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Joshua Freeman:巨兽兴亡录 -- 万年看客
洛威尔并不是在美国实现棉纺制造的首次努力。此前纺织业在美国的发展路线与英国大同小异。十八世纪晚期有若干美国人曾经尝试过建造纺线机与梳棉机,其中有一款机型就像阿克莱特的早期设计那样用马匹驱动。但是这些尝试都不算成功。英国禁止制造业熟练技工移民海外,这条禁令直到1825年才解除。当年洛布当年从意大利偷师将技术传进了英国,这一回则由一位英国纺织机械师塞缪尔.斯莱特不顾禁令将技术传到了美国。就像意大利人一样,英国人也试图借助法律来垄断先进技术——直到1843年英国政府才允许纺织机械出口——然而事实再次证明这样的努力只是徒劳。
斯莱特出生在贝尔普,从小就见识了全世界第一批成功运营的棉纺厂。年轻时他曾师从杰迪戴亚.斯特拉特,与斯特拉特家族同吃同住,并且在斯特拉特的工厂里熟悉了阿克莱特的机器设备。1789年他偷偷溜出了英格兰,满腹盘算没有向任何人吐露。来到美国之后他很快就找上了一位莫斯.布朗,此人是罗德岛上的奥尔梅-布朗公司的合伙人。布朗雇佣他在罗德岛的泡图科特修建一座水力工厂。与英格兰的砖质或者石质工厂相比,奥尔梅-布朗工厂十分寒酸,厂房只是一座两层半的木质建筑,里面的机器也几乎全都是木质的。这家工厂的起步发展很慢,一开始仅仅雇佣了九名当地童工进行梳棉与纺纱。到1801年,工厂劳动力已经达到了一百余名童工。
随着斯莱特与其他机械师同事们开始自行创业——通常会与当地商人合作——奥尔梅-布朗工厂的生产技术很快就扩散了开来。斯特拉特风格的工厂一般规模很小,因为工厂边上的河流只能驱动规模有限的机器。此外美国也缺乏足够多的儿童维持大型工厂的运转,因为美国不像英国那样开设有济贫院,因此也就不能大批强迫贫困儿童进厂干活。工厂一般会发广告招募大家庭进厂干活,男性担任机械技工,孩子们负责照管机器。但是美国人口很少,劳工更是短缺,招工难的问题始终存在。因此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不是依靠厂房规模的增大来完成的,而是依靠新建厂房的不断出现。这些新建厂房不断向内陆扩散,一路寻求着未经开发的劳动力。到1809年,罗德岛、康涅狄格州东部以及马萨诸塞州南部至少已经开设了二十七家棉纺厂。
美国棉纺厂在很多方面都效仿了英国的做法,其中最显著的方面就是大量雇佣童工,年龄最小的童工甚至只有四岁。另一项从英国学来的手段则是发工资不用现金。除了技术熟练的机械工以外,绝大多数工人都只能领取到公司商店的购物积点。就像在英国一样,这里的做法同样反映了小额通货与营运资本的短缺。为了保留现金并且留住工人,工厂主往往按照每季度一次甚至更低的频率发放工资,真到发工资的时候还经常一连拖延好几个礼拜,直到工人辞职的时候才一次结清。
起初,工厂的产量就总体而言并不算太高。首先是因为美国市场对于棉纱的需求很有限。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服装都是亚麻或者羊毛质地,少数喜欢穿棉布的人还可以消费英国进口货。其次,当时生棉很难搞到手。斯莱特刚到美国的时候在美国几乎没人种棉花,因此他一开始只能从法属圭亚那与苏里南进口棉花,后来才逐渐混用了来自美国南方的棉花。*
*【效仿英国的先例,斯莱特与其他新英格兰工厂主同样为童工们开设了主日学校。】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棉纺厂的产量开始陡然飙升。在这十年间,拿破仑战争、《禁运法案》(1807-1809年生效)以及1812年战争扰乱了英国出口,与此同时美国人对于棉布的喜好则与日俱增,阿勒格尼山脉以西的定居点也成为了越来越大的棉布市场,需求随之越来越高。为了抓住盈利时机,商人与机械师们在北方各州修建了一连串纺纱工厂。与此同时织布依然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宾夕法尼亚州的全职熟练技工能够生产出质量上乘的棉布。在新英格兰,有些纺纱厂组建了场外织布工人组成的网络,但是这些人几乎全都不是全职工人,工厂主很难让他们一贯按时交货。因此奥尔梅-布朗公司干脆雇佣了一批全职织布工进厂工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弗朗西斯.卡波特.洛威尔构想了一套生产棉布的不同方式。洛威尔是一位富有的波士顿商人,他在英国旅居期间认定了一个主意:利用动力机械将纺织生产的全部步骤整合在单独一家工厂里,从而实现纺织品的大规模联合生产,将会带来极其丰厚的利润。当时在英国极少有公司在同一座工厂里进行纺纱织布两道工序。由于英国的技术禁运,在美国更是从没有人用过动力织布机。在回国之前洛威尔雇佣了一位技术娴熟的机械师保罗.穆迪,让他帮助自己仿造他在英国见到的机器。到1814年,两人成功建成了一台动力织布机以及一台预加工经纱的上浆机。
