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桂林抗日保卫战(下集):牺牲 -- 梦秋
八. 战场统计与评论
1944年11月11日夜23时,日军第11军发布了桂林攻城战的基本战果。下面这些数字后来被战史研究者和军迷们广泛引用。我在此搬出原文:
“截至11日正午已查明攻占桂林的战果(不包括山、鹿部队——即第3和第13师团)如下,估计尚有增加:。
遗尸:5,665具。俘虏13,151人
缴获:
150毫米榴弹炮 2,
100毫米加农炮 2,
野山炮 14,
高射炮 2,
火箭炮 2,
迫击炮 86,
机关炮 20,
速射炮 27,
自动炮 3,
重机枪 110,
轻机枪 359,
步枪 2737,
坦克1,‘
一句不清’40,(我估计是汽车)
马匹 265,
火车头 5,
货车车皮 35,
炮弹 3万发以上,
步枪子弹 100万发。
并有很多飞机零件及其他大量器材、粮秣。”
应该说,日军的这个统计当中有一定的夸张和疏漏之处,仅供参考。这些数字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 中国守军的牺牲数据并不准确
日军的统计数据看似详细,但是他们的战争暴行最终却成为这个统计的最大漏洞,那就是七星岩惨案。日军在施放毒气杀害八百余名中国守军之后,并未进入七星岩清理现场。八百余名烈士陈尸七星岩,直到次年桂林光复之后,桂林市政府始派遣相关人士进入七星岩检验并清理,发现许多烈士姿态未动,仍旧维持临战牺牲前的样子(关于清理七星岩的问题,本节稍后我还会说到)。疑问就在于日军既然没有进入七星岩,会把七星岩的烈士们计入“遗尸”的数据中吗?如果没有,仅此一处就可能在日军统计的原数字上增加近千人。再进一步问,在伏波岩和隐山老君洞牺牲的中国守军烈士被列入统计中了吗?因此日军统计的数字并不完全可靠。而中国军队自身的统计亦不够详细。韦云淞在后来回忆说,桂林守军阵亡被俘和突围各占大约三分之一,在这里也只能和日军的资料相对参考。但是日军既然不敢承认使用毒气进行屠杀,那么它给的数据就不一定包含使用毒气杀害的中国军队人数。而日军俘虏的中国军队的人数,因为没有相关材料的互证,只好姑且认为接近事实。上文说到,中国军队在桂林的守军总共有2.5万人,可能还会略多。综合韦云淞的回忆以及日军的数据,大约有六七千名中国军人突围成功。
根据1997年《桂林市志》援引日军资料的说法,中国军队阵亡6488人,被俘13151人。 6488是在日军原有资料数字5665加上823而成。823正好是七星岩守军烈士的数字(实际应该是824人)。可见《桂林市志》也认为日军统计当中没有算入七星岩烈士的数字。
此外,在现代战争当中伤亡人数有一个大体稳定的比例,一个士兵阵亡,必然伴随着数名士兵受伤。假设中国军队伤亡比是3:1,而阵亡人数的确是6488人,那么几乎可以推论,所有幸存守卫者都会负伤。这么说来,突围的六七千名军人全部是伤兵,这又怎么可能呢?因此,从阵亡士兵这个数字来看,可能有两种推论:要么是日军资料夸大了中国军队阵亡的人数;要么是桂林的守卫者们英勇战斗,阵亡比例要大大高于一般战斗。我倾向于后一种可能。
第二, 关于火炮的数据有疑问
中国军队在突围前得到命令,对炮兵团和高射炮营的武器进行了破坏。日军的缴获当中,150毫米榴弹炮和高射炮的缴获数量少于守军实际拥有数字,可以认为还算合理。其余的方面就不一定了。首先,中国守军没有日军声称缴获的100毫米加农炮,除非是兵站里的零部件;其次,野山炮的数量在12-18门之间,经过战斗和破坏,日军仍旧能够缴获14门,数字偏大;第三,日军缴获的火箭炮(或者说火箭筒)的数量太少。至少131师每个连或者营都配备了战防排。战防排使用的都是火箭筒,数目不可能如此之少。第四,机关炮、速射炮、自动炮是日军的说法。中国守军的小型火炮只有迫击炮、高射炮和战防炮。高射炮有4门,日军已经专门列出。战防炮只有两个连8门,日军声称缴获的机关炮速射炮和自动炮数目太多。
合理的地方是有一辆坦克,这和覃戈鸣回忆称韦云淞曾经想要修复一辆坦克突围相符合。轻重机枪数字是否太多,仍旧需要印证。步枪的数字似乎偏少。
日军在本次作战当中伤亡如何呢?未见提起。日方资料丝毫不提。中方资料亦难见描述。唯有1946年桂林市市长苏新民和警察局长谢凤年联合撰写的《桂林抗敌忠骸碑文》上写道:“敌军死亡盈万。” 这种文学式的、带有一定夸张的数字,几乎连参考价值都没有。考古者只能回到中国军队阵亡人数6488这个逻辑出发点上。新浪网军事论坛一篇文字统计,从1931年开始的十余年战争当中,中日两军阵亡比例大约是3.8:1。 也就是说几乎每4个中国士兵的牺牲,才能换来一名日军士兵的性命。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日军在桂林城市保卫战当中,应该阵亡1707人左右。如果进一步按照日军3:1的伤亡比推算,则有5121人负伤,总计日军此役伤亡6828人。因为日军使用了毒气等非常规作战武器,以极其轻微的代价屠杀大量中国军队士兵,桂林保卫战中日两军的交换比例肯定比3.8:1要低。因此此役日军伤亡人数应该远不到6828这个推断数字。
