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张郃的猜测

前一篇文章我犯了两个错误,其一是说好不挖坑,但是结尾突然抛出个结论,这有点吊胃口了;其二是抛出结论而不加解释,这行文态度也难称端正。这俩问题在我这是一个问题,我其实也觉得这个结论过于大胆,臆测的成分多了一些,但考虑到我本意是闲聊,那么当做谈资倒是不错的。

不过,这结论也并非完全没有证据,最直接的证据就如前文所列举的,梳理乌巢之战的时序如下:曹操亲自率军奔袭乌巢;袁绍方商讨对策,最终决定重兵攻击曹操大营,轻军救援乌巢;曹操击败乌巢守军和援军,达成作战目的;率兵攻击曹操大营的张郃高览闻讯向曹操投降;袁绍军崩溃,袁绍率数十骑渡河北逃,余众七万余人向曹操投降。

可以看出,曹操方至始至终,没有向袁绍大营发出一兵一卒的攻击,而且这明显不是史书的省略。曹操强行军数十里夜袭乌巢,经过激战才达成作战目标,寻即攻击袁绍大营不仅不符合记载,而且也不符合军事常识;而守营的曹洪更不可能擅自出兵袭击袁绍大营,从沮授被自己人拿下交给曹操的记载也可以看出袁绍军崩溃是内部哗变。袁绍虽然稍显优柔寡断,但作战也相当勇猛,界桥之战时遭到公孙瓒十倍兵力的包围,袁绍尚能“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短短数年之后,在没有受到直接威胁的情况下弃众而走未免转变太快。更不合理的是,袁绍军在总崩溃的情况下居然没有溃散,而是集体向曹操投降(袁绍南下的兵力是“精卒十万,骑万匹”,各记载中对袁绍降众的数量均记载为七八万人,考虑到官渡相持半年多的战损,可见袁绍军基本是成建制地向曹操投降了),我认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有人对袁绍实施了斩首行动,在袁绍能组织起有效抵抗前威胁到了他的生命,迫使他撤退,同时这个人对袁绍军有一定控制能力,能说服、胁迫甚至是欺骗袁绍军集体投降——这样的人显然是袁绍军有一定地位的将领。

至于说这个人是张郃,则没有很过硬的证据了,只不过是从史书记载看最可能的就是他而已。不太过硬的证据倒是有两个:其一是张郃投降曹操,立刻封为都亭侯。汉朝有白马誓,无军功不得封侯,虽然这一条并没有一丝不苟的执行,但直到汉末还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对张郃这一类出身不高的战将。参考曹营其他几位降将,曹操最看重的关羽是白马之战立下亲斩颜良的大功而封侯,徐晃是整个官渡战役中“功最多”而封侯,而五子之首的张辽,投曹后也数有战功,但要等到建安十二年曹操大封功臣时才积功封侯。张郃来降即封侯,未免让人觉得有些待遇过高,但如果说是酬功,则豁然而解——如果袁绍的七万大军是张郃消灭的,这等功劳曹操给他发一个一吨重的侯印也不过分。

第二个证据就更有意思了,这种立功机会并不是常有,偏偏张郃居然还真有一次这样的劣迹:查考张郃履历,“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但是,韩馥和袁绍并没有发生战斗,而是和平地把冀州让给了袁绍,韩馥让出了冀州牧官职,其僚属也多有转投袁绍的。但韩馥并没有说交出自己的武装,张郃作为韩馥的军司马,“以兵归袁绍”,实际是以韩馥为晋身之资了。当然,一犯和再犯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有过前科,难免让人往这个方向想。

接下往下说,这样一通编排,似乎显得我认为张郃的人品很不堪,实际我并不这样想。仔细想想,张郃做出的其实是他当时的最优选择,如果败回袁绍大营,将面对郭图的谗言,而以张郃的地位显然无法与郭图相比,袁绍又有杀替罪羊的恶习(前有耿苞,后有田丰),下场可虑;而直接投降曹操的话,曹操只是烧了袁绍的粮草,曹军后方不稳,粮草不继的问题仍然存在,袁强曹弱的形势也不会根本改变,仍然前途未卜;只有反戈一击,给予袁绍重大杀伤,才能保证高枕无忧。实际张郃恐怕是超额完成任务了,前面说到七万人伪降是不可能的,而人口锐减的汉末,曹操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放弃七万青壮,大概一方面曹操缺乏监控人员与粮食供给,张郃也不具备稳定管理这七万人的威望,随时可能生变,只好忍痛坑杀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