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18:秦罃——难以在上 -- 桥上

共:💬30 🌺14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8附:河曲之战3/4

《宣元年经》:

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p 0646)(07010005))(057)

《宣元年传》:

晋人讨不用命者,放胥甲父于卫。而立胥克。先辛奔齐。((p 0648)(07010401))(057)

我的粗译:

六年后,我们的宣公元年(公元前六〇八年,周匡王五年,秦共公元年,灵公十三年,齐惠公元年,卫成公二十七年),晋人追究不肯听从指挥的人,把胥甲父(胥甲)赶去了卫国,改立他儿子胥克当他们家族的族长。他手下先辛也逃往齐国。

一些补充:

胥家是晋文公之从龙功臣胥臣之后。

杨伯峻先生注“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曰:

《说文》云:“放,逐也。”杜《注》:“放者,受罪黜免,宥之以远。”

杨伯峻先生注“晋人讨不用命者,放胥甲父于卫”曰:

不用命指文十二年河曲之役,赵穿与胥甲不肯薄秦师于险。赵穿以赵盾之侧室及公壻故,未被讨,然胥甲亦待七、八年后始受讨,不识其故。胥甲称胥甲父,见僖十一年《经?注》。

杨伯峻先生注《僖十一年经》“晋杀其大夫?[不/十,pī]郑父”曰:

《传》凡四言?[不/十,pī]郑,无“父”字,《经》称?[不/十,pī]郑父者,亦犹文七年《传》之箕郑,九年《经》称之为箕郑父(八年、九年《传》亦称箕郑父),文十二年《传》之胥甲,宣元年《经》、《传》并称之为胥甲父,或配“父”字,或省“父”字,其实一也。阮氏《校勘记》及段玉裁《左氏古经》皆以《经》文“父”字为衍文,未必确。《传》在去年,《经》在今年者,《传》从晋史用夏正,《经》用周正。((p 0337)(05110001))(037)

“晋”——“绛”——“故绛”推测位置为:东经111.55,北纬35.73(曲村,成六年迁新田)。

“卫”——“帝丘”(杨注:卫,国名,姬姓;文王子康叔-封之后。传世有康叔丰鼎,丰即封。“卫”字卜辞多见,足见其地名早已有之,金文亦有,字形不一。此时卫国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治。戴公庐曹,今河南旧滑县治(新治已移至道口镇);文公迁楚丘,今滑县东六十余里;成公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于春秋后十三世二百五十八年,为秦二世所灭。#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明一统志》又有帝丘城,云在滑县(此指旧治,今已移治于其西之道口镇)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卫成公所迁,盖其境相接也。则卫自楚丘迁帝丘,两地相距不远。#卫自成公已迁都帝丘,即今濮阳县西南二十许里之颛顼城。),推测位置为:东经115.10,北纬35.66(濮阳县-高城村南,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僖三十一年——前629,卫迁于帝丘)。

“齐”(杨注:齐,国名,姜姓,太公之后,国于营丘,在今山东省-临淄废县(今为临淄镇)稍北八里。临淄-齐城包括大城、小城二部分,总面积三十余平方公里(详《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僖公九年入春秋。春秋后,田氏夺其国,是为田齐。#马宗琏《补注》引《史记?田齐世家?正义》谓檀台在临淄东北一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宣元年经》:

冬,晋-赵穿帅师侵崇。((p 0647)(07010011))(057)

《宣元年传》:

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吾以求成焉。”冬,赵穿侵崇。秦弗与成。((p 0649)(07010901))(057)

我的粗译:

也在这年,晋人打算向秦人求和,而赵穿提出:“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吾以求成焉。(我带兵去攻打“崇”,秦人担心“崇”,一定会去救援,我就趁机提出讲和。)”。

这年冬天,赵穿去攻打了“崇”,但秦人不和他讲和。

一些补充:

“崇”(杨注:崇,崇侯-虎也。《尚书?大传》云:“文王受命,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说苑?指武篇》云:“文王欲伐崇,先宣言曰:‘余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予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崇国在今陕西省-户县东五里。#“崇”,《公羊》作“柳”。毛奇龄《春秋简书刊误》云:“崇,秦之与国,《公》改‘柳’而曰‘天子之邑’,则与策书晋将求成于秦而先侵崇以要其成为不合矣。故为作异,多见其陋劣耳。”毛说可从。赵坦《异文笺》谓“齐人读‘崇’为‘柳’,《公羊》‘崇’作‘柳’,正齐人方音之转”,“崇”、“柳”古音不同,无由相转,赵说恐不然。殷商有崇国,崇侯虎是也,为文王所灭,《诗?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襄三十一年《传》“文王伐崇,再驾而降为臣”是也。此崇国当与文王所灭之崇国有别,江永《考实》谓为别封,或是也。其地不能确指,旧崇国在今陕西省-户县东,此崇国未必仍在此。王夫之《稗疏》谓“此崇国必在渭北河湄,虽与秦,而地则近晋”,言颇有理。俞樾《俞楼杂纂》二十八谓在今河南省-嵩县。嵩离秦、晋俱较远,恐不确。),推测位置为:东经109.14,北纬34.26(灞桥区-老牛坡遗址)。