与此同时,洛威尔还与其他波士顿商人一起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名叫波士顿制造公司,公司的目标就是建成并运营一座纺织厂。投资者们意识到,随着1812年战争的结束,英国的海外贸易即将全面恢复,而他们通过国际商贸盈利的机会也将大不如前。制造业为他们许诺了一个回报颇丰的替代选项,尽管他们依然积极投身于贸易与地产投机。
创建公司是一项极其激进的创新举措。在十九世纪初期股东公司在美国还是十分少见的新生事物,每一家新公司的成立都需要所在州单独立法予以批准。总体而言当时只有被视为公共设施的事业——例如修建运河——才会采取股东公司的制度。公司带来了一项巨大的优势:能够让资本以几乎任何个人都负担不起的规模聚积起来,而风险则可以由许多人分担。商人们都很熟悉这种经营模式,此前他们就经常合伙融资进行商船运输。股东公司的另一大优势在于确保了公司的连续性。就算某几位投资者想要撤资,公司也不至于办不下去。此外股东公司还有助于遗产的传承,这一点对于大体而言惯于消极持股的富人股东来说尤其重要——这些人很快就会被吸引进入纺织行业(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英格兰准许股东公司施行有限责任制,为其又增添了一项优势)。五年之内,波士顿制造公司就筹集了四十万美元的资本(这一数字很快就达到了六十万美元)。相比之下,直到1831年,罗德岛上119家纺织厂的平均资本金也依然没有突破45000美元。
为了开始运营,波士顿制造公司沿着波士顿附近的查尔斯河逆流而上,在沃特海姆收购了一座水力驱动的造纸厂。在工厂原址上,公司修建了一栋四层楼高、四十英尺宽、九十英尺长的砖质厂房,屋顶有阁楼,阁楼里挂着一口钟,用来通知工人们上工。仅就厂房规模而言,沃特海姆工厂并不比当时美国现存的最大棉纺厂大多少,但是这里的生产方式却截然不同:厂房里既有纺纱机,也有织布机。大包的生棉运进这栋建筑,摇身一变就成了成匹的棉布。此外波士顿制造公司还雇佣了一批不同以往的劳动力。除了少数男性熟练技工以外,工厂还大量雇佣了当地的年轻女性操作纺纱机与织布机。*
*【一楼梳棉,二楼纺纱,三四楼织布。1820年,波士顿公司修建了第二座厂房之后,用工人数在230到265人之间,其中大约85%是女性,只有5%是“男孩”。】
波士顿制造公司采用的织布机还很原始,用得是粗纱——远比英格兰那边用得更粗——从而避免频繁断裂。因此这家工厂也只能生产又厚又沉的粗布。工厂最早的产品是一码宽的白床单,品质上与从印度进口的同类产品差不多,这款产品在不断建立的西部各处定居点很受欢迎。在西部,家庭纺织并不像新英格兰那样普及,人们也很看重经久耐用的品质。还有一部分粗布销往南方各州,成为了黑奴身上的衣衫。其他纺织厂用的都是寄售体系,而波士顿制造公司却通过单一代理人分销全部产品并向其支付佣金。此外洛威尔还游说政府在1816年的《关税法案》当中向廉价进口纺织品征收较高的关税,放过价格更高的产品——罗德岛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正是属于后一类。这是十分高明的一招,基本上阻挡住了一切来自海外的竞争。
沃特海姆工厂于1814年末竣工,刚刚投入运营就开始盈利。1817年波士顿制造公司进行了第一次分红,每股红利12又1/2美分。到了1822年,公司的最初投资者全都收回了投资,每股累积红利达到了104又1/2美分。1816年,公司在第一座纺织厂附近兴建了第二座厂房,占地面积更大,达到了四十英尺乘一百五十英尺。此外公司还修建了一座较小的建筑用来分拆大包生棉。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极其易燃的棉纤维粉尘,在独立建筑里进行这道程序有助于防火。就像第一座厂房一样,第二座厂房的主体结构外侧也有一座塔楼,里面容纳了联通各楼层的楼梯以及厕所(排泄物直接倒入了查尔斯河)。*
*【这两栋楼至今依然存在,但是外观已经不复当初了。原本的斜顶改建成了平顶,两栋楼之间的空地上也修建了其他建筑。】
