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共:💬162 🌺13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9,绥靖者们

《原野》【1】是一份面向地产士绅阶层的杂志,也是猎狐运动与购买田庄的圣经。这份杂志的主编极少在全国舞台上亮相。但是1937年10月他在舞台上跑了一次龙套。他给外交部二号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提笔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参加国际狩猎展览会。这种事本来没什么好奇怪的。哈利法克斯勋爵——或者说曾经的欧文勋爵,也就是曾经与甘地面谈的印度总督——是一位酷爱猎狐的专家。不过这份请柬的发出方是德国狩猎协会的主管洛温斯坦亲王,展览会的举办地点则是柏林。1937-1939年英德两国之间的外交象棋就这样不动声色地走出了第一招。如今我们将这盘棋局简称为绥靖。这个词的原意是寻求和平,如今则成为了耻辱与尴尬的象征。为了下赢这盘棋,众多英国政客、外交家以及许多其他人施展出了全部手段、决心乃至胆略。唯一的问题在于希特勒从一开始就打算掀棋盘。

由于绥靖政策最终酿成了恶果,英国政客们与绥靖政策的关系直到五十年代甚至六十年代依然影响着英国政坛的格局——直到1964年,时任托利党首相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的名声依然因为自己当年曾经与绥靖政策沾边而遭到玷污。如今的通俗历史观十分方便地挑出了若干名政客充当罪人,认为是他们的胆怯与愚蠢赋予了希特勒得寸进尺的胆量,却忘记了绥靖政策在当时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拥护。成千上万的民众曾经自发涌上伦敦街头为张伯伦的外交成就喝彩。从金融城到各大报纸,从私人信件到日记,到处都洋溢着对于绥靖政策的赞扬与肯定。张伯伦在下院里享受到了将近全体议员起立鼓掌的待遇。全国各地的感恩选民们向他寄去了数不胜数的感谢信与礼物——礼物包括钓竿、金表以及西装面料。三十年代的英国故事当中就属这个故事最难理解,但是这也是最不应该被后人当成肮脏秘密遮掩起来的故事。

在绥靖问题上,哈利法克斯与张伯伦是最受后人诟病的两个人。但是哈利法克斯远远算不上是个亲德派。他出生在一个富有的高派圣公会家庭,他的几名哥哥全都早夭了,他本人天生只有一只手。他在伊顿公学与牛津大学接受了教育,成为议员之后又走上了一战战场。战后他曾经抱怨自己未能获准烧掉一两座德国城镇,好让德国人长长记性。他坚持认为不管怎样都必须将德国彻底羞辱一番。身材高瘦派头十足的哈利法克斯刚刚来到贝希特斯加登的时候将希特勒误当成了侍应生,于是就脱下大衣交到了对方手里。不过哈利法克斯并不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前文提到了他对待甘地的态度远比丘吉尔更加开放。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他已经彻底反思了自己在1918年坚持要把德国打翻在地再踩上一万只脚的主张。他认为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并不公道,国联通过国际外交来维持和平的努力正在走向失败。所谓捷克斯洛伐克只不过是奥匈帝国的残骸而已,如今就像白条鸡一样只等着下锅了。捷克境内的德国人想要加入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不也很合情理吗?假如波兰格但斯克市的德国人也想第三帝国,为什么就不行呢?为什么德国就不能将原本属于自己的殖民地要回来呢?

身为帝国主义者的哈利法克斯并没有多大兴趣干涉其他欧洲国家的内政。这次去德国参加狩猎展览会只是个幌子,他的实际目的是拜会纳粹高层人员。这套幌子很快就被拆穿了,于是他的朋友们纷纷督促他见到希特勒之后一定要问一问德国国内最近的压迫行为是怎么回事。他根本不打算操这份闲心。他曾经漫不经心地表示,纳粹德国体系当中确实存在很多冒犯英国民意的因素,例如“对待教会的态度与对待犹太人的态度——后者的冒犯程度还要轻一点,此外还有对待工会的态度。”他还认为种族主义尽管“十分强大”,但却算不上不道德。而且纳粹至少算得上是“正心诚意的反共人士”,他本人与张伯伦都很看好这一点。简而言之,派他去给希特勒送信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他此行还带去了英国外交官内维尔.亨德森爵士【2】在1937年5月写下的备忘录,其中表示允许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与奥地利合并、将势力扩展到东欧以及收回殖民地并不违反英国利益。因为所有这些做法都有助于遏制俄国,而且英德开战的后果要远远更加糟糕。亨德森认为应当抚慰希特勒而不要将他当成一条疯狗,否则他当真会变成一条疯狗。值得指出的是,日后正是亨德森在1939年担任驻柏林大使期间向德国正式递交了英国的宣战书,并且承认了自己这套政策的彻底失败。这样的历史转折放在莎士比亚戏剧里都不嫌过分。

