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68 🌺602 🌵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发重了,请看原来帖

    原帖地址

    关键词(Tags): #农村亲历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给我打钱87405,苏仙岭,diamond,西安笨老虎,flyingcatgm,
    • 家园 这个是发重了请管理员删除
    • 家园 从四川彭县楠木公社的个案看包产到户前的农业生产

      笔者于1968年12月作为知识青年到四川盆地西部边沿彭县楠木人民公社接受再教育。楠木人民公社有15个生产大队,其中13个大队在川西盆地边沿平原上,2个大队为山地村庄。1973年,笔者开始在楠木人民公社任干部。那时,不管任何职务的公社干部都必须长期住在一个生产队“蹲点”。笔者与一个土改时期的老资格公社干部阳运昭(阳在成为公社干部前是第二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人皆称他阳书记)奉命到第4生产大队蹲点,住在该大队第4生产队,且一住5年。经过5年的亲身经历和观察,笔者看到,生产队作为经济核算单位,集体财产状况尽管十分透明,但对于农民家庭而言,生产队的利益仍然属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透明”的利益也难于使农民产生关爱集体的动因。三级所有制下的农民确乎依然不可动摇地保持着梁漱溟所谓一心只为“身家打算”的传统观念。国家欲以生产队为基础建设现代乡村社会的理念与农民之间仍然存在无法消除的冲突。第4生产大队第4生产队有276亩水稻田,156口人。社员80%为杨氏家族成员,队长是50岁出头的下中农杨桂聪。他少年时上过新式小学,能阅读党的文件,也具有计算生产队收支的能力,是杨氏家族中辈份最高的男子之一,几乎全队的人都称他杨二爸,其威望在生产队无人可与比肩。但是,有崇高家族威望的杨对生产队的领导却颇为失败。该队土地少,产量低,每年秋收后,缴完国家公粮后口粮所剩无几,到春节前大多家庭已断粮,杨每年冬季都得想尽办法为社员寻找过冬的粮食。笔者和阳书记住到该队的第一年冬天就花了很大力气帮他们在有山地的第14、15大队借粮(24)。

      1974年春耕即将开始时,笔者和阳书记请杨队长召集队干部讨论生产队提高产量解决缺粮问题。楠木人民公社处在成都平原水稻主产区,影响产量的最关键环节是每年的双抢,即五月份油菜籽和小麦抢收与水稻抢种。只要能在夏至节之前插完水稻秧苗,并且底肥较充足,每亩田至少增产200多斤稻谷。第4生产队长期缺粮的症结就在于始终做不到夏至节前完成双抢。其实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当时全彭县,乃至全省每年都开展“大战红五月”运动(25)。党政领导之所以风急火燎地强调农村大战红五月,不仅全力以赴加以督促,还组织机关干部和工商学界人力支农,正好映证了适时完成双抢至少在整个四川都非易事。第4生产队每年不能在夏至前种完水稻的根本原因在于到双抢时不能全员投入生产,常有近三分之一的社员找各种借口逃工。且社员总是偷偷将家藏的肥料全施到自留地里肥小麦,造成过度施肥易于倒覆而无收成。笔者和阳书记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此际,我们发现每家自留地的麦苗已显示出施肥过度,杨队长的自留地也不例外。阳书记要杨队长召集全体社员开会,要笔者好好讲一讲人人必须为生产队出全力的道理。我仔细为大家算了笔账:全队276亩稻田,只要社员在红五月出全力,完全可以在夏至前插完秧苗。再加上各家都把肥料集中用到集体土地上,每亩至少可增产200斤粮。按156人计算,每人就会增加350斤以上口粮。如一心只顾每家不到三分的自留地(都非水稻田),就算亩产800斤小麦,全家最多也只能增加200多斤粮。因此,只要每个家庭都把力气用到生产队的土地上,无粮过春节的问题就可解决。笔者自以为讲得头头是道,社员们亦似乎有赞同之色。

