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最近看到胡里糊涂河友这样一句话:本来是想抛砖引玉的,不知怎么就变成唱独角戏了,深感戚戚。
半年没谈这个话题了,确实是因为唱独角戏有些乏味。我其实并不喜欢长篇大论对史书进行翻译整理,懒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认为对历史有兴趣的河友大可直接去看史书,而不必从我这踅二手货。因此这里试着改一下,省略掉叙事,直接议论。
夷陵之战最终爆发,其主因并不是(如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刘备集团意气用事,而是孙吴集团一系列举措造成的。
其实这个结论,从时间来看就很明显,从孙吴夺得荆州到刘备出兵伐吴,中间隔了一年。相信大家就自己的切身体会都不难理解,在没有持续外部影响的条件下,意气是很难持续一年之久的。
孙吴夺取荆州之后,按“竟长江之极”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对益州展示出了领土野心。这种情况下,刘备集团内部主和派的发言说服力势必受到削弱。按刘备起初决定伐吴时,“群臣多谏”;但刘备出兵后,诸葛瑾写信求和中的说辞,却“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希望刘备“不复咨之於群后”。倘蜀汉朝议仍反对伐吴,诸葛瑾何来此恐,何出此求?这多少可窥蜀汉舆论的变化。
另外,派(求和显非诸葛瑾个人行为)诸葛瑾求和,多少也体现出孙权这个人格局有问题。
诸葛亮事后有这么个言论:法孝直若在,则如何如之何。也多有人借此阐发诸葛亮其实如何如之何的。但有这样一点不能忽视:诸葛亮本人,正是刘备集团联吴战略的提出者和主要推手,孙吴背盟,发言权受到打击最大的就是他。
再加上诸葛兄弟各为其主,是个很敏感的事,双方为了避嫌,本来是“公会相见,退无私面”的。诸葛瑾既然发声,诸葛亮恐怕只能更加闭嘴。也不知道孙权到底是想和还是不想和。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说起来不知道为什么。 5 解甲 字446 2022-05-27 01:14:09
🙂我不知道怎么在不发图的情况下简单描述 3 有型的马里昂 字855 2022-05-27 03:27:12
🙂欢迎谈风月 1 燕人 字36 2022-05-26 14:17:32
🙂短篇一则
🙂短篇再一则 20 解甲 字1803 2018-07-11 16:22:09
🙂关于这两段话 3 烤面包的胖大叔 字145 2018-07-17 21:24:33
🙂短篇又一则 13 解甲 字3720 2018-07-13 00:11:13
🙂反过来的话他还怎么带兵? 4 青色水 字315 2018-07-12 02: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