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这是史念海先生《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文章的一节,正好可以用在这里作为《诗经》中的植物“木”部分的开篇,史先生熟悉《山海经》和《诗经》这些古籍,又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后人再要写出这样的东西不太容易。
本节有很多注释,我未能全部打上来,如感兴趣可去这里。
————————————————————
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森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河山集》 二( p 233)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一、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森林》:
这一时代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显示出黄河中游森林最早的规模,到了后期,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
(一)
黄河中游森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还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就平原地区而论,则泾渭下游关中平原的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阴西关堡、山西西南部分汾涑流域的夏县东下冯、河南伊洛河流域的洛阳王湾、锉李和偃师二里头等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皆发现有残存的木炭,临潼姜寨的遗址中还发现有木柱和木椽,经过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皆可确知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当时蒙昧初辟,交通尚不发达,而材木重物,又不易从远处运来,皆当取之于附近各处。西安半坡的遗址中还发现榛子、栗子、朴树子等。凡此皆足以证明这些平原地区在那时一定都有过大片的森林。
当然,古代的传说也可以显示森林的存在。据说,当尧的时候,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因此还曾影响过农业的发展。当时人口不多,经营农业都在平原地区,则所谓影响农业的畅茂草木当以平原为主。尧都平阳,在今山西西南汾涑流域。汾涑流域西与关中平原隔黄河相望,东南又距沁阳盆地不远,而沁阳盆地之南又是伊洛河下游。这几个平原相距临迩,自然条件又相仿佛,则草木畅茂亦当相似。
到了西周春秋时代,这几个平原地区就显得不完全一样。其中以关中平原的森林最为繁多。这里的冲积平原和河流两侧的阶地就有不少的大片森林,因其规模和树种的不同,而有平林、中林和棫林、桃林等名称。棫林在今陕西扶风、宝鸡一带,桃林在今陕西潼关,迤东且至于河南灵宝。这个桃林曾长期成为要塞,棫林先后发生过战争,可见它的面积都不会是很小的。平林和中林都是指平地的森林。这样的森林是巨材生长的地方,常为鷮鸟(野鸡)所栖止,鹿群也常在里面活动。平林和中林不指固定的林区,应是一般的泛称。河谷、泽畔,以至原上都有生长,只是像渭河下游以北的盐碱地区才是例外。正因为森林不少,直到战国末年,还有人称它是“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应该指出,这里的原上虽然有森林,但并非遍地都是森林。周人最早所居的周原上不少地方就是草原。原是河谷两侧的阶地,阶地不止一层,当时低的称为隰。原下坡地叫作坂。那时坂和隰都有不少的树木,不过不一定就是林区。
上面提到的棫林和桃林,当然是棫或桃的纯林。周原上则有灌、栵、柽、椐、檿、柘等杂木林。原旁的坂上有漆有桑,原下的隰地有栗、有杨,还有六駮(梓榆)和树檖(山梨),另外还有杞桋(赤楝),就是在一些高冈上也有柞薪。至于梅、李和唐棣,也都到处生长。然而比较普遍的则是桑和梓,桑能养蚕,种植者更为繁多。
