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计生贴]今天才知道马寅初 -- 真狼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梁漱溟和费孝通后来的右派都被平反了吧,说明党中央已经承认对他们的评价是错的,不是吗?
那我们再来看看叔仲的那篇文章
我国人口和就业问题 叔仲
(1958.06.06人民日报)
“新”“旧”人口论者都说,中国人口太多、农业生产不能发展。但是,事实是:在每年都有大小自然灾害的情况下,1953年到1957年间我国农业生产提高25%,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4.5%。1957年全国已经有六十五个县、市分别达到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每亩粮食产量四百,五百,八百斤的要求,已经有五十六个县市分别达到亩产棉花(皮棉)六十,八十,一百斤的要求,提前十年完成了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增产任务。还有不少县、区、乡、社的产量跨过了黄河、长江,亩产粮食平均达到和超过千斤,亩产棉花达到和超过一百斤。今年将有更多的县、市要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增产任务。
在这一段文字里,叔仲用增加总量来说话,而马寅初是用平均数来说话,但是双方都没有否认新中国的建设相比于旧中国来说是有很大的提高。
“新”“旧”人口论者都认为中国人口多,人民生活是不能改善的。而实际情况却是,我国人民的生活在不断地改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职工的工资总额增长了131.4%,职工每人的平均工资增长了42.7%。我国职工生活改善的具体情况从职工的实物消费量的变化来看,也是很明显的。根据典型调查,在1929年1930年间,上海工人每年每人平均的实物消费量,粮食只有二百七十二点六斤,棉布只有十九点二尺,而当时上海工人的生活,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现在再来看一下1956年全国二十七个大中城市工人生活的调查吧!这一年,工人每年每人的平均消费量,粮食达三百三十一点八九斤,棉布达三十五点零六尺。
这一段不是正好说明了,消费增加了,从而减少了积累了吗。您看,他在第一段里说,农民的积累增加了,下一段的生活提高(消费)说的是城市。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城市人口占我们人口的比例有多少。甚至于,我个人以为,这不正是说明了剪刀差对于对农民的不公平吗?而这不正是马寅初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担心吗?
想必您也知道,大跃进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吧,而且当时中国为什么缺人——是因为人员分配不合理。事实上,从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农业发展我们可以知道,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机械化才是大势所趋。这段文字,只是一段空洞的理想化的说明。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而且更重要的是,您没有提马寅初所说的控制人口是不是对的。这个论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吗?如果不是,那是不是应该好好地研究,而不应该说因为他的观点与右派一样,所以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兄台怎么不看看《人报》58.6.6叔仲的文章? 8 年青是福 字959 2012-08-16 12:54:01
🙂其实我看您的第一个贴子的时候,就想您是不是看了叔仲的那篇 2 天天天向上 字4442 2012-08-17 02:03:23
🙂是先看了你引用文,去找,才找到汇编资料中的叔仲文章的。 2 年青是福 字1064 2012-08-17 06:30:46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梁漱溟和费孝通后来的右派都被平反了吧
🙂现在的事实证明马寅初是不对的 林静逾 字640 2012-08-25 11:31:15
🙂首先,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净进口国,农产品自给率只有 24 天天天向上 字5522 2012-08-29 04:20:49
🙂总算看到一篇真知灼见的文章 tojinge 字0 2012-09-08 16:05:30
🙂光凭茅于轼关于废除耕地红线的言论,就可以打个汉奸了。 陈比尔 字0 2012-09-07 14: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