hi.baidu.com/juzicy/blog/item/2266f8f2bfc37e00b17ec56f.html
(2) http://baike.baidu.com/view/71477.htm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Humphrys 外链出处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rek_Draper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ffrey_Robinson
(6) http://baike.baidu.com/view/172618.htm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Kimberly_Quinn 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4051777.stm
(8) 外链出处
(9)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apham_Common#References_in_popular_culture
(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Estelle_Morris
(11)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in_Cook
(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rd_Irvine_of_Lairg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an_Milburn
(14)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Byers
(15)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_Moore
(16)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ddington_train_crash
(17)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use_of_Savoy#House_of_Savoy_today
(18) http://baike.baidu.com/view/413210.htm
(19)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ole_Caplin 外链出处
(20)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Foster
(21)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ona_Millar
(22)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rd_Levy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23)媒体政治 6 万年看客 字7814 2012-02-25 06:00:36
🙂系统显示如下 1 大秦猛士 字108 2012-02-28 01:20:46
🙂(22)步入熔炉 10 万年看客 字9483 2012-02-18 23:05:58
🙂(21)鸡毛蒜皮乐趣多
🙂(20)从纽约到喀布尔 6 万年看客 字5608 2012-02-17 21:48:59
🙂(19)达不溜 5 万年看客 字1916 2012-02-11 06:16:18
🙂作美国的跟班是英国这个国家的选择 桥上 字0 2012-02-11 06:56:29
🙂(18)伊拉克之前的战争与外交政策 6 万年看客 字5185 2012-02-11 0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