汾涑流域的冲积平原和其侧旁的阶地在西周春秋时代尚未见到有关森林的记载,没有平林、中林等名称,一般树木还是很多的。这里隰地有榆、有杻、有栗,和山地的枢、栲、漆等相提并论。中条山南的黄河岸边还有檀木,当地种桑很多,一般都在河流旁边,农田之间也经常会留下种桑的土地。在聚落旁还有桃和棘。这里所说的棘,不是荆棘的棘,而是枣树。枣树和桃树都可以种植在园子里边。正是由于当地树木繁多,那时的人没后,饰终之典,在棺木之外,还有椁。侯马乔村出土的椁木炭末,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已知其为战国时代的墓葬。
比较最差的,要算伊洛河冲积平原和王屋、析城、太行诸山南的沁阳盆地,在西周春秋时代的记载中曾提到当地丘中的李树,这似乎是说不上森林的。
(二)
这个时代丘陵地区的森林首先应该提到渭河上游。甘谷县灰地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木炭。当可证明当地已有森林的存在。下至春秋时代,渭河上游的森林已见于文字的记载。林区亦至为广泛。由于森林繁多,材木易得,因而当地盛行“板屋”。就是说所有房屋都是完全用材木建筑起来的。这不仅在当时习已成俗,就是流风所及,历时也相当久远。这里的森林广被,遍布于渭河上游南北诸山和山下的各地丘陵,且远及洮河中游和祖厉河的上游。
这里应该顺便提到湟水流域和大夏河流域,以及在其附近黄河侧旁的森林。湟水流域乐都县柳湾,大夏河流域永靖县蒋家坪、马家湾、大河湾、兰州青冈岔、曹家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皆发现有木炭,且乐都县柳湾的遗址中又发现有木棺和木头,兰州青冈岔的遗址且发现有炭化木头,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已能确知其年代。
由渭河上游东北到泾河中游,早周时,周人故居的豳就在这一带。周人始迁于豳,就曾在当地采伐树木,经营新居,当地森林和后来的周原,差相媲美。
黄河以东,吕梁山脉南端的西侧,森林亦有可以称道的。如谓豳地的森林已难知其树种,这里就可以明确得出,桑林实占主要部分。春秋时的采桑就在这里。采桑虽仅是这里黄河一个渡口的名称,可是也并非一个孤独的地名。迄今这里若干村庄依然以桑为名。就可知其源流的长久。同样黄河南岸的桑田,也说明当地桑林的众多。
(三)
这一时代有关山地森林的记载亦殊不少。
周人久居于周原、丰、镐,也就是在后来的关中。关中南北皆山,岍山、岐山为北山;终南为南山。终南即秦岭。秦岭绵长,在今甘肃省境的为西秦岭。西秦岭的森林多为陇上板屋所取资。这已见前文,不复具论。关中南北二山,皆富于森林。南山有桑、有杞、有栲、有枸,而北山有杨、有李、有杻、有楰,南北山上都有苞栎和苞棣,南山上有條、有梅,北山有杞、有棫朴。岐山之上不仅有柞棫,而且还有更多的松柏。除此以外,南山森林还有更详尽的品种记录,其中有松、荆杞、棕、柟、杻、枢、丹栗、榖、柞、棫、棘等。
秦岭之东为崤山。崤山上森林的树种有柳、楮、榖、桑、樗、枸、棕、柟、竹箭。崤山上的“桃林之塞”和“松柏之塞”,就是分别因为多桃树和多松柏而得名,桃林之塞前面已经提过,这松柏之塞就是有名的函谷关。这里的关城本在深谷之中,东西十余里,绝岸壁立,山崖上到处都是松柏树林。在这里经过,几乎看不到头顶上的日光。函谷关已近崤山的北麓。其实,那里近河处森林本已不少,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木炭,就是具体的证明。因为那些木炭经过放射性碳素的测定,原来的年代是明确无误的。
崤山之南为熊耳山,山上有漆林和棕林,其附近一些山上更多竹,而嵩山的森林也颇不少。
崤山之北过了黄河就是中条山。中条山隔涑水河又与稷山相对。中条、稷山之间为晋国的土地,那时晋国的诗人歌咏所及,常提到山上的树木,据说有枢、有樗、还有漆。中条山较稷山为高大,其上还另有杻、橿、竹、榖、柞、槐等树种。汾河中游的太岳山也有榖树。太岳山的一个支峰,沁河源头的谒戾之山,则以多松柏而著名。沁河主要支流为丹河,丹河源头有丹林。这个丹林应该是一个混交林或杂木林。论其所在的方位,已经是太行山西侧的支阜了。如果要再往前追溯,则沁河侧畔一些地方的森林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为在沁水县的下川遗址中也发现了木炭混合物。而吕梁山下的娄烦县山城峁也有那时的木炭的发现。
应该指出,位于今陕甘两省之间的子午岭,在这个时代中也是多森林的,至少它的南端和北段都是如此。其西南的陇山则多杻、橿,而六盘山上又多竹和棕树。
(四)
春秋战国时代对于森林的记载,已经北及于横山山脉和其东北的一些地方。最远达到秃尾河的源头。再北就是陕蒙之间的红碱淖了。这一带森林的树种有榖、柞、杻、橿、桑、楮、松、柏、栎、檀、榛、楛、漆、棕等类以及其他的杂木林。从事现在森林分布地区的研究工作者,一般都把这个地区作为草原地带。
