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02姓氏宗族家室 1: 序 一、姓 -- 桥上

共:💬27 🌺29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姓氏的合一至少在春秋就已经形成了

姓氏的建立取决于宗法制度。

举例来说。孔子的父亲一般称为“叔梁纥”。这里“叔梁”是字,“纥”是名。“孔”是他的氏。孔氏是宋国国君后裔,宋国公室又来自商朝王室。所以孔子的姓应当是“子”。但是孔子的直系祖先离商朝王室实在太远,甚至离宋国的大宗也太远。当时宗法制度规定一旦旁支的传承超过五代就不再算是一个家族(即所谓五世亲尽,后世的说法叫做出了五服),要另立氏族。

孔子祖先在宋国的传承是“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厉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而孔氏传到第四代防叔的时候为了逃避华氏之祸迁到鲁国。再传两代(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到叔梁纥。

这里孔子已经是孔氏第七代,但孔子并未改氏。为何如此?在宗法制度下,氏是由大宗继承的。孔子的前几代祖先估计又一代甚至几代都是大宗(即嫡系)。所以传到他这里还没出五服。

这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孔子的后裔都以孔为姓,不再有另立氏族的做法。不但孔氏家族如此,与其时代相近的历史人物也如此,例如孙武的子孙叫孙膑,甘茂的子孙叫做甘罗等等。这反映到春秋晚期,姓氏已经开始合一。

上古到春秋早期,姓是部族,氏是贵族表示父系传承的称号。而氏的获得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地为氏,以官为氏,以职业为氏,以姓变化为氏(例如“孔”从“子”姓变化而来),还可以是赐氏,甚至把祖先或自己的字作为氏也可以。所以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氏很多。而平民一般最多有姓但无氏。

但到了春秋晚期,封国数量大大减少,平民地位上升。所以姓氏开始合一。战国把商周遗留的几百个小国合并为几个大国。这就打断了大多数的贵族传承。而秦灭六国又把六国的贵族传承打断。所以到汉朝一帮平民再灭了秦的传承,这时姓氏就真正合一了。

通宝推:张新泉,楚庄王,吃土的蚯蚓,飒勒青,老老狐狸,桥上,非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