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01君子与圣人 1君子与小人 -- 桥上

共:💬81 🌺32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能以礼记为准

第一,礼记本身属于后来的个人认识概括。虽然有总结的意味,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都有强烈地通过用自己的方式叙述历史、总结历史来表达自己主张的倾向,主观性严重干扰了客观性。比如礼记中所谓周尚赤商尚白夏尚黑的说法遭到了猛烈的冲击。因为所谓的三牲祭祀有红色的血就说尚赤,礼记这样牵强附会的观点是遭到学者抨击的。学者指出周人并不尚赤,恰恰相反,周天子出兵时所用的最重要的旗帜是大白,其次是小白,这在武王伐纣的时候是有记载的。武王在悬挂商纣王及其后妃的头颅时,就选择了挂在大白小白两种旗帜上,然后更低级的脑袋才是红色的旗帜。附带说一下,大白小白的重要性还提示了我们齐桓公的名字“小白”的潜在含义——如果谁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挖这个坑我反正是不准备填了。这种相互勾连的信息表明,周朝尚赤这一说法的可信度是很低的。

当然,周朝有以红色旗帜为最尊贵的情况,那就是在次于天子的诸侯国境内。诸侯的军旗是以红色为最尊贵的。然而这只能证明礼记的见识局限在诸侯的等级,可是他们却很不老实的说这是周天子的威仪。

至于说《左传》是《论语》的解读,这也是不确的。事实是:客观世界的历史,影响了生存其中的人。所以严格来说是《左传》所代表的历史事实,作为客观环境和教材,影响了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及其继承者的思想。然后孔子及其同好们又以自己的语言有选择的记录和描绘了历史。所以不是左传解读了论语,而是他们相互做了影响。

通读一个时代的文献,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时代的文献可以认为是互为参考书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在某一个瞬间固化他们的相互关系,抬高其中一个,认为其他的文献就只是他的参考书。

至于你将《诗经》和《礼记》都认为是《论语》的注释,这显然是不对的。

印象中,《论语》火起来是西汉晚期,正是西汉由于中用儒家而迅速走向灭亡的时候。而且即便是那个时候,《论语》似乎也不过就是近似于小儿读物的地位。过高抬高《论语》的地位,就好像用毛主席语录替代《毛泽东选集》,用美国的苏联政治笑话集替代利加乔夫的《警示》,然后说,这些都不过是对他们的注释和解读。从相对的概念来说,这样说能过得去,算是个小花样。但是从相对关系的稳定角度来说,毛泽东选集比毛主席语录要重要的多,语录只是选集的一部分参考书。你有点舍本逐末了。

谈到君子的意义,在这里桥上的看法是准确的:

动。

桥上抓住了一个关键,就是概念本身是变动的。世界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语言更是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君子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只看字面意思,按照古代一字就是一词的常例,显然是君主继承者的意思。经过长期的固化发展,君子一词的意义也出现了一定的迁移。比如后来所说的君子经常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这就是典型的意义迁移。

所以,就旧的内涵来说,君子身份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血缘关系。这是根子。其他的一些要求,只不过是对于君主的素质要求罢了。

对于新的内涵来说,君子身份并不是来自于血缘的,而是凭借素质和能力取得的。

孔子显然是支持新的内涵的。

所以,具体到孔子对君子的看法,桥上没有错误,你也没有很大的错误。单纯看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孔子确实是重在看后天的因素。但是,桥上的看法没有和你冲突,相反,桥上的看法更准确、丰满、全面。桥上已经指出,君子概念在起源阶段应该是以血缘因素为主的,君子概念发展到后来则是以其具有的优秀素质为主的,两个意思桥上都说了,不能因为你知道了后一个意思,就去否认别人的前一个意思。

另外那个字不是斗屑之人,而是斗筲之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