其实,就是草原地带,原来也不是没有森林的。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杭锦旗和准格尔旗都是如此。这一点将在另一篇论文中详作说明,这里就不再多费篇幅了。
(五)
这个时代有关森林的记载虽已不少,实际上恐怕仍有阙漏,就是已经提到的具体的范围也还不免有所出入。譬如中条山是一条绵长的大山,山上森林虽曾受到当时的称道,似仅限于西部,可是直到现在其东部的森林还是相当茂密的。
一些高大的山地,如太行、析城、王屋、吕梁、黄龙山以及子午岭的南段,皆未曾见到有关的记载。他如洮河和大通河诸流域以及贺兰山和阴山山脉当然更非当时所熟知。这些流域和山地讫至现在森林仍有相当的规模,不能因当时没有记载而就置之度外。至于其他较小范围的现代林区就不一一琐琐道及了。
当然也还有些地区,虽然现在已无森林,可是在以前一些时代,曾经有过森林,上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代,也不能独为例外。譬如(北)洛河中游就是如此。
(六)
森林有生长繁育的时期,也有破坏甚至消失的时期,这种破坏和消失,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干旱和严寒会使一些不能适应的树种枯死,土壤的盐碱化也会使许多树木不能生长,空中的闪电更能引起地被物的自燃,因而引起森林的火灾,就是有害的昆虫同样能招致森林的灾害,危害于森林的松毛虫就是其中的一种。凡此都属于自然的原因。至于人为的原因则比较复杂。农牧业的发展就能使森林地区相应地缩小或消失。而以木材作燃料对于森林的危害性就更为严重。封建统治阶级修筑宫室苑囿,以及一般的营建制作,在在都需要材木。其他有关驱除猛兽,军事行动,再加上种种滥伐都会破坏森林。两相比较人为的破坏实更为严重。自然的原因不甚见于记载,这里只就人为的原因略加论述。
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森林破坏,以平原地区最为明显。这显示出农业地区和森林地区的消长。农业的发展,农业地区的扩大,就意味着当地森林的减少以至于绝灭,从而使森林地区缩小或消失。
远在往古,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多在平原。黄河中游这样的平原有关中的泾渭流域,晋南的汾涑流域,河南的伊洛河的下游,太行山南诸地。这些地方森林地区地缩小和消失,大致是汾涑流域、伊洛河下游和太行山南等处略早于关中泾渭流域,直至春秋时代,关中泾渭流域和晋南汾涑流域的平原川地都还有相当多的森林。下至战国时代就显得有了差异。伊洛河下游和太行山南位于函谷关东,而关东农业的发展较关西为速,农田开垦也较为普遍。那时魏国的疆土兼有河东(晋南的汾涑流域)和河内(太行山南)。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利之教,规划土地的利用,只除去山地、泽薮和居民点,其他土地都要使之成为农田。当时没提到森林地区,大概这些地方已经没有多少森林了。经过李一番措施,河东和河内成了魏国的粮食产地,梁惠王在后来所说的,河内如果遭了灾荒,就迁徙河内的人到河东就食,河东遭了灾荒,反过来就迁徙河东的人到河内就食,正是这样的意思。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较李悝为迟,也曾经规划过土地的利用。《商君书》中就具体规定山林要占所有的土地的十分之一。《商君书》虽未举出这十分之一的山林都在什么地方,但按当时秦国的疆土说,这是不仅限于崇山峻岭之上的。如果仅限于崇山峻岭,则这样的规定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的规定如果是在商鞅时就已开始实行,商鞅死后,秦法未败,以后可能还继续实行。商鞅时秦国疆土主要是在关中,当时由三晋招徕许多人口,农田开垦面积迅速扩大。为了保护森林,这样规定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商鞅以后,秦国在关中以外的土地不断增加,新扩展的土地恐怕未必就都能和关中一样。
伊洛河下游虽不在李悝、商鞅变法所及的地区中,然以当地适于农业的发展,而人口又众多,土地的开垦也就较为迅速。战国末年,洛阳附近农田的扩展就到了一定的限度。苏秦为洛阳人,他曾经说过,他如果能有近城的两顷良田,就不会出去游说诸侯,佩上六国的相印。田地的难得已可见到一斑,这怎么还能留下森林而不开垦?
