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龙场悟道说起 -- gb2312
阳明哥不是神,也不是圣人。他也知道龙场之旅是九死一生,也动过干脆不去上任,就此“隐遁山林”的念头。为什么一定要去送死呢?
《年谱》记载,有一个道士对他说:“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粤,何以应之?”
这句话大意就是,你不愿意支援边疆,就此隐居,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刘瑾可以诬陷你叛国投敌了,你就不怕连累你的老爹吗?
这个道士很可能是虚构的人物,但这个顾虑是真实的。
顺便说一句,我觉得,能从虚构的人物中看出真实的历史和情感,从只言片语中体会到事件背后的种种艰辛,种种波折,种种取舍,读史才算入门。
虽然是九死一生,为了不连累老爹,阳明哥还是准备上路,这就不难理解,阳明哥去龙场之前为什么一定要去南京看自己的老爹,这次不去,以后就不一定有机会了。阳明哥去龙场之前其实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俱,能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惧”
这句话自从被金大侠在《神雕侠侣》里面引用之后,就广为流传。要我说,别听和尚胡扯,正是因为爱,我们才无惧生死。
《年谱》记载阳明哥在龙场 “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
这段话看着有点眼熟,不禁让我想起来佛家的传说:释迦牟尼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坐在菩提树下,诅咒发誓,如果不能大彻大悟,就不起身,七日七夜之后,睹明星而悟道。
我觉得,释迦牟尼最终的觉悟,和菩提树关系不大,和七日七夜的静坐的关系也不大。释迦牟尼当时坐在哪棵树下,哪颗就是菩提树,七日七夜的静坐,也不过是把往昔的种种磨难融会贯通,往昔的种种磨难才是成佛之根本。
同理可证,阳明哥的悟道和石墩的关系不大,和“日夜端居澄默”的关系也不大,往昔的种种磨难才是龙场悟道之根本。
“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只有直面生死的人,才能超脱生死,阳明哥以前直面生死的机会不多,在龙场,想来机会不少。
现在市场上关于阳明哥的书很多,几乎都想解释阳明哥在龙场悟了什么道,我想说的是,没有经过阳明哥的种种磨难,种种抉择,怎么可能知道阳明哥悟了什么道?等你经过类似阳明哥的种种磨难,种种抉择之后,那就不仅仅是阳明哥的道,也是你自己的道。
个人感觉,学者之中,钱穆先生的评价最中肯:“盖阳明良知之学,本自生死中悟得,而后人欲平易承当”
钱穆先生在为了保存中华文化的种子,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非常艰难。一年暑假,余英时去看他,看到的情况是:天极热,钱穆先生又得了很重的胃溃疡,躺在一间教室的地上休息。余英时问他需要什么?钱先生说想看王阳明文集,余英时赶快买了送去,感觉整个新亚都是空的。
钱先生当时的情况可以算是“居夷处困”,不禁想要看看阳明哥来振作精神,不知道那句评论是不是他躺在教室的地上想到的。
接着说阳明哥,阳明哥内心强大,身手过硬。可是随从们顶不住了,“从者皆病”,史书上没讲原因,估计可能是水土不服,蛇虫叮咬,或者干脆是被亡命徒打伤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心理问题。
阳明哥就想了很多办法:“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
估计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阳明哥:“今天我给大家露一手,熬一下俺们家祖传的粥,我爹最爱喝,中了状元。我喝得不多,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大家都来尝一尝”
(画外音:王氏状元粥就这样诞生了…)
阳明哥:“今天给大家来段诗朗诵”
阳明哥:“不要愁眉苦脸的啦,今天我说段单口”
阳明哥:“我刚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要高歌一曲…”
一段时间以后…
众人:“阳明哥,俺们已经没事了,求求你不要再唱了”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可以让自己在任何逆境中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的动力源泉,并且能够影响周围的人,给别人也带来快乐。
一切诗歌,音乐,文学,艺术都是信仰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信仰,那么一切诗歌,音乐,文学,艺术都是没有灵魂,没有价值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宏观毛泽东,微观王阳明 17 hullo 字840 2014-05-08 10:50:51
🙂花 不应该着重批判,而应该着重建设 19 okcgb 字1413 2014-05-10 04:55:42
🙂能否讲讲他格物致知的部分?对这部分比较好奇。谢谢 少侠请留步 字0 2014-05-07 07:54:52
🙂【原创】从龙场悟道说起(2)
🙂最后一段,实话实说。 1 普鲁托 字133 2014-05-13 12:47:29
🙂通宝给最后一段,我最爱听十送红军,听了好些版本,还觉得多 2 朱红明 字29 2014-05-10 14:41:01
🙂难怪红歌没有前人唱的好听 13 如果云知道 字114 2014-05-07 21:07:14
🙂你的话怎么说得那么好呢?真是好 1 jent 字116 2014-05-07 15: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