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时期(一) -- 学习要定心
刘备十余万人打了一年而未进入平原,兵力既无法展开,又要便于经常补给和调防,沿江设连营而奠定了后来的败局,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刘备以完败之溃军,在退路上放火,就把吴军挡了一下,可见军队在当时当地沿江行动之艰难。这个地形困难,陆逊伐蜀不仅照单全收的,成本怕要翻番。后面赵云援军又把白帝城及时掐住,形成与陆逊坚守夷陵类似的局面。吴军强攻讨不了更多好处,不必吃了亏才明白。而吴军可以及时掉转攻击轴线,抗击魏军,这个事实说明,孙权陆逊的战略部署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思想,即解决生存问题。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吴军始终有且仅有能力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实现积极防御,有且仅有能力在一个方向上发起勉强的进攻。
分析夷陵战前战后孙权与魏蜀两方的交往有几个特点,忍受公开的、表面的屈辱,不惜军事冒险,不顾孙刘联盟的破裂,放弃眼前利益而保证长远利益,我认为这些行动来自于孙权在争取并保持自身基本安全问题上的主动积极精神,而不是迫于内外形势变化的被迫应对。
(补)假如刘备愿意质刘禅于江东,我认为可能是取信于孙权的一个绝好办法。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猜测,孙夫人“劫持”儿子失败,背后的历史事实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未遂的极为秘密的人质安排。没有刘备的点头或默许是不可能的,但公开这样做必然遭到众多部下的反对,不幸行事不密,中途败露。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这个恐怕并不尽然。 14 解甲 字2146 2014-05-25 01:24:15
🙂蜀汉也没把东吴认真当盟友吧 3 青色水 字123 2014-05-27 21:54:13
🙂第一,您这个结论,以我的理解,我是赞同的。 11 解甲 字1042 2014-05-28 09:27:29
🙂吴军沿刘备原路逆流而上,困难更大
🙂大体上三国的分界 6 Juventus 字575 2014-06-02 10:34:48
🙂我认为孙权并不是明智的保证了长远利益。 7 解甲 字950 2014-05-28 10: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