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时期(一) -- 学习要定心
江东孙氏的战略经历过一个转变,在孙策时代,目标发展方向是向北的。从外部条件说,曹操当时根基未稳,需要将重兵部署在北部以防袁绍;攻击曹操腹心地区不仅有军事可能,更有巨大的预期利益。从内部条件说,孙策的统治基础是淮泗流寓士人集团,向北发展等于他们衣锦还乡,也符合他们的利益。到了隆中对提出的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剿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孙氏北攻的便利外部条件基本消失了。但是孙权的政权本地化进行还远远没有完成,即北攻的内部意愿仍然存在。我认为这是隆中对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
但是孙氏一直存在另一个国策,即向西发展,吞荆并益,北出凉州,其实就是隆中对起点不同的一个变种。由于战略目标雷同而彼此不可调和,显然这个政策与隆中对是无法并行不悖的。孙氏制定这一国策也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首先曹魏腹心地区兵力雄厚,北攻的确不符合兵法避实击虚的原则;其次西进的战略结果之一是长江防线一体化,符合孙氏政权的防御需要;最终随着孙氏政权本地化发展,统治阶级豪强化门阀化,北攻即使得手,得到的土地也必然因为是交战的桥头堡地区而无法进行庄园化。而西进由于地利因素,有大片土地可供门阀瓜分。刘备集团一直以来所极力避免的正是孙氏走上这条道路,但孙氏政权的发展却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死去,同年孙权与曹操秘密讲和。接替鲁肃的吕蒙虽然仍是淮泗人,但他并非豪族,已经没有强烈的北攻意愿了。吕蒙与江东人陆逊制定并实施了攻取荆州的计划,但他病危时仍然按照孙氏的惯例推荐了朱然为自己的继承人。朱然虽然也是淮泗人,但其家族乃至本人与孙氏关系密切,应该算是一个过渡人选。而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孙权将军队指挥官换成了陆逊,首次将军权交给了江东人。陆逊本人此后长期镇守荆州,并且荆州被迅速的划分出了许多军功将领的奉邑和封地。
再说回来,隆中对的确存在一个缺陷,即孙氏政权所在的江东天然处于战略劣势地位。同样是向北发展进攻曹操,孙权面临的困难更大,刘备集团无法简单的以让渡利益的方式弥补这一点。事实孙刘争端从无一次是刘备集团挑起的,相反孙权集团曾试图绑架刘备嗣子,武力攻击东部三郡乃至最终的袭取荆州。夷陵战后孙权方面已经计划进攻益州,求和也绝不是因为爱好和平维护联盟,而是因为曹丕发动了伐吴战役,孙氏无法支撑两线作战。
总的来说,我认为制定并且执行各自的战略,在无预设立场的旁观者看来是没必要进行道德评价的。孙刘国策不可调和,爆发矛盾也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我认为孙权理亏,是因为孙刘在建安二十年曾经达成过荆州合约,孙权在建安二十二年单独与曹操媾和并在建安二十四年偷袭荆州,显然是背盟行为。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这位老兄左一句您右一句您那么尊敬, 老用户 字36 2015-04-02 11:56:15
🙂孙权为了避免自己的最坏局面而造就了隆中对的最坏局面 4 酸酸 字756 2014-05-22 12:45:54
🙂关键是孙吴陆战太过废物了,向北打不过曹魏 catspace 字90 2015-03-22 07:59:24
🙂这个恐怕并不尽然。
🙂蜀汉也没把东吴认真当盟友吧 3 青色水 字123 2014-05-27 21:54:13
🙂第一,您这个结论,以我的理解,我是赞同的。 11 解甲 字1042 2014-05-28 09:27:29
🙂吴军沿刘备原路逆流而上,困难更大 7 酸酸 字1084 2014-05-27 14:56:13
🙂大体上三国的分界 6 Juventus 字575 2014-06-02 10: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