“秦”——“雍”推测位置为:东经107.39,北纬34.50(雍,凤翔南。有遗址,不规则长方形城,3480╳3130,1000万平方米,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

下面是赵穿帅师侵崇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宣二年经》:

秦师伐晋。((p 0650)(07020002))(057)

《宣二年传》:

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陰地,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p 0654)(07020201))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的宣公二年(公元前六〇七年,周匡王六年,秦共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秦军前来进攻晋国,这是要报复晋人对“崇”的进攻,他们包围了“焦”。这年夏天,晋国的赵盾率兵前来为“焦”解围,随即经“陰地”带各家诸侯的部队攻袭郑国,以报复大棘之役。

一些补充:

“焦”——“虢”——“上阳”(杨注:虢,西虢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境。上《传》“虢叔死焉”(东虢),孔《疏》:“案《传》,燕国有二,则一称北燕;邾国有二,则一称小邾。此虢国有二,而《经》、《传》不言东、西者,于是东虢已灭,故西虢不称西。”#《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云:“十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公命瑕公吕甥邑于虢都。”与《左传》有异。王夫之《稗疏》曰:“灭者,必其国也。虢有三,荥泽之虢亭,东虢也;下阳在平陆县-大阳之南,滨河之北,北虢也;陕州之上阳,南虢也。东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北虢为其故都,逼近于虞,后或渡河南迁,而宗庙社稷故在下阳。晋后再举伐虢,取南虢耳。”然据《竹书纪年》诸书,晋灭虢,似仅此一举,而《左传》则谓此后虢尚有败戎之役,僖五年晋再举而后全部吞并之。王夫之此说可与前引雷学淇说并观,而较圆通,其所谓“北虢”“南虢”即隐元年《传?注》之“西虢”。《年表》及《晋世家》俱用《左传》。#虢仲、虢叔为王季(即季历)之子,季历为后稷第十三代孙,为昭,则虢仲、虢叔为穆,故云“王季之穆”。据隐元年《传》“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之语,则虢叔为东虢,此被伐之虢为西虢,盖虢仲之后代。一九五七年曾于河南省-陕县-上村岭发现虢国墓葬三,其中一大墓有铜器一百余件,盖皆东虢初期之物,详《上村岭虢国墓地》(《黄河水库报告之三》)。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谓“虢仲之虢乃东虢,其分枝为北虢。西虢,金文出土于凤翔可证。北虢,金文称虢季氏,如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组壶,其证也。”若据《水经?河水注》四赵一清说,虢有四,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则不止两虢矣。雷学淇《介菴经说》卷七且言有五虢。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虢叔簠释文》云:“仲后亦有虢叔,见《左》隐元年《传》及《郑语》。叔后又有虢叔,见庄公二十年及二十一年。”又详刘体智《小校经阁金石文字》卷一。#上阳,南虢也,在今河南省-陕县南。),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1,北纬34.76(李家窑-虢国故城遗址,虢城的东北隅即是焦城)。

“陰地”——“阴戎”——“阴地”——“阴”(杨注:阴地,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北(,详宣二年《传》“遂自阴地”《注》)。#阴地为晋南之要道,此地失守,晋都新绛,即今山西-侯马市,门户大开,故士蔑以命大夫守之。#少习山在今商县东一百八十五里,山下即武关。打通少习山,即可西胁秦国,而与秦联军,东取阴地,北渡黄河,以逼晋都。),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10,北纬34.10(卢氏县东北,祁村弯,据说有遗址)。

“郑”(杨注:鄭(郑),国名,姬姓,周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后。卜辞常见奠(鄭)地,有“矦奠”“南奠”“北奠”“多奠”“奠臣”诸词。又有一片云“巳(祀)奠河邑”,则地当在今郑州市南、新郑县北。西周彝器又有奠虢仲鼎、奠虢仲簋等。是则郑地早已有之。桓公初封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北。据《郑语》,寄帑于虢、郐之间。武公因取而都之,即今新郑县。春秋后又六世九十一年为韩所灭。近年出土之哀成叔鼎则铸于郑亡后。?史记?有世家。),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大棘”(杨注:大棘,此时为宋地,《方舆纪要》云:“大棘城在归德府-宁陵县西南七十里。”则当在今河南省-睢县南。),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1,北纬33.95(柘城县-安平镇西南一带)。

————————————————————

《宣四年经》:

秦伯-稻卒。((p 0676)(07040002))(057)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秦伯-稻卒。”曰:

无《传》。秦伯-稻,《左传》未举其谥,据《谷梁》杨《疏》引《世本》及《秦本纪》,盖秦共公。惟据《年表》,秦共公名和,《秦本纪?索隐》则云“名 [豕段]”。又据《传》,秦共公在位四年即死,而《秦本纪》云“共公立五年卒”,亦与《传》异。

秦伯-稻之卒年为公元前六〇五年(鲁宣公四年,周定王二年,晋成公二年,秦共公四年),“秦师伐晋,以报崇”两年后。

通宝推: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