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纪实文学《布列斯特要塞》读后感 -- 暗香疏影月黄昏

共:💬41 🌺67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9.我们的要塞

对要塞的评价

《布列斯特要塞》的作者很客观的评价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军事意义。

一九四一年六至七月发生在西布格河畔古老的边陲要塞的战斗,就其规模和军事意义而言,都不能与伟大卫国战争中上述几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相比拟。布列斯特要塞守军英勇顽强地进行了全力抵抗,但并没有能够有效地遏止或明显地削弱敌人强大兵力的进攻——它的兵力太少,它的抵抗不过是一九四一年大规模战争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罢了。

但是布列斯特要塞却并不止于此。

  有时会有这种情况:在伟大历史事件的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就其本身意义而言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但它却能特别鲜明地、异乎寻常地突然反映出整个事件中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如同有时一滴水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周围世界的巨大场面一样。一九四一年惊心动魄的事件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洋,而布列斯特要塞就是其中一滴晶莹的海水。

一个军队初期编制被打散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旺盛的斗志,并迅速组成一个个战斗组织,军官一心,令行禁止,这种现象本身就体现了苏联军人的素质和战斗决心,以及苏联军队严密的组织结构。

同样要塞并不只是一个地方的故事,它代表苏联人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坚强高贵的意志品质。

甚至更高的说,它代表人类为了自己所信之事所能做的坚持。

人,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

坚守

要塞该不该坚守,这一直是个问题,在军网上我看到“要塞没有军事价值,应该及早放弃”这一类事后诸葛亮的话语。觉得很囧。这是事后了解多方情况之后下的决定,的确客观而且更加合理。

但问题是当时的要塞与外界断了联系,身处其中的人只能依照自己的信息做出判断。

战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战争初期,刚刚被打散的人聚集起来,决定抵抗,等待支援。

2.战争中期,了解德军已经战线推到要塞后面,支援不会到来,决定突围。

3.战争后期,突围失败,而不愿投降,决心坚守。

到了第三个阶段,其实很多人都绝望了。但是他们在绝望之后还是决定拿起枪抵抗,他们要求平民们离开投降,但是自己不愿投降。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们有军人的荣誉感,他们相信可以拖住敌人,他们只是习惯了抵抗。

要寻找当事人的理由,必须深入他们内心,而这是不可能的。

之前我在豆瓣跟人掐过钱学森回国的动机:“钱学森回国的动机可能由多种动机构成,你偏偏非要脑补一个最猥琐的动机,这证明猥琐的是你不是钱学森。”

我们在解释动机的时候,不可避免要带上自己的因素。《布里斯托要塞》的作者同样也用自己的方式解释守卫者的动机。

而要塞守卫者为何守卫到底,早已无迹可考。但是以我的感受,那是一种最朴素的守土之情,正如我们不允许外国人入侵我们的国家,屠杀我们的子民。

类比

说起要塞,很多人想起了南京,两者没有太大可比性。在了解要塞保卫战的过程中,我想起的是抗联,孤悬在外,左右无邻,无命令可从也无后方可依,既无人接替也收不到家书。

而当时的东北,也可以类比为卫国战争初期沦陷波罗的海地区。

周保中,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所有在白山黑水之间战斗的战士是我们的守卫者。

我们的英雄所面临的环境更恶劣更绝望,他们面对的敌人更加凶残,而他们坚持的时间却更长。这同样是一段让我们骄傲的历史,当感到无力的时候,可以从中获取勇气,那就是我们的史诗。

我们可以怀念,可以骄傲,可以信仰的东西。

那就是我们的要塞。

最后是一首鹤群:

[FLASH]http://www.tudou.com/v/PwsQlTyb0JI/&resourceId=0_04_05_99/v.swf[/FLASH]

有时候我总觉得那些军人,没有归来,从流血的战场,他们并不是埋在我们的大地,他们已变成白鹤飞翔。

他们从遥远战争年代飞来,把声声叫唤送来耳旁。

因为这样,我们才常常仰望,默默地思念,望着远方。

The End

通宝推:荷兰北极熊,渔人,阿辉1,旧时月色,老醋花生,神仙驴,不远攸高,王二狗,酒剑狂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