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0 -- 桥上

共:💬161 🌺96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商榷】关于“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桥上兄在帖中对此解释道,

至于“鱼丽之陈”,我理解其下的“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就是对这个“鱼丽之陈”的描述,“偏”和“伍”都是当时军队编制的名称,前者包含二十五乘兵车,后者比前者高一级,包含一百二十五乘兵车。所以“鱼丽之陈”可能是少量兵车打头阵,更多的兵车随后跟进,形成一种楔形阵势。

我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的《左传全译》,说法不同,该书页73对此的解释是:

先偏:前头行进战车二十五乘。偏,战车二十五乘。后伍:后面跟随步卒五人。伍,步卒五人。战车居前步卒继后,就是鱼丽阵法。

伍承弥缝:步卒承继战车之后,弥缝战车的漏隙。伍承,即伍承偏,指步卒五人承接战车二十五乘之后。弥缝,堵塞漏洞,这里指堵塞战车的空隙。

仔细想想,觉得这两个解释都有问题。若把“伍”解释为125乘兵车,“弥缝”则意味着兵车排列紧密,兵车之间没有缝隙。且不说兵车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碰撞,单想兵车需要行进,必要时需转向作战,如果兵车之间没有缝隙,显然会影响军团的灵活性。

但若把“伍”解释为五人,五辆车才分到一人,显然不能实现为二十五乘战车”弥缝“的效果。

另外, “鱼丽”之阵也可能有两种解释,第一是如你说的,只是郑庄公的中军所采用的阵法;第二是左拒、右拒、中军的排列,共同过构成一个“鱼丽”之阵。

所以“鱼丽之陈”可能是少量兵车打头阵,更多的兵车随后跟进,形成一种楔形阵势。

----但何以该种“楔形”被称为“鱼丽”呢?感觉说明力不够。

我能想到的几种可能,第一,从鱼群行进的结队状态而启发创造的阵法,“鱼丽”,是指群鱼游动,像这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二是或是”鱼鳞“之误?按”鱼鳞“的排列方式,倒可以说是”弥缝“的。

三是同《诗经·小雅·鱼丽》一般,指结网捕鱼。”丽“通”罹“,遭遇,落入之意。

上汉典网查"鱼丽阵“得解释如下:

《左传·桓公五年》“为鱼丽之陈” 晋 杜预 注:“《司马法》:‘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闕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陈法。” 南朝 梁 吴均 《战城南》诗:“五歷鱼丽阵,三入九重围。”《文苑英华》卷一九六引作“鱼丽陈”。 唐 贺朝 《从军行》:“鱼丽阵接塞云平,雁翼营通海月明。”《东周列国志》第九回:“ 庄公 ( 郑庄公 )曰:‘鱼丽阵如何?’ 高渠弥 曰:‘甲车二十五乘为偏,甲士五人为伍。每车一偏在前,别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随后,塞其闕漏。车伤一人,伍即补之,有进无退。此阵法极坚极密,难败易胜。’”亦省称“ 鱼丽 ”。

按杜预,”伍”,从性质上说,是指步兵人数,而非战车数;从数量说,为”五人“。参考《东周列国志》的说法(其说法细究不通,但作者的思路应该是按车计卒),“先偏后伍”,可能是“偏”中的每一辆战车后跟随五个步兵。

”伍“作为步兵计数单位,与作为战车计数单位的”偏“相对,也可见《尉缭子·制谈》,如,”士有什伍,车有偏列“,”士失什伍,车失偏列“;又《左传·昭公元年》,”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一乘战车上当有左、中、右三人,五乘即为15人,刚好是三伍)。

太晚了,暂时讨论到这里。列一些资料供你参考:

1. 张连文·《军阵的源起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战术》,载《沧桑》,2001年第6期。(我从知网上下载了,仅两页,有效内容不多,可发给你。)

2. 陶玉亮·《春秋战阵补说》,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6期。(亦下载,两页,认为”鱼丽“是倒品字型阵法,对”伍“的理解和你相同,认为是指125乘战车。其解释来源于《司马法》所载”二十五乘为偏,百二十五乘为伍“,查”中国哲学电子化计划“网站说载之《司马法》,没有看到这个说法。可能是轶文,在古代注疏者的转引中被保留。)

3. 黄朴民·《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国学研究文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我仅读到该书摘要)

4. 李严冬·《《周礼》军制专题研究》(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10年博士论文。)

在“道客巴巴”可读到全文。

外链出处

我大致看了一下第一章和第二章,关于《周礼》中所见之各类军队组织及其制度源流的介绍。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