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他们不是简单按劳动能力、态度定每个劳动力工分,再简单积算劳动时间来分配。
他们是把每项劳作都计算了工分定额,做了哪些活,就拿好多工分,这已经是一种责任制了。
应当说,到了七十年代末,人均粮食产量超过一定水平(比如,300kg)后,原有的分配制度、管理制度加以改革是有必要的。
当时的生产队长,虽然多数是农活好把式,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还有不少是文盲,大寨工分比较简单,能适应当时农村的管理水平。
人4(按人口分配占4成)劳6(按劳动工分分配占6成)、人5劳5、人6劳4,各地不太一样。在人均粮食产量不高的情况下,分配更多倾向于按人口的平均化,其实是一种基本保障。当人均粮食产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增加按劳分配的比例,是有必要的,而且七十年代以后农村青年的文化水平较老一辈是有明显提高的,更精细化的管理是可能逐步推开的。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当时叫统称责任制,各地方案很多,最后是“大包干”一刀切,分田了事。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0 层
🙂无论58年搞公社还是84年撤销公社,都是一窝蜂、一锅端 8 老老狐狸 字36 2017-02-14 02:00:36
🙂华西村、南街村似乎留下了,当然一刀切是普遍做法 2 不远攸高 字48 2017-02-14 08:13:16
🙂凡是在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派员强力执行 19 伊粟 字949 2017-02-14 20:20:41
🙂周家庄那个管理很精细,对管理者要求是很高的
🙂邓工作的糙性 13 pattern 字519 2017-02-14 21:38:12
🙂南街村算是几年之后的死灰复燃第二春 5 武工队 字133 2017-02-14 14:41:53
🙂这点我们看法差不多,可预见的将来,基本上不可能恢复。 6 老老狐狸 字297 2017-02-14 10:59:21
😁老人老办法嘛 3 鸥盟 字0 2017-02-14 03: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