为后来的绥靖大局奠定基调的哈利法克斯访德之旅将这条信息原原本本地传达给了希特勒。正是哈利法克斯主动提出了捷克、格但斯克以及奥地利的德语居民的问题,并且为德国独裁者留下了清晰的印象:假如不诉诸于全面战争就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英国就不会感到不满。换句话说凡尔赛条约的时代就此结束了。接下来希特勒与哈利法克斯吃了一顿气氛压抑的午餐,饭后希特勒告诉前任印度总督,最近他刚刚组织党卫军集体观看了《傲世军魂》【3】,为的是让他们看看高等种族的办事方法,此外甘地活该被枪毙。这番话吓得哈利法克斯大惊失色。其实他大可不必。他所代表的帝国不久之前还在利用空中轰炸来杀戮毫无反击之力的部落土著,帝国政府此时依然认定非洲与印度人民无力实现自治,他本人很乐意为种族主义出言辩护,而且他就像张伯伦一样并不太喜欢犹太人。以哈利法克斯为代表的一类人与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另一类人确实有所区别,但是区别并不在于前者认为种族主义理论与高等民族统治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自然的,或者说他本人对于普世人权的看法更加进步。更确切地说,前者只是认为后者做得有些过头,而且手段有些粗暴——英国人同样认为种族之间存在等级差异,只不过犹太人与斯拉夫人的地位要比印度人与非洲人高一层。因此轰炸部落土著是一回事,查封犹太店铺又是另一回事。换言之,德国人的活干的太糙了。会见希特勒之后,哈利法克斯来到狩猎展览会现场并且见到了戈林。戈林下身套着一条皮裤,上身穿着皮马甲,头戴绿帽,一柄匕首插在腰间的红色刀鞘里。他的态度温和而又自信,在哈利法克斯看来此人十分有趣,尽管手上已经有了许多条人命,但是看上去依旧“很有吸引力”,在他眼中戈林是“一个大男孩……电影明星,庄园主,派对发起人,查茨沃思的猎场看守等等不同个性的综合体。”

如今的我们已经无法彻底理解如此清奇的思路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实在太可怕了,也太宏大了。曾经有人辩称绥靖政策从来都是明智且合理的策略,张伯伦之所以采用这一策略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英国国防开支常年不足。难道不是绥靖政策为英国争取到了备战时间吗?英国从1935年开始生产战斗机以及整顿军备从而对抗德国,而当时掌管财政部的正是张伯伦,难道他就没有功劳吗?难道不正是张伯伦与哈利法克斯通过拖延时间确保了英国在1940年的胜算吗?这套说辞确实相当聪明,确实包含了几分道理,并且十分诱人地推翻了既有的共识。但是这一论点得以成立的前提是绥靖政策的确是一套狡猾的战术,而战术执行人从一开始就坚信与希特勒开战不可避免,因此希望通过中欧地区的土地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从而推后西线战争的爆发时间。但是历史事实却绝非如此。张伯伦声称自己带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时并没有自欺欺人的意思,他也确实相信希特勒是一个出言必践的人。哈利法克斯认为希特勒对待犹太人与国内异见人士的态度与英国无关,这番话同样发自真心。这两个人的确都认为战争或许当真有可能爆发,英国也的确需要整军备战,尤其是要应付空袭。但是他们同样认为纳粹德国的许多诉求都很合理,而且他们还可以永久性地买通希特勒从而维持和平。这正是他们两个想要达成的目的,尽管哈利法克斯早在张伯伦之前很久就醒悟了过来。反正英国肯定不会为了帮助欧洲犹太人甚至援救波兰而与德国开战。

