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喋喋不休 -- 给我打钱87405

共:💬32 🌺44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9)毁掉森林的蚯蚓

毁掉森林的蚯蚓

一位研究美国文化的教授很是沮丧。他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年轻人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大幅下滑。但是年轻人对此嗤之以鼻,毫不在乎。

学生们不加掩饰的告诉他:让我们去读老师指定的那些叫人读不下去的书吗?才不。

他们既不关心历史,也不关心文学,不关心艺术,不关心政治,地理、天文、生物,皆不关心。

他们就关心三大主题:消费、社交,跟最新的流行文化,所学的一切技能都是与这三者有关的。如果不掌握就会显得自己很落伍。

总而言之,一切“古老”的事物,他们打算全部抛到太平洋去,唔,还包括大西洋……够大的,能装下一切。

这位美国教授坦言,试图与流行文化对抗的知识份子已经陷入了困境。这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新的环境已经扎根下来了,即便有些孩子愿意跟随传统,也找不到同龄人交流。

我本来以为自己做好了思想准备,但还是没有想到,在大洋彼岸发生的事如此凶猛,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蚯蚓兵团摧毁了一座森林。

另有一名美国教授抱怨:美国的高校全是给亚洲人准备的。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实验器材、最有前景的研究方向,美国本土学生压根就不稀罕。这话不能全信的。但也能反映出问题。最近两年抱怨美国高校排斥亚裔学生的声音不算少。

依我现在的观点来看,可能我们对网络的理解有问题,它更像是一个之前并不属于当地生态圈的新物种,它没有天敌,一开动起来就不可收拾。

这就好比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蚯蚓案例,最开始只不过是钓鱼爱好者随手将没用完的鱼饵倒掉。

不过,就印第安人的观点来看,原始森林就应该是每隔一段时间被推掉的。要不然别人都活不了了。原始森林自己也是头巨兽。

……我一直以为蚯蚓对土壤是有好处的,在多数情况下的确是如此。可是,这些欧洲的蚯蚓所入侵的是一片在过去一万年里已经适应了没有蚯蚓存在的森林。请记住,这片地区在上一个冰期中曾经长期掩埋在冰川之下。当冰雪褪去后,没有留下任何蚯蚓……

……他们同意带我前往蚯蚓造成严重影响的森林中去……教授本来是一名森林生态学家,她与同事注意到森林里的各种变化。林下植物正在消亡。蕨类正在消失。各种野花不复存在。而树木的幼苗也生长艰难。森林专家们无法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他们清楚的知道,森林在失去了这些底层植被后,是无法正常生长的……

有人发表了一篇对比城市与乡村生态变化的文章,文章侧面提到了蚯蚓种群数量的增长或许会影响到森林里林下植物群落结构……这时我们终于意识到该去挖蚯蚓了……

……研究队伍意识到,蚯蚓确实可以在一个季度的时间内森林中将所有落叶消耗殆尽。低矮的植物和树苗,却需要在这一层潮湿而缓慢腐烂的落叶层中才能正常生长……

很多原来在森林里土生土长的植物,它们的种子都有十分复杂的发芽策略。一颗种子也许得花上两到三年时间发芽,而这与林下落叶层有着很大的关系。既然现在林下土壤已经裸露,绝大多数的林下植物都消失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物不能随意把一个新的物种带进这样的生境中。一个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极限的……蚯蚓入侵森林的速度快得让我难以置信……当蚯蚓进入森林后,我们观察到本来在林地上生活的田鼠和鼩鼱逐渐被老鼠所取代。落叶层也是许多蛙类和其他两栖类的生境。难以置信的是,蚯蚓将它们逼出了森林……但这还不是整个事件的全貌,生活在落叶层的昆虫已经消失了……土壤的组成也能发生变化……

……蚯蚓的自然扩散速率一年只有几米的距离,它们想扩散1/4英里,就得花上大约一百年时间……但是人类的活动“帮助”了蚯蚓……

就到这吧。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隐喻。

最让我警醒的是这句话:蚯蚓的自然扩散速率一年只有几米的距离。

回顾人类的社会发展,奴隶、农民、工人的起义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什么(看你怎么理解改变这两个字)。因为自然扩散速率极慢。

现在不一样了。

20年前,用手机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用的是传呼机,这里面至少有一半是数字传呼机,这在当时就被认为是很先进的了。当你收到传呼,你要去找一个公用电话,打到传呼台,传呼小姐会告诉你对方留了什么内容。

现在信息的传播速度跟过去比起来,或许可以称为光速了吧。

以我自己做媒体的经历来看,我恰好处在过渡期,我的感受就是,争辩传统媒体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声音还在空中回荡时,生存空间就已经被占领了。腿脚利索点的,迅速投奔网络公司,不信邪的最后也投降了。有一阵同行之间打趣的内容就是:你们怎么还没死呢?