      但是,到大战红五月之际,每天出工社员仍然仅达到2/3左右,原因不一而足,夏至节前种完水稻的计划照例成为泡影。当年冬天我们仍然陪杨队长去14、15大队借粮过春节。

      1976底,公社党委会重新调配了驻队干部,阳书记被调走,另派土改时期的老干部、公社党委副书记张应聪,退伍军人、公社武装部长老彭与我同驻第4生产队。张书记性格平和,但做事干练:武装部长老彭说话做事都斩钉切铁。他们两人了解情况后,决定1977年非解决缺粮问题不可。张书记命笔者负责说服教育,并与老彭负责找关系去四川化工厂弄肥料。春节过后,我与老彭找到关系,到化工厂运回4车氨水(当时氨水是紧缺化肥),备足了水稻底肥。红五月到后,我们便各自大张旗鼓地动员社员出工双抢。当时,队里有个青年女社员杨春莲,因丈夫是成都大工厂工人,从不干农活,但穿着与大城市富裕家庭的女青年一样,全队人无不万分羡慕。我决定动员她出工,以带动全队男女。经我一番劝说后,她答应次日下田插秧。结果自然有效,当天许多不出工的女社员都下了田。但杨春莲干一天就觉得实在受不了干农活的苦,坚决不干了,出工率随即大幅下降。张书记和老彭只好决定采取非常手段解决问题。次日晨,我们把杨队长的一个已逃工两天的远房侄子杨四娃叫到一避静处,老彭往他腿上踹了两足,吓得四娃连说再也不敢偷懒。这一杀鸡给猴看的招数着实管用,当天下午全队出工率就上升到98%以上,而且持续下去了。当年,全部秧苗在夏至节前5天左右插完,且底肥充足。当年秋收后,第4生产队增收粮食7万多斤,社员们过了一个多年未有过的喜庆春节。

      1978春,笔者上了大学。是年冬,杨二爸来省城办事,顺便到学校看看。他告知:笔者走后,公社党委会认为第4队的问题已经解决,把张书记和老彭也调走了。该年双抢又未赶上季节,产量又下降了。好在次年即开始实行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第4生产队与成千上万的生产队一样,从此不用任何人督促,农民自己便永远解决了双抢赶季节等一切难题。

      上述个案是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制持续实施数年效果的真实写照。

      • 家园 化肥、机械、水利绝不是人民能吃上饭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就是农民积极性提高了,这个没得可洗。至于化肥、机械、水利或其他基础设施,或许会是农业规模化的主要因素,但绝不是人民能吃上饭的主要因素。吃上饭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没有天灾人祸,中国历史上战乱后的新朝代还都是能做到的。农民的积极性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我来告诉你,并不是积极性魔力大,而是没积极性的破坏力大。大跃进一大二公吃大锅饭的时期,农民的普遍个体们是以劳动生产、在土地上创造价值为第一目的吗?显然不是,经常有人半夜去田地里偷红薯的叶子吃,他们才不在乎会不会使还没长出来的红薯减产,只会在乎自己吃没吃得上那一口。大锅饭时即使严查把馒头藏在身上偷偷带回去的行为,但还是禁不住有人藏了一筐馒头,等到公社过来突击检查时,赶紧就近找一个水井扔进去逃避处罚,试问,如果那馒头是他自己种出来的麦子、自己做出来且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他会这样吗?还有的时候,学校号召学生们积极下地劳动,于是学生为了表现所谓的积极性就半夜翻红薯,见过长在地里的红薯的人都知道,摸黑用三叉戟翻红薯会因为看不到位置而把红薯毁坏掉,但是学生们才不管,反正又不是自己家的。。。事实上,官方甚至还想淡化“家”的概念。积极性并不只作用于人的劳动效率,更作用于物品的使用效率,比如说,同样是一个馒头,在刚开始兴大锅饭的时候你已经吃了四个了,因为可以敞开了吃,所以你拼着撑死的风险硬是吃下去了第五个,这第五个馒头对你而言价值为零甚至为负,而到了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人的时候,同样的一个馒头是可以拿来救命的,但是这个时候却没有了。本来个人与家庭是可以自己通过节俭等行为来合理分配粮食等资源的使用,以使其达到最合理配置、最大利用价值的,但是一大二公以后,一切都打破了,节俭失去了它的意义,勤劳也失去了它的意义。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物没有尽其用、甚至还销毁,人没有尽其力、甚至还帮倒忙。都是因为不考虑人性的恶制度,既打破了旧的秩序与市场对资源的灵活调节,又没有一个科学的指令与计划。因为一大二公,所以节俭、勤劳、心灵手巧等都失去了它们的意义——反正又不能为自己创造价值,我还凭什么去节俭、去勤劳、去心灵手巧?为了社会主义的崇高事业?这么说吧,他们或许可以为社会主义喊万岁,但不能为社会主义少吃一个馒头,因为万岁是假的,而馒头是真的。现在的人或许会怀疑这些事情的真实性,说以正常人的智商都做不出那种蠢事,但是那个时代农村广大的文盲们,还带着成千上百年来遗留下来的陋习的农民们,又怎么会跟你们的想法一样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入也。事实上,我们根本理解不了那时候一个底层普通人的想法,就算是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爷爷,现在回想起来,也只说真是不知道那时候的人都是怎么想的,像疯了一样。。。本题最关键的点在于,你们只知道人的积极性低会降低劳动效率,却不知道特定的时候,它还会成为负值。这才是破坏性最强的。中国人民虽然是最勤奋的,但是脱离了勤奋的土壤,换谁也不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不劳动者不得食才真正成为农民的共识,中国人精耕细作几千年了,只要自己种的东西属于自己,那种玩了命起早贪黑地干活的劲头,跟吃大锅饭磨洋工的能一样吗?差到天上地下去了好吗。你见过哪个朝九晚五的公务员比个体户还要卖力工作的。所以说,永远不要考验人性。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倡导勤劳节俭、以劳动为荣,就是因为这些能为我们带来利益啊,否则你再怎么倡导也是没用的。“最美乡村教师”其实是被拐卖的妇女之类的事情,真的是反人性的,再怎么感动中国也感动不了我。以前经常有小学生写作文说爸爸妈妈起早贪黑地工作挣钱供我读书,在这里,“起早贪黑”是赞扬,但是如果放到公社化运动里面去,无论他们起不起早,贪不贪黑,都是没什么分别的。