另一项从反面下手来解释绥靖政策的理论认为关键在于内维尔.张伯伦。这位永远与绥靖政策联系在一起的首相是个眼界狭隘见识短浅之辈,丝毫不理解国际政治的运作方式,所以才会遭到希特勒的蒙蔽。这种看法同样是错误的。几乎每一位张伯伦的同事都认为他这个人不好相处。他喜好挖苦讥讽,性情冷淡,而且党派意识严重,但是他并不无知。身为上一代帝国主义伟人乔.张伯伦的儿子,他很清楚帝国与关税的意义。他在麦克唐纳与鲍德温两任首相手下干过财长,参与了三十年代初期以来几乎每一件涉及英国的国际事务。他负责执行了早期紧缩政策,启动了重整军备的计划,也很清楚各种涉及欧洲与帝国同事们的谈话与条约。他的弊病并不在于无知,而是在于自负。他成为首相的时候已经六十八岁了,以当时的标准来说已经相当老了。他在人生后半程全身心投入了国家政治,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并且始终认为全靠自己的辛勤工作历任首相们才能放心偷懒。他这套作风并不属于托利党,而是属于老派自由党。他在房租调控、廉价住房以及失业补助等方面推出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他的冷硬经济主张。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对的。因此等到他终于走进唐宁街十号之后——他的父亲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奥斯丁.张伯伦都没能走这么远——忍不住志得意满地吹嘘道:“首相职位是自己跑到我的怀里来的,我连一根手指都没有动一下……因为除了我之外就再没别人了。”全靠他的智慧英国才没有卷入西班牙内战,全靠他的努力英国才能安抚住墨索里尼。按照他的说法,身为财长的时候他就连一颗石子也动不得,现在“我只要抬抬手指,整个欧洲的面貌都会天翻地覆。”他的确是个很虚荣的老人。

但是正如我们所见,并非只有他自己抱有这种观点。英国还有千百万普通选民对于重整军备抱有彻头彻尾的敌视态度,他们就像张伯伦一样认为战争极其不可能爆发,而且战争当真爆发的前景也极其可怕。但是这种说法同样是在找替罪羊,只不过这一次的替罪羊是全体国民而已。英国当真是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国家,在放马后炮的时候尤其不缺乏智慧与道德考量。我们就像只问对错不问利害的小孩子一样看待最终抉择——阿道夫.希特勒,是战是和?——却忘记了绥靖是一个长达五年的缓慢过程,整个过程既不单纯也不清晰,但是在每个阶段都非常受欢迎。绥靖开始于1934-1935年,当时墨索里尼正在对阿比西尼亚虎视眈眈,而英国人依然十分钦佩这位意大利独裁者,希望他能制衡德国,甚至与英国结盟。英国政府暗中酝酿了许多协议与密谋,旨在将一部分阿比西尼亚交给意大利。这些计划与密谋导致一位外交大臣辞职,国联束手无策,意大利也遭到了禁运威胁。鲍德温很清楚,除非有可信的武力威胁撑腰,否则想要吓住一名独裁者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依然不愿意启动必需的大规模重整军备。两年前的1933年,东富勒姆举行了一次递补选举。当时希特勒已经掌权,欧洲的威胁已经显现了出来,可是全国政府的候选人依然被一位信奉和平主义的工党成员击败了。诚然,战争并不是这次递补选举的唯一主题,但是这次选举依然为鲍德温提供了足够有力的口实。事后他经常提起这次选举,将其当成反对重整军备的理由。

东富勒姆递补选举并不是仅此一次的警告。前文当中已经提到了1933年牛津大学学生会辩论上学生们如何下定决心不为国王与国家战斗,也提到了苏格兰民族主义者的反征兵观点。此外1934年圣保罗大教堂的一位执事理查德.谢巴德【4】给《曼城卫报》写了一封公开信,催生了倡议和平联盟的建立。到1937年该组织已经拥有了十万余名成员。反战团体遍地开花。同样是在1934年,工党反对加强皇家空军,因为这样做会增加战争爆发的风险。第二年工党又以同样的理由反对国防白皮书提高军费开支。在这一年里,一个亲国联团体举行了一次议会以外的“和平投票”。1160万人参加了本次投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假如某国入侵另一国,应当首先采用制裁与外交手段加以制止,只有少数人认为万不得已之际可以考虑战争。鲍德温显然学乖了。他在1935年选举期间隐藏了大幅提升军费开支的计划。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做法:“假如我对人们说,因为德国正在重整军备,所以我们也要重整军备……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更加笃定地让我输掉大选。”嗓门最大的英国人——未必是最聪明的那一批——极其敌视备战工作。左派共产主义者遵循了莫斯科的指示,右派的英国法西斯联盟则反对与德国或者意大利开战。