不论如何,我想推断的数字总比网上四处流传的“战死一万三千九百余人,伤一万九千一百余人,失踪三百余人”要客观一些。日军主要参展师团当中的第40师团在战役之后,立即被抽调去参加打通粤汉线南段战役,并完成了作战任务,看来受到的损失并不大。第58师团从桂柳会战后未再被用于进攻,还归其治安师团本色,长期用于镇守桂林沦陷土地。次年汤恩伯兵团的反攻桂林,两军在桂林外围激战。第58师团不支,撤出桂林市区,退到全县一带。815之后撤退到江西九江投降。
关于桂林保卫战,我在这里评论几句。桂林的沦陷,跟下面原因有关:
一, 日军据有人数优势、技术兵器优势和更好的士兵战斗素质。但是,人数优势和技术兵器优势并不是绝对的。孙子兵法说“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日军的人数最多是守军的两倍,在大部分攻城期间只投入了两个师团,和守军人数相当。日军的技术兵器当中,因地形关系坦克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飞机的空袭也不多。只有重炮的发挥了优势,但是重炮直到战斗最关键的时候才投入作战。因此,可以认为,日军之所以能够攻占桂林,重要的原因是日军士兵的战斗素质远超中国守军。日军以两个中队在20小时战斗中突破漓江西岸的防线并占领制高点,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军队的人员素质和训练很成问题。
二, 中国军队的排兵布阵有四个问题:1.最高长官的坚守意志并不坚决,白崇禧调走主要防守兵力两个师就是摇摆的表现;2.防守司令部坐视覃泽文团在东岸战斗自生自灭不予以兵力支援,致使江东屏障尽失,人员牺牲殆尽;3.日军偷渡西岸之前,中方指挥人员没有将手上预备队用于加强西岸防守,及至日军偷渡登陆之后,才匆匆调兵,形成添油战术;4.临战经验不足,工事布置未考虑天气因素以及日军偷袭和使用毒气等手段。破坏中正桥不够彻底。从战后遗留的图片来看,中正桥四个桥墩均未被炸毁,其中靠近东岸的两个桥墩上还残留有桥面,客观上造成日军抵近的可能。
反观日军作战,他们的问题也有一些:1.攻城战略不灵活,一直攻打防御能力最强的131师和79军王卓如团阵地,而没有在南部的有利地形上攻击薄弱的170师阵地,使攻城战长达11天以上;2.明知北部和西部地形不利于坦克进攻,也硬着头皮使用坦克,使坦克部队受到损失,也不能突破阵地;3.战斗中很少使用空地协同,航空兵除了轰炸中国军队炮兵阵地之外,没有发挥更大作用。4.日军指挥人员争功心切,未等围城部署完毕、技术兵器赶到即开始攻城,致士卒疲劳,增添不必要的伤亡,最后还让守军部分突围,主要指挥官逃走,未能完全达到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一目的。
最后顺便说一下自己的结论:
1. 桂林城市在现代战争当中不合适防守。漓江并不构成天险,多石山的地形不利于修筑城防工事。市区狭小,容易被分割包围。且重要制高点全在城外,需分兵把守。桂林的防守应该注重外围,重点布防如果不能远到全县,至少应该部署在兴安和海洋山一带。
2. 桂林保卫战守军的顽强程度和对战役的最终影响不能和淞沪会战、衡阳、常德甚至原平和滕县等地的保卫战相提并论。上述几个保卫战,守军或表现异常顽强,或大量歼敌,或迫使敌军改变进攻态势,至少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桂林保卫战,很遗憾的说,在上述几个方面未有所及。网上对于此战的战绩以及战略影响多有夸大。
3. 虽然不如其余保卫战守军那么顽强抵抗,桂林守军还是表现出了不错的战斗意志和纪律素养,特别是131师和79军王卓如团的官兵,直到最后仍然奋力抵抗。这在豫湘桂会战当中已经很不错,算是桂柳会战当中两个亮点之一(另外一个是西江反击战)。
新浪博客链接: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在桂林4年,也曾到过七星岩前的八百烈士墓 4 半伪君子 字689 2013-02-08 10:33:37
🙂风云变化的年代当中,有许多悲剧性的牺牲者 梦秋 字32 2013-02-12 07:31:59
🙂呵呵,桂林的大学不多,说不定的是校友,我在尧山上的大学 hansens 字0 2013-02-12 06:06:37
🙂【原创】桂林抗日保卫战(下·八)战场统计与评论
😥豫湘桂期间日军总数和中国军队相当,但具体战斗总是局部优势 2 李根 字70 2013-02-09 15:37:10
🙂中国军队,这里特指国军,极其不善于集中兵力 2 梦秋 字203 2013-02-12 07:34:51
😨所以经常出现离谱的敌我损失比啊,城池丢了部队完了,吐血啊 李根 字0 2013-02-12 10:44:17
🙂【原创】桂林抗日保卫战(下·七)桂林的沦陷 65 梦秋 字10717 2013-02-06 02: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