        • 家园 喔唷,你说“绝不是”就“绝不是”了?好大的嘴。

          年份 耕地面积 #粮食面积 农业机械 有效灌溉 化肥施用量 农村用电量

          总动力 面积

          (千公顷) (千公顷) (万千瓦) (千公顷) (万吨) (亿千瓦小时)

          1970 101134.7 119267.0 2165.3 36000.0 351.2 95.7

          。。。。。。

          1979 99498.0 119262.7 13379.5 45003.1 1086.3 282.7

          ,,,,,,

          1989 95656.0 112204.7 28067.0 44917.2 2357.1 790.5

          来,,79年较6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1亿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增加900万公顷,化肥施用量增加650万吨,农村用电量增加近190亿千瓦小时,,再加上良种的普及,

          然后粮食增产1亿吨.

          第一,你先解释解释79年较69年增产这一亿吨粮食靠的是啥?

          第二,89年较7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又增加1亿5千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不变,化肥施用量增加近1300万吨,农村用电量增加近510亿千瓦小时,良种应该是更大范围的普及,然后粮食增产7500万吨。你告诉我这7500万增产里有多少是靠“积极性”增加的来?

          关键词(Tags): #粮食面积通宝推:侧翼,老老狐狸,发了胖的罗密欧,mezhan,苏仙岭,
      • 家园 巧了,本坛也有在四川下乡的知青的回忆录,不太一样

        润树河友的《知青岁月》,润树河友没必要为几个五毛跑西西河说瞎话不是?链接出处

        里面描述了他的农村种地生涯和感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农村集体化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养懒汉,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些基本不符合实际情况。所谓平均主义,大锅饭,就按人头分粮来说也许是成立的,但它保证了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应该是集体化的一个优越性;而在挣工分上,就是多劳多得,能力强的多得。由于有评工分这一关,懒汉是很难混的,干好干坏大不一样。我看到的农民基本上都是勤劳的,懒汉很少

        也有说,集体劳动效率不高,磨洋工的现象很普遍;而农民给自己干活效率就高,因此自留地总比生产队的种得好。前者一般来说应该不会是事实,我自己经历过的劳动就远说不上是磨洋工。但有时农活就那么多,特别在农闲时,就不需要累得半死,这一点城市里的人也还是可以发点慈悲原谅吧。后者是对的,自留地多施肥,多浇水,当然就比集体的庄稼种得好。但自留地毕竟是很小的一块,把有限的肥料都用在上面是可行的,大面积的情况下,就不现实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80年代后,农村的粮食亩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难道说不是单干的结果吗?我认为单干的因素有一些,但主要还是《农业八字宪法》中的土肥水种四个字起的作用。这四个字对提高粮食单产的作用,在各地可能有不同的排序,但此种在精神作用下带来的物质变化,是单纯劳动积极性所无法比拟的。土地的改良,对于大寨这样的地方来说,是至观重要的;肥料有农家肥和化肥之分,前者来自于养猪,后者主要靠中国石油工业在产量上的突破;水利网的形成,对过去靠天吃饭的农业来说,无疑是对人定胜天的一个良好诠释;而种子的改良所起的作用,今天就更是人人皆知的了。这四个因素的突破,基本上都是在八十年代前,与联产承包制关系不大。相反,在土地改良和水利建设上,实行单干后有退步