在政治性没那么强的领域,大多数人的意见同样增强了绥靖的力量。用鲍德温的话来说,轰炸机总能飞进来。对于空袭的恐惧在三十年代中期流传甚广,无论是绥靖派还是反绥靖派都高估了德国空军的实力。军方首脑与丘吉尔都认为德国人的第一轮空袭就会杀死十五万英国人——整个二战期间死于德国空袭的英国人数都没这么多。后来德国轰炸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无情袭击格尔尼卡的新闻影像进一步加剧了这方面的恐惧。希特勒的军队开进莱茵兰的时候,英国并不想开战。弗朗哥的叛乱撕裂共和国的时候,除了左派之外谁也不想出手干预。哈利法克斯见到希特勒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显而易见的模式。英国人民反对重整军备并且支持绥靖;原本应当引领人民走向相反方向的英国政府过于关心民意,以至于不敢说硬话。将全部罪责推卸到若干名昏庸官僚头上固然再容易不过,固然是一个令人宽心的民主制度神话,但是这样一来很多人都会逃脱罪责:工党,英共,和平主义者,不愿为了重整军备而破费的商界领袖,以及千百万认为张伯伦表现出色的选民。

等到张伯伦构想出Z计划的时候——根据这项戏剧性十足的计划,他将要亲自飞到慕尼黑面见希特勒,从而阻止纳粹德国入侵捷克,并且预防战争的爆发——绥靖已经成了英国上下的习惯做法。希特勒确实是个赌徒,但是这一次他已经看过了对手的底牌。1938年的希特勒还不想与英国开战——他还没准备好——但是的确想与捷克开战。在理论上,与捷克开战会将法国与英国牵扯进来,就好像结盟国家纷纷卷入一战一样。不过在实际层面上,希特勒很清楚英国人害怕打仗。重要的事情要重复一遍:张伯伦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在有意拖延时间。他真心认为自己此次德国之行的目的在于终结“疯狂的军备竞赛”并且平息紧张局势。他并没有向内阁事先通报自己的打算,直到1938年9月14日临行前一天才放出了消息。这次访问确实搞了个轰动全世界的大新闻,这种新式外交的胆量赢得了热烈称赞。第二天张伯伦拄着著名的手杖伞来到伦敦北部的海斯顿机场,租用了一家洛克希德客机,带着一帮全都不会说德语的随员飞向了德国。这是这位老人平生第一次坐飞机跨越这么长的距离。希特勒起初被吓了一跳,还以为张伯伦打算亲自跑过来宣战。首相来到慕尼黑之后受到了纳粹举手礼与震耳欲聋的“希特勒万岁”的欢迎。张伯伦则挥帽致敬。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之后他来到贝希特斯加登并且见到了希特勒。他对于希特勒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

这次会面可以说是世界现代史上的第一次领导人峰会,会议内容基本上就是英国人开价德国人接受。尽管双方都非常正式地表达了相互敬意,希特勒也长篇大论地声讨了捷克人的野蛮行径,但是这次会面的核心依然是张伯伦主动提出愿意接受三百万名说德语的捷克公民希望加入第三帝国的现实,并且许诺愿意迫使捷克接受这一点。他所得到的无非是一阵沉默,然后希特勒就许诺不会动用军队来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在两国交界地区不出乱子或者德国本土不会遭受“恐怖袭击”。他还承诺这次事件一定会得到井然有序的解决。把漂亮话全都撇开之后,英国实际上出卖了这个最近自己刚刚帮忙建立的国家的领土。但是张伯伦回国之后,如此丢人的结果却得到了全国上下的热烈欢迎,因为这样一来就不用打仗了。这一幕让希特勒得出了显而易见的结论。两周之后在联姻地区举行的第二次峰会上,希特勒提高了自己的要价,要求德军必须立刻开进捷克苏台德地区,当地捷克军队必须在两天之内全部撤离。大惊失色的张伯伦当场提出抗议,但是此时捷克军队已经开始调动,他除了略微拖延一下时间以外并没能取得任何进展。这次他回到伦敦之后发现公众情绪发生了转变。张伯伦提出英国与法国愿意保证捷克不会抵抗并且肯定会将苏台德地区交给德国,但是德国也必须保证不使用武力。此时一直在担心张伯伦办错事的外交部越发焦虑愤怒起来。外交部高阶官员亚历山大.卡德甘【5】在日记里承认此时的英国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但是“我宁愿失败也不愿受辱。从今往后我们在外国人面前还怎么能抬得起头来呢?埃及、印度以及其他地区凭什么继续听命于我们呢?”他的一腔怒火也搅动了他的上司哈利法克斯勋爵的良心,致使外交大臣夜不能寐,第二天他就在内阁会议上站到了张伯伦的对立面。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Field_(magazine)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vile_Henderson

【3】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539/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ck_Sheppard_(priest)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Cadogan

通宝推:桥上,mezhan,五藤高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