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韦应物名篇鉴赏 -- 九霄环珮

共:💬67 🌺45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韦应物名篇鉴赏:续四:涧急

上文着重对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作了一个详细的辨析,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倒数第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春潮,字面意义上当指春雨引发的山涧的潮水。“晚来”一词我们上文已有所探讨。这一句颇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急”字。要想搞清楚这个字的含义,需要再往纵深处研究,引证韦应物的另外几首诗:

《山行积雨,归途始霁》韦应物   

揽辔穷登降,阴雨遘二旬。

但见白云合,不睹岩中春。   

急涧岂易揭,峻途良难遵。

深林猿声冷,沮洳虎迹新。   

始霁升阳景,山水阅清晨。

杂花积如雾,百卉萋已陈。   

鸣驺屡骧首,归路自忻忻。

这首诗讲到诗人某次山行归途中连日积雨,直到某日天气晴朗的事情。“遘”,通构,此处可解作“长达”。 “沮洳”意谓“润湿之处”。“鸣驺”,音鸣邹,本指古代随从显贵出行并传呼喝道的骑卒,这里代指长嘶之马 。“骧首”意谓“抬头”。“忻忻”,欣喜貌。这首诗一个特别之处乃是“虎迹”一词的运用,沈文凡在“韦应物《山耕叟》文化语境试探”一文中,从佛教背景论证韦应物笔下的“虎迹”,与“车辙”“人迹”“尘迹”相对,代指“隐居生活”,这一解释甚有见地! 诗中的“揭”字意谓“提衣(涉水)”,《诗经》有:“深则厉,浅则揭”,“厉”意谓“连衣涉水。诗中特别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急涧”一词,“晚来急”的滁州西涧不也正是一个“急涧”吗。考察“急涧”“峻途”二词,都表示“行路难”,至于是否暗指仕途难行,则颇可思量。再看另一处“急涧”的用法:

《寻简寂观瀑布》韦应物   

蹑石欹危过急涧,攀崖迢递弄悬泉。   

犹将虎竹为身累,欲付归人绝世缘。

欹危:音期危,歪斜不平貌。迢递,高峻貌。“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这里当指官职。“悬泉”指的就是瀑布。这首诗里说他过急涧、弄悬泉,又说他为官所累,欲付归人。那么此处的“急涧”是否有喻意呢?我们这里先不忙确定“急涧”的意义,先来看看从“悬泉”一词能看出什么玄机来。出现“悬泉”一词的诗,最著名的恐怕当属张九龄的这篇《入庐山仰望瀑布水》,这篇其实换个标题,叫作《咏悬泉》也可以。如果算“瀑布”的话,那么除了李白那篇著名的《望庐山瀑布》,就当属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唐诗鉴赏辞典》介绍这首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开元十四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被贬为太常少卿。不就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史’(《旧唐书·张九龄传》)”在上述背景下,张九龄可谓身陷逆境的同时又逢皇帝优遇,心情可想而知,一般人恐怕都会对未来抱有美好希望的。

诗人在诗中对庐山瀑布作了多方面的赞叹,气势恢宏,风姿潇洒,神采飞扬,境界高拔。结句典出《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唐诗鉴赏辞典》倪其心说“此用其词,显然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倪先生这次“显然”倒是显然对了。张九龄两篇瀑布诗俱以“气象”取胜。下面再看另一篇:

《入庐山仰望瀑布水》张九龄

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

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

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

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

雷吼何喷薄,箭驰入窈窕。

昔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

物情有诡激,坤元曷纷矫。

默然置此去,变化谁能了。

这篇也是张九龄洪州期间所作。“烟杪”,即高入云际的树梢。“窈窕”此处意谓“幽深”。“坤元”,大地资生万物之德。 “昔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 中的“蒙”字当是出自《易经》蒙卦,“《象》曰:山下出泉,《蒙》。”故“山下蒙”可解作“山下泉”,反推“林峦表”不妨解作“山上泉”,即首句所谓绝顶悬泉。此联乃是说水之运动,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昔居山下,今乃登顶。张九龄这两篇瀑布诗,都从《易经》中取意,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张九龄以眼力过人著称,这当然是基于他渊博的学养和高瞻远瞩的卓识。据说他曾预测安禄山必反(张坚持要杀安禄山是真,但是否预测其必反则存疑),安禄山果然反了。他曾预言李林甫“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后世评李林甫的确要为盛唐转衰负有重要责任。面对庐山悬泉,他对自己的仕途产生“变化谁能解透”的感叹。他这话又说对了,他后来果然升任宰相,而且最后又被李林甫给搞下去了,真可谓“物情有诡激,坤元曷纷矫”。