农业地区的扩大,森林地区的缩小,意味着森林受到相当的破坏,周人初到周原时,当地森林还是很多的,周人为此曾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其实概括起来,就是用人力砍伐。这自然是一种缓慢的过程。比较干脆彻底的是用火烧。传说尧时因为森林密布,妨碍农田的扩展,曾经令舜想办法,舜就派益用火烧掉森林。这样的办法自然会使农业地区得到扩展,就是树木被烧成灰后,也可增加农田中的肥料,这在殷代就已经发现其中的奥妙。而且相沿成俗。春秋时代鲁国的焚田甚至还见于《春秋》的记载。像春秋时代的焚田不一定就在有森林的地方,所焚的可能是杂草。但其间的灌木也是难于幸免的。殷代都城和鲁国都远离黄河中游,可是不能因此就说这样的办法未曾为黄河中游的人们所采用。一直下至清代,秦岭山中开荒,依然如此。一般都是砍倒大树,纵火焚烧。其更简易的是在树干上挖一个大孔,在里面点火,树脂融化成油,滴到火上,火势益旺,最后烟从树顶喷出,树已成炭成灰。这样开垦的荒地,不须加粪,还往往种一收百。这样的办法就是到了现在也并不是就已绝迹。如此严重的摧残,森林地区怎能不逐渐缩小,有的竟至于绝迹呢?
(七)
论述了农业的发展对于森林的破坏,还应论述畜牧地区和森林地区的消长盈缩。恩格斯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希腊的山羊不等幼嫩的灌木长大就把它们吃掉,他们把该地的山岭都吃得精光。”他还说:“我们都已看到:山羊怎样阻碍了希腊再成为多森林的地方,在圣海伦娜岛,第一批航海者带来的山羊和猪,把岛上一切旧有的植物都吃光了。准备了地方使后来的水手和移民带来的植物能够繁殖起来。”黄河中游有农业地区,也有畜牧地区,在接近畜牧地区处还有半农半牧地区,都有相当大的范围。在历史时期,畜牧地区较之现在还要大些。这就不能不使森林地区受到若干限制。
现在黄河中游畜牧地区主要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可是在历史时期,畜牧地区却是时有变迁。其间过程较为复杂,会当另为专文论述。这里先略谈农牧地区分界线,以暂定一些时代畜牧地区的轮廓。这样的分界线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前代史学家根据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所划分的。这里是指西汉时司马迁所定的一条界线。这是自碣石到龙门的界线。碣石在今河北省昌黎县,龙门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与山西省河津县间的黄河两侧。就是说这条分界线是自渤海北侧西南行,过现在北京市和太原市的西北,沿吕梁山脉南段而至于龙门所在的黄河岸边。另外则是沿用旧长城作为分界线。旧长城本是以前国内的农耕民族为了防御游牧民族而筑成的。随着岁月的推移,早已成为过时的刍狗,无须再事提起。然既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正可用作农耕地区和畜牧地区的分界线。历来修筑长城,并非一次,也不是仅有一条。这里先举出战国后期的秦长城。战国后期的秦长城是由现在甘肃岷县起,顺洮河西下,到临洮后折向东北行,经渭源、陇西、静宁诸县,再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隆德、固原诸县,又经甘肃的环县,东北入陕西省境后,沿横山山脉东行,又经榆林、神木诸县,而至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黄河右岸的十二连城。
位于这两条分界线以北的地方,在西周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应该还是畜牧地区,森林的繁殖发展要受到制约的。虽然受到制约,不过像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准格尔旗和包括洛河上源白于山的横山山脉以及其以东的一些山上的森林,还是有相当规模的(地图一:西周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中游森林分布图)。
————————————————————
又及:当然史先生的文章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自然景观,有助于我们阅读《左传》时更好的理解原文。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木02 丘中有麻:李 2 桥上 字6284 2014-06-21 04:57:08
🙂木01 桃之夭夭、园有桃:桃(下) 桥上 字5773 2014-06-20 07:21:05
🙂木01 桃之夭夭、园有桃:桃(上) 6 桥上 字11549 2014-06-19 05:16:12
🙂附资料: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森林
🙂资料:农作物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的思考 3 桥上 字13573 2014-06-12 05:39:36
🙂草35 黍离、硕鼠、鸨羽、七月、甫田、生民、伐檀(下) 2 桥上 字7586 2014-06-11 05:04:39
🙂草35 黍离、硕鼠、鸨羽、七月、甫田、生民、伐檀(中) 3 桥上 字8834 2014-06-10 05:05:57
🙂草35 黍离、硕鼠、鸨羽、七月、甫田、生民、伐檀(上) 6 桥上 字13927 2014-06-09 09: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