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疑问】:为何沈志华批评中国反对“十三国提案”的决策 -- 2313234454dfsd
以前河里关于沈文也讨论过,雪里蕻有个评论我觉得很好
在我看来,沈文的观点非常事后诸葛亮。我们到底能打到哪一步,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没数。在决策时,好的话把美国赶下海,坏的话准备把东北打烂,只当解放战争晚几年胜利,各种情况都考虑过。事先毛周林彭等都知道美国难打,但是美国究竟有多难打,我们争取的胜利能到什么程度,那也只有打了以后才知道。彭在前线,感觉得早一些,毛在北京,感觉得稍微晚一些。所以要求毛一开始就有个符合最终实际的战略方针,这是不现实的。况且双方的战略、手段也在不断地修订。五次战役后,大伙儿才掂量出对手的分量(当然美国也掂量出中朝的分量),这个时候,真正的和平才可能来临。
我也不同意该文中,抗美援朝二次战役后,中国“错失了和平的机会”的说法。那时候,美国只不过给中国打了个措手不及,他的拳脚还没有施展开。他是绝对不会甘心于这种状态下的“和平”的,这时的“和平”,不过是下次进攻前的临时休战。美国人的战线之所以最后停在了38线,不是被某个条约限制的,而是被中朝方用鲜血用生命挡住的。借用陈MM提到的日俄战争的例子。日本战后得到了辽东半岛。和平了吗?没有,只不过两个流氓打累了,歇口气而已。三国干涉还辽了,和平了吗?也没有,辽东半岛回归清政府,不过是靠了另外三个流氓的面子,用3000万两银子买来的,日本能甘心吗?这种和平都没有多少价值。真正的和平,是用自己的拳头结结实实地砸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辽东半岛回到中国,是清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用多少万人的鲜血,把日本人赶出去而夺回来的,那样才能争取到长久的有价值的和平。
沈文的战争的代价问题,其实上面道理一样,这个代价并不是事先可以计算出来的。最初的估计是最多东北打烂了,事实上我们没有惨到这一步。中国可以决定打,或者不打。但是一旦决定打了,当然要以全部的力量争取最大的胜利。朝鲜对中美来说,意义不一样。对我们是生死存亡,对他呢,只不过是利益的多少而已。就如同今天的格鲁吉亚对美俄的意义不一样。打个比方,我成绩不好,底子薄,五天后要考试。那我这五天里,天天熬夜到12点看书,中间第三天甚至错过了,奥运开幕式。最后考试结果,我通过了。那我花的代价太大了么?我当时应该去看奥运开幕式吗?我可不可以只熬四天夜?只熬三天夜?只熬两天夜或者不熬夜?对我来说,我如果通过了考试,5天的熬夜,错过了开幕式,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因为考试的难度,你事先是无法知道的。
另外,持这种说法的人不知道替美国人拨拉过算盘珠子没有。美国在朝鲜死了5万多人,伤了多少万,军费花了若干万亿。在麦克阿瑟仁川登陆后,中国通过印度大使,向美方转达过将要出兵的意愿,美国人听了吗?没有,只当耳旁风。如果美国仁川登陆后,就停在38线(战争从38线开始,到38线结束,仁川大概在37.5度),那多好。那就没有志愿军的入朝,也没有一次到五次战役,也没有上甘岭,估计美国大兵可以少死4万人。人命在美国可是金贵啊。沈文为什么不去指责指责美国人多付了那么多代价?
沈志华文的这两种说法,在我看来,都是自以为高明的事后诸葛亮,自以为算盘打得很精。如果这样的人当时领导中国,一听到美国人出手了,仁川登陆了,第一个反应必然是尿了裤子。哆哆嗦嗦换了裤子后,赶紧拜访印度大使:请美国人别过来,我们把旅顺、天津、或者上海、广州开放给美国。最后少不得还要还还印度的人情。
举前面的例子,如果不是“干涉还辽”,而是“喋血夺辽”,那30多年后,“南京大屠杀”也许就不会发生了。正是因为先辈鲜血和生命的庇萌,我辈才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如果自己感觉迟钝尚不自知,那也就算了,可是还要跳将出来,说前人白白牺牲了,这种人着实该拖出去打50大板。前人的鲜血,从来就不会白流,如果在该流血的时候退缩,那后人必然加倍付出鲜血。
还有,抗美援朝的决策可是民主决策的典范,毛主席虽然主张出兵,可是一开始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没有通过,后面开扩大会议,毛说服了与会者才同意出兵。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苏联为了不冻港的说法站不住脚 2 fantom 字199 2013-08-21 04:52:42
🙂出海口是个似是而非的观点 7 电子赵括 字201 2013-08-20 11:10:50
🙂同意。 所以我才飞好远 字0 2013-08-28 00:20:07
🙂我对沈的评价就是沈是十分的事后诸葛亮
🙂沈志华主要怪毛泽东 10 种植园土 字53 2013-08-22 19:40:03
🙂送花赞扬 宁静致远 字110 2013-08-20 23:38:37
🙂送个花,雪大好久不上站了 hunter1 字21 2013-08-20 19:48:30
🙂好比打桥牌 21 qq97 字351 2013-08-20 06: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