再看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这首瀑布诗,其实可以看作是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的一个精简版、神话版、浪漫版。我们单纯地看这首诗,都会觉得这是单纯地描写瀑布,可是唐代大诗人任何写景都是胸次的流露,景语都是情语。李白这种怀有远大抱负的人,在壮美的和氤氲化醇的巨大瀑布面前,浪漫的神话表达实乃诗人与天地的会心之语。不仅后两句可观,前两句“生紫烟”,“挂前川”都是足可玩味的。

我们回过头来再读韦应物这首“寻瀑布”诗:

  

蹑石欹危过急涧,攀崖迢递弄悬泉。   

犹将虎竹为身累,欲付归人绝世缘。

结合“悬泉”在唐诗中的语境,以及前文对“急涧”的引证,我们不难看出韦应物即便本来存有政治抱负,这里总结的却是他的仕途之险,之难,之累,以及他的归隐之念。如果我们把“急涧”换成“急流”,就更能体会出他的那种欲“急流勇退”之心。查《汉语大词典》,“急流”第二个义项:“比喻官场中复杂的斗争。”

以上我们探讨了“急涧”是怎样的一个“急”,从而剖析了“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急”是一个怎样的“急”,那么下面就来看看韦应物在这种官场复杂的斗争中是怎样的一个感受。

《东郊》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这篇岁末尾两句经常被人引用,藉以说明韦应物的思想情怀。次联“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也是佳句。诗中,“跼”,即局,意谓诗人终年局限在吏舍之中,这次终于远足东郊,接下就写了一系列景致,我们照常见到“缘涧”“芳原”“春鸠”等熟悉字眼。最后四句是此诗最重要的部份。倒数三四句是说作者平素虽然止心乐幽,但是仍感“遵事迹犹遽”,后一句话尤为重要,“遵事”的“事”这里做“官职”讲,“遽”字类似于“急”字,但韦诗中的“急”多用于形容外在环境(客体),“遽”则多用于形容自身形迹(主体),这个“遽”字除了“急”意外,还有点“窘”,甚至有点“慌”的味道。正是因为“遵事迹遽”,使得诗人有了“结庐慕陶”的强烈愿望。这种归隐愿望另有多方表达,如前文提到的这首《山耕叟》:

《山耕叟》韦应物   

萧萧垂白发,默默讵知情。

独放寒林烧,多寻虎迹行。   

暮归何处宿,来此空山耕。

这首诗是诗人看到一名山耕老农时写的,说这位老农独自烧耕于寒林,常常寻虎迹而行,诗人由此想到自己退休后也去山上种地算了,这当然只是一种情怀的表达了。诗中“虎迹”前文已交代,是和“车辙”“人迹”“尘迹”相对,标志隐居生活,而且,细细揣摩,这是一种深隐的隐居。

至此一路看下来,无论从幽草黄鹂,还是从孤舟自横,抑或从春潮来急,我们总归能走到一个共同的终点:那就是韦应物的遁世无闷之心。无论是幽、是归、是学陶渊明、还是做老农民,这些都是同一种情怀,运用不同的文字和方式,花样再多,其理一也。我们可以把这种情怀叫作“幽情”,《滁州西涧》的景语,幽情之语也。而幽情说到底,是在巨大的仕隐矛盾下的对一种彼岸存在状态的向往,这种存在状态,或者说这种生命状态,当然就是遁世无闷,但我们可以换一个韦式表达,那就叫“幽在”。

(待续)

通宝推:铁手,何求,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