随着第二座沃特海姆厂房的竣工,新英格兰北部纺织工业的运营模板也正式出现了。就像一个世纪以前的洛布棉纺厂一样,一套全新的生产模式迅速成型,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复制与增量式改进过程,期间并未出现激进变化。沃特海姆工厂的最初投资人之一内森.艾珀顿在1858年注意到道,“自从第一座工厂在沃特海姆建成以来,原本各项安排经受的改变真是少之又少。”
沃特海姆体系的不同之处与重要性究竟在哪里呢?首先,这一体系将整个生产流程整合在了单一公司的单一建筑当中。原材料运进工厂,产品运出工厂。在此之前,各个生产阶段的物料要在不同的工厂或者外包工人之间协调转运,并且还要确保质量,由此带来各种问题与成本。沃特海姆体系将所有这些问题与成本全都消灭了。将全部生产步骤集中在同一座建筑内还带来了生产力的加成,例如刚刚纺好的纬纱可以直接缠绕到织布机的纡管上。
其次,沃特海姆体系专注于高速生产标准化产品。大多数沃特海姆类型的工厂都只生产一款布料,至多也就两三种。机器的运转速度要比英格兰的同类机器更高。洛威尔与穆迪的传奇舍弃了灵活性来换取速度。例如他们研发了一款“双倍速”粗纱机,这款机器调整设置生产不同类型棉纱的开销很高昂,因此生产者更乐意长期生产同一种产品。穆迪后来还采用了其他旨在提升机器运转速度的改动,例如用皮带而不是传动轴来向单独的机器传输动力,以及用镔铁而非木材来制作主传动轴。但是这些高速机器只能生产相对简单的织物,做不出纹样复杂的产品,例如彩色方格花布或者其他“花哨货”。
其三,沃特海姆体系尽可能地推行了生产流程自动化,从而削减对于熟练工人的需求。许多沃特海姆式机器都具有“停-动”功能,只要有线头断掉或者出现其他问题,机器就会停止运作,借以降低对于操作人员技能的需求并且增加每一位操作员所能监控的机器的数量。
其四,波士顿集团率先尝试了利用合资公司形式来从事制造业,就此将大资本与商品生产联系在了一起。在未来几十年里,合资公司模式在始终没能在纺织业以外成为常规。但是这一模式的优势最终还是使其成为了大规模工业企业的创建标准。波士顿制造业公司以及效仿其模式的其他公司不仅重金投资厂房设备,还握有大笔储备金。与效仿斯莱特模式的较小公司相比,大型公司可以建造更大更高效的厂房,抵御经济动荡的能力也更强。
其五,利用单一经销商而不是多个批发商来销售产品的做法在特定产品与特定公司之间结成了紧密的纽带,从而向着日后所谓的品牌创建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时是经销商而不是工厂决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就像将近两个世纪之后的品牌公司与大型连锁店会告知服装、鞋类以及电子产品工厂究竟应该生产什么一样。是经销商而不是制造商感受着市场的脉搏。
最后,沃特海姆模式的工厂主要是作为国内企业而非国际企业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关于棉花工业的论述大都侧重于强调这一行业的全球化特质。就英国而言确实如此,因为英国进口生棉,出口棉纺织品,的确是全球贸易的枢纽。但是沃特海姆-洛威尔工厂主要用的是美国本土生产的棉花,产品也主要在美国境内销售。1840年,美国棉纺织品当中只有不到8%销往海外,1860年这一数字依然低于10%。出口贸易能够带来不错的利润,也能充当过量生产的安全阀,但是并非全行业的核心。美国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庞大且不断生长的国内市场意味着美国工业完全可以首先作为国内企业成长起来,与国际市场保持联系但并不依靠国际市场存活下去。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5,工厂的姑娘们 15 万年看客 字20853 2018-11-13 08:14:57
🙂4,加大规模 3 万年看客 字8119 2018-11-13 08:12:52
🙂3,洛威尔 6 万年看客 字7663 2018-11-13 08:09:22
🙂2,源起
🙂二,生命之光:新英格兰的纺织业与乌托邦愿景 10 万年看客 字4427 2018-11-13 08:05:06
🙂前两天还看到某为河友说去参观了波音的工厂 桥上 字0 2018-11-01 09:26:55
🙂曾就職于某世界500強公司, 系統學習過該集團發展史 5 戒定慧 字552 2018-10-31 21:58:31
🙂中国古代早已有工厂了 4 hwd99 字1262 2018-10-31 18: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