        通宝推:阴霾信仰,三笑,侧翼,mezhan,纹石,发了胖的罗密欧,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
        • 家园 单干和集体那个有效率用简单逻辑就可证明

          单干和集体那个有效率用简单逻辑就可证明。很简单,解放前农民都是单干。解放后到公社成立的之前也是单干。比较一下人均产量就可以知道到底哪个更有效率。

          • 家园 你敢说“解放前农民都是单干”,满嘴跑火车啊?

            历朝历代没有地的那些失地流民有资格“单干”吗?能被雇佣就不错了。

            历朝历代的王庄、皇庄、大地主庄园之类的,其土地上的生产活动就没有“分工协作、统筹安排”的雏形?

            就过去的大地主要是穿越过来“单干”分家,也不至于蠢到把拖拉机拆开分了。

            要搞对比,取样可不能像你这样张嘴就来。

          • 家园 人均很误导,亩均和总产才算数。

            因为,人口翻番了,自然人均耕地减少了,人均产量就下来了。

            亩均指标好些,但也不完全说明问题,毕竟还要考虑良田比例是否下降。

            总产量才是王道指标。

          • 家园 影响因素很多,吵不出新名堂

            在这里发文的都是跳出了农门(包括老光)的,本来就可能是空对空,有偏见,也没具体数据,跟当年教会吵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一样

            • 家园 呵呵,个案举不了啦就改口想要具体数据?行啊,给你

              都不举个别年份的,把多年连在一起看,六十年代后期,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在2.1亿吨上下,七十年代后期3亿来吨,八十年代后期4亿来吨,换句话说,七十年代后期较六十年代后期增产约亿吨,其具体因素是水利,种子,机械化的进步,化肥仅多施用了几百万吨(六十年代后期的化肥施用量也就是二三百万吨级别,七十年代后期则是八百万到一千万吨的级别)。

              而八十年代后期较七十年代后期又增产约亿吨,这期间水利是停滞不前吃老本的,机械化也呵呵,但良种的普及是肯定进步的,尤其是化肥施用量,达到两千几百万吨,

              呵呵,换句话说,没有七十年代的水利,良种,没有化肥的大规模生产使用,那个“分田单干激发积极性“有屁用?而即使不分田单干,以生产队体制,在相同的化肥,良种,更好的水利(生产队体制下八十年代水利建设不会停滞而会持续进步)条件下,难道粮食就不会增产?难道就解决不了吃饭问题?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人的积极性又没用了?毛主席说最重要的武器是人,好吧他错了

                70年代是全部农民都在地里种粮食,产那么多粮食

                80年代已经有很多农民在种经济作物了,你以为地里都可以粮食+经济作物套种的?

                还有部分农民进城做农民工,搞三来一补了,进乡镇企业了

                也就是说:留在地里种粮食的农民少多了,既然仍然产那么多粮食,更多的经济作物,产出了更多的工业产品,说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还用问吗?

                你有去农村跟毛主席一样做过实地调查吗,去问问那些50、60岁的农民,看看到底愿意回到公社时期的有多少。

                现在有年轻人说,他们好傻呀,那么容易被人骗了

                大家种树的都傻,就你这后起之锈乘凉的聪明

                通宝推:让领导先走,
                • 家园 单干唯一的遮羞布就是所谓”调动农民积极性“,你们也就只能

                  拿这个来骗人。

                  拿马哲的话来讲:这就是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关心反坦克手雷和炒面,是积极主动地基于客观条件解决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实际困难;站在大白菜堆上对”亩产十万斤“可谓之何?

                  还有部分农民进城做农民工,搞三来一补了,进乡镇企业了

                  也就是说:留在地里种粮食的农民少多了,既然仍然产那么多粮食,更多的经济作物,产出了更多的工业产品,说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还用问吗?

                  乡镇企业的前身多为何物?良种、化肥、农药、薄膜基本在80年代初才逐步放开供应。

                  总是片面强调农民积极性的作用却避而不谈”种肥药膜“,不要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就你自己聪明。

                  通宝推:老老狐狸,西安笨老虎,高中三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