我长久的认为,网络是个好东西,是底层人民反抗的最有力工具。

我现在认为我错了。我得承认,我犯了重大错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太肤浅了。

我跟我前面提到的那些人一样,以为这是最好的工具,定能促进学习,改善生产,推动社会关系和谐进程……我盼望着它能将不合时宜的旧势力摧枯拉朽的拔掉,但是,它却席卷了一切。

我艹,这他妈跟之前说好的完全不一样啊。

我记得苹果一代出来的时候,有个哥们儿搞了一台,还挺神秘的跟我说,你知道 吗,这东西可以改变历史。我说,哥比你大几岁,泡网的时间比你稍长,只不过是从互联网换到了移动网嘛,不会有什么太大不同的。

乔教主以后可能会被人挖出来鞭尸。跟孔子一个待遇。我当时压根就没有意识到,智能手机的出现,有效拉低了上手门槛。等我发现周围的人个个都在埋头刷手机时,我就开始骂自己了。

当然,这个变化实际上并非是从乔教主开始的。互联网就已经是这样了,只不过那会就像刚刚入侵森林的蚯蚓还没有展现它惊人的破坏力一样。

有句谚语说,会咬人的狗,不叫。如果让我猜测的话,明面上的暴力活动会降至最低程度,而这,往往会被解读为无声的反抗,或者算不了什么,历来都是如此等等。这可能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温柔却同时是最暴力的一次洗牌。没有刀光剑影,一切都铲得干干净净。

但是我还是认为我应该感谢互联网的出现。

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估计到今天,能做出准确评估的,全世界也没几个。问题在于所有人都想借它得到一些好处。

新中国建国以来,遇到了多次好运气,每每要发生巨变之前,就有某个大国以崩溃的方式来警告世人。这次还能“寄希望于”美国先倒下吗?我不知道。好比说08年年底推出的“四万亿”,后来说这个计划太鲁莽,但实际上当时一部分高层以为是又一个苏联倒下了。美国 在短短十年间就遇到两次重创,换我也会觉得是个黄金机遇。后来在中国引发 的一连串政治事件,谁当初能想到呢?每个局中人都失算了,混战中有人挂了,有人占了便宜。

就算是今天,欧洲跟中国都巴不得美国完蛋。所以民主党人说,俄罗斯在操纵美国大选,这话本质 上并没有问题。特朗普是个反派嘛,有很多方式间接支持他。还没有哪一任美国总统上台之后,遇到如此猛烈的炮轰。美国人传统中还是守序的,一旦决出胜负,那就认了,等待下一次机会。但希拉里败选之后就没有消停过,可能旁观者认为她不屈不挠,我认为是她的群众基础深厚。尤其是传媒,无条件支持希拉里。而特朗普正好就是传媒的死敌。传媒跟互联网企业为什么支持希拉里呢?不要忘了上一次互联网泡沫在谁手里吹出来的。是希拉里的丈夫克林顿,到今天克林顿也被认为是美国史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尽管他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

这里面有太多的利益和情绪。

我们所见的,表面的政治事件,背后是什么呢?

是蚯蚓以超出常态的速度入侵。

出于袒护、出于希望、出于反思,孩子们总得能获得支持,就像那些蚯蚓一样,在人们的常识中,是益虫。但当客观条件:推进速度发生巨变时,事情就会出乎意料。

昨天我女儿跟说了一件她同学的事。说她有个同学公开 抱怨,他妈不给他手机,他要杀了他妈。说话期间,老师最开始不在场。后来老师悄悄的进来了,后面“我要杀了我妈”的话也听到了,但是老师没说什么。我们成年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小事,小孩子 说话口无遮拦。但是它的破坏力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以前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老师首先会向所有孩子展示一种姿态,这不对。具体如何操作呢?把这个孩子单独叫出去。其它孩子听不到老师说了什么,但会知道,这是不对的。如果不是太严苛的老师,单独叫出孩子,大致会告诉他,你这样是不对的。要跟他谈父母的养育之恩,要跟他谈有什么事可以好商量。

现在没有了。

其它孩子会怎样想呢?

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问题,成年人会在无意识中把我们的一些政治观点、个人情绪卷到教育当中来。同时,我们也以为,这跟过去没什么两样,年轻人总是有些反叛的。加上我们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如今老师要想把握这个度,尤其难。显而易见,我们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退让了。孩子们抢班夺权了,他们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们快成主人了,可是他们年龄非常小。

一定会有人利用他们。有一则寓言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个富翁,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体面,给他五岁的儿子戴了条拇指粗的金项链。结果自不必说了。

在我来看,只能“希望”美国倒掉,可是这更加危险,因为我们不是在分析政治 原因、就是在讨论经济政策,或者谈谈制度。而没有人去关心速度。我读过一份在刘什么主持下撰写的分析报告,此人据说是习总的高参,参与这份报告的学者有些来头不小,颇有影响力。这份报告从多角度研究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始与后期影响,但没有一个人谈过速度。就像我刚刚说的,不是讲政治,就是谈经济,要么就是制度。

我个人所见,不是没有政治因素,也不是没有经济因素,也有制度的问题,但这些都不是根源,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亡(我甚至认为永远也不会消亡),即便推倒来过,太阳还是会从东边升起。

我认为是速度问题,学习的土壤,不见了。

即便是学霸,也厌学。如今厌学的人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泛,并且有些学生对传统的反感,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年轻人的不满范围了。人呐,有了影响力,就什么也不怕了。佛挡杀佛。年轻人更是血气方刚。

学习土壤被破坏,文化就没有办法向下传递,根被挖了,这就坏事了。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