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共:💬162 🌺13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2,智者千虑

一个诞生于世界大战的创痛当中的新世界难道不应该面貌一新吗?尽管战争间期的英国涌现了好几位优秀画家与雕塑家,但是谁也不能说战争间期是英国艺术的伟大时代。皇家艺术学院依然主导着英国大众的审美口味。学院里的保守派画家们依然还在绘制贵族肖像、射猎场景、自然风光以及静物。在音乐领域,英国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拉尔夫.沃恩.威廉斯、阿诺德.巴克斯以及威廉.沃尔顿等作曲家都在这一时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但是与法国以及俄国的同类型作品还有美国的爵士乐相比,这些人的作品并不能令受众感到耳目一新。要想见识一下真正的激进主义,我们必须转向文学领域。詹姆斯.乔伊斯、T.S.艾略特以及埃兹拉.庞德——一个爱尔兰人与两位来自美国的流亡者——将英语世界的通用语言砸了个粉碎又重新拼装了起来。他们三个将会显著影响知识分子与大学生的生活,但是却丝毫未能触动广大公众。下一代诗人的政治意识将会受到三十年代各种威胁的强烈刺激,他们也将会因此而重新拾起更简单且更直接的词汇。真正的问题在于,在1914年以前就充满了天才与抱负的英国文学现代主义流派为什么没能对于战争间期英国的思维方式与国民态度造成显著影响。土生土长的英国现代主义者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确实有这么一个人,此人曾经走上过一战战场,将这场战争当成了自己的绘画素材,乔伊斯、艾略特与庞德都将此人当成了不能等闲视之的文坛劲敌。这位珀西.温德汉.刘易斯认为,一战“是漆黑坚固的一团,截断了此前进行的一切事务。”他在爱德华时代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不长的漩涡主义运动,这也是英国人对于法国立体主义以及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回应。他出版了一份充满怒火的小小杂志《爆炸》【1】作为他的叛逆艺术团体的宣言。杂志内容充满了滋滋作响的活力。他在绘画方面同样不落俗套,他的绘画笔触如同鞭笞一般刺目,他的画作主题总是充满了嘲讽与奚落。严格来说温德汉.刘易斯并不是英国人,因为他出生在新斯科舍附近海面的一艘游艇上,他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不过他本人的确是在英格兰成长起来的,上的是拉各比中学。他拿起画笔与钢笔都同样得心应手,而且为人很不谦虚。他的讽刺小说冒犯过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曾经热情款待过他的奥托琳.莫瑞尔。但是他在艺术领域的确当得起别出机杼这四个字。当你听到乔伊斯、艾略特、庞德以及斯特维尔三兄妹【2】的名字时,假如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不知何时见过的对应这几个名字的画像,那么这些画像十有八九出自他的手下。温德汉.刘易斯的文艺理论认为,所谓的“1914一代”——也就是最早的激进派——试图摆脱浪漫主义艺术与宣传,追求更为纯粹的艺术形式,既“超然于外物的纯文学”。但是他们的企图却遭到了战争的挫败。“我们是第一批属于未来的人,但是这个未来却未能实现。我们属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却从未发生。”

这样说来英国的严肃艺术是不是胎死腹中了呢?一战的杀戮是不是吓得英国国民集体转向了小确幸心态呢?一定程度上确实如此。但是温德汉.刘易斯代表的现代主义还有另一个问题:这场运动秉承了右翼理念,浸透了贵族气息,还与反犹主义纠缠不清。艾略特本人就是个相当投入的反犹主义者,近年来的文学批评界已经充分研究了他的这个不光彩侧面。庞德干脆成为了墨索里尼的粉丝,还在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广播节目献声。叶芝对民主制度丧失了信心,并且为效仿法西斯的爱尔兰蓝衫军撰写了好些宣传歌曲。至于温德汉.刘易斯,既然此人才华卓著,精力充沛,还在一战期间英勇上阵,那么为什么今天此人却声名不显呢?为什么今天的批评家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全都面露难色呢?原因可能在于他写了一本《希特勒传》,还在封面上画了好些吸引眼球的万字纹。他在书中极力颂扬纳粹崛起,魏玛共和国在他笔下显得既颓废又窝囊。这是英文世界里第一部描写希特勒的作品,书中满溢着针对魏玛时期柏林城的深恶痛绝。在温德汉.刘易斯看来,魏玛时期的柏林根本就是“变态的天堂”,充斥着“夜间马戏团、黑人舞厅……鞭笞酒吧,雄壮绝伦的孤寂汇成了悲哀的深井,油头粉面之辈却在闪光的池塘里潜游,警探则在一旁放松休息。”这段文字与艾略特大肆抨击的现代世界腐朽堕落可谓异曲同工。《希特勒传》当中充满了各种严重误判(“今天保罗.高更的招牌已经彻底倒掉了……他的画作恐怕再也不会迎来时来运转的时候了。”),其中最严重的一项就是将希特勒称作“和平之人”,并且认为此人掌权之后“展现出了越来越强的克制与容忍”。希特勒早年间关于犹太人问题的叫嚣固然有失平和,但这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琐碎细节而已”,英国人民并不应当因此就反对纳粹党。说句公道话,温德汉.刘易斯确实在二战爆发前不久公开否定了希特勒,但是像他这样严肃的早期仰慕者依然得到了纳粹报纸的追捧。而且他还十分仰慕英国本土的法西斯主义者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私下里拜访了对方很多次。

艾略特则走上了另一条极为不同的道路。他的现代主义思想采用了智识教养深厚的悲观主义形态。他声称自己在政治上是一位保皇派(一位美国人居然说出这种话来确实很够意思,此外他在1927年正式加入了英国国籍),在宗教上是一位国教会信徒,在艺术上是一位古典主义者。他在1922年出版的《荒原》是一篇尽情展现诗歌技艺的杰作,哀悼了惨遭野蛮主义与商业主义吞噬的文明。但是这篇诗作笔调自视清高,性情冷淡,必须耗费相当的努力才能充分理解。他的朋友庞德日后创作《诗章》的时候更是将晦涩难懂的索隐派作风发挥到了可笑的地步。艾略特始终抱有相当谨慎的保守本能,因此这位伟大的诗人最终并没有因为自身政治观点招致的剧烈冲击而身败名裂,日后他还会援助多名逃到英国的犹太难民并且支持以色列建国。但是他在早年间的言行与作品依然体现了英国现代主义的一大恶劣趋势,也就是对于一般读者的轻蔑。弗吉尼亚.伍尔芙同样认为工人阶级肮脏贪婪且愚顽不堪。有一次她在里士满火车站里一家平平无奇的餐厅里用餐,“眼看着这个盛满了最低劣人性的深坑,其中尽是些尚未按照人形彻底塑造完成的肉块——或许是在这种地方饮食会导致堕落,又或者只有天然堕落的人渣才会来这里饮食,总之见过这番光景之后一个人肯定很难重新直面自己的人性。”现代主义砸碎了流传数百年的传统艺术形式并且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活力。但是没过多久现代主义就打乱了贮藏已久的精英文化碎片,丧失了对于民主制度的一切期待,并且陷入了伟人崇拜的窠臼。这正是现代主义归于失败的根源。这一切正在发生的时候,英国社会正在其他方面变得更加民主,更倾向于消费主义,并且略微更加开放了一点点。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ast_(magazine)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itwells

通宝推:桥上,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