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三国随感 -- gb2312

共:💬94 🌺1077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商榷的主要还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在您的文章中,对荀彧和曹操的评价,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关于荀彧,你的观点是:

我正是认为汉末是士族门阀政治形成的进行时,而荀彧则是这一进程中的关键人物。

前半句我不反对,但是荀彧在这一进程中是否能称为“关键”人物,就值得商榷了。网上讨论,请容我偷个懒,先引一段他人的论述。田余庆在分析门阀制度的发展时谈到:

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他们在地方有实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实权。而魏晋士族,其特点是世居显位。士者仕也。①只要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而又慎择交游,取得名士②地位,就算士族。反过来说,士族身分又可以巩固权位。当然,士族权位的轻重也因时而异,在魏和西晋,士族还得依附于皇权,而东晋居高位的士族,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阎步克也有相似的论断,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历史阶段,皇权对士族还是有很强的制约力。

而从经济基础上看,虽然士族通过庄园经济,占据大量的私人土地,并拥有徒附僮客奴婢等人口资源。而三国时期各政权施行的屯田制,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这种势头的发展。

所以,我的判断是从当时的士族所拥有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实力来看,尚不足以构成对某个军事集团的威胁。而只能选择某个军事集团依附。

而士族在汉末三国时期政治格局上发展的关键,我个人以为,不在荀彧时期,他个人升黜荣辱乃至生死,都在曹操一手掌握中。对曹操,荀彧可以是个非常好的政治助手,但是没有也无所谓。荀彧死后,荀氏一点浪都掀不起来。曹操怎么可能担心成为他的傀儡呢?

事情的变化,应该是缘于曹丕和曹植的继承人之争,在这场斗争中,支持曹丕的汝颖集团占了上风。打破了曹操时期汝颖—谯沛的平衡之局,曹丕执政时期,正式实施九品官人法。这就为士族攫取政治权力,形成对抗皇权的世族政治势力创造了条件。

曹操和荀彧矛盾最尖锐的时期,还在带兵与孙权作战,而到了司马氏时期,“司马氏惟恃挟天子以肆其奸,一离京辇,则祸不可测,故父子三人执国柄,终不敢出国门一步,亦时势使然也。”

谈到荀彧的评价,我个人是这么看,荀彧对于士族政治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将文化垄断和家族传承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此之前,文化的传承其实有三条线,除了官学,家学,应该注意到史书中大量出现的“游学”,即所谓私学,就是说士族虽然能标榜家学,但是不能垄断文化,事实上,挚恂、郑玄这样的大儒,和士族的关系都不大,相反士族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可。但是在汉末,如果名士身后家族凋零,即使名高如李膺,杜密,一旦身死,其学便默默无闻。汉朝官学、私学、家学三者,最后只有家学体系得以延续,凭借家学,士族获得了文化上的垄断地位,从而使家族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而获得政治资源的士族,则能进一步对垄断文化,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人物当然就是荀彧及其代表的家族。

至于说,曹操算不算弱主这个论题嘛,我只能说相比于其后来者,他应该不算弱。如果和刘备相比,也不能算弱,赤壁,夷陵之败都没有使这两位崩盘,控制力应该差不多。在我看来,乱世之中“枪杆子里出政权”,判断强弱还是应该首先着眼与他们对军队的掌控能力。

当然,也不是说文官体系不重要,这里再和你讨论一点,就是求贤令的问题。你的文章中,将求贤令的意义归纳为曹操与士族争夺行政资源。这当然不能说错,但是我觉得不够全面。求贤令一般来说指的是建安十五年后发布的三道令,其实在建安八年时,曹操已经有类似的令,根据围绕建安八年令的一些争论,可以看出曹操原本设想提拔有军功的将士,负责地方行政事务,所以有人就对此提出意见,认为“军吏虽有功德,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到了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的“孟德三令”有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赤壁之败。赤壁之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曹操集团前期扩张过快,对胜利成果的消化吸收不足。求贤三令的最主要的意义还是为了迅速巩固已有政权。另外也有抑制士族,综核名实,整顿吏治的意义。这也很正常,曹操是在建安十三年当丞相,肯定要抓抓整改嘛,反正汉献帝也当不了组长。对了,当今总理是谁来着?

好像扯远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