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04断章取义 一 -- 桥上

共:💬42 🌺2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在具体形式上推测严密一些是有必要的

不过,关于礼之本,儒家的一些想法是很有意思的。宰我三年丧期之问,以及周人以栗的回答,虽然孔子是持比较负面的态度,我觉得都比较有趣的。即使中国和日本刚开始进行外交活动的时候,也常常用一衣带水等比较特殊的词语。认真思索,其实无非还是在于这两个:一个是两方都能理解这个东西,而其他地区不具备这个基础,用这些词代表某种意义上的圈内人的感觉,这种文化纽带让人带有某种亲近感;与此同时,这个词语确实可以用来利用描述某些现实,甚至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意味。如果兵临城下,讲这样的词语甚至会有某些威胁感。这种微妙的东西,和更普遍存在于文人之间的应和,是很类似的。春秋诸夏这些国家,很多还是周亲戚国家,其共同文化基础比现代的中日要深得多得多,形式上更加深入和礼制化也是很合理的。礼的本质还是人情,这也是孔子礼失求诸野的支撑依据。所谓“正经”也是从人情规范来的,如果没有仔细分辨礼背后的人情基础,那可能还是不够“本质”的。理解了这个,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的原因也就更加清晰了,也就更容易理解他为什么把礼乐当作华夏与夷狄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了——那种微妙的情绪,或许刚开始奏几个音符就能理解的默契,以及在合理的地方进行合理的应答,这是小圈子的一种隐秘又源自更老时代的标识,就和晋以后的人聊天听到菰莼就想到对方可能要致仕回家,人情上都是类似的。限缩这个是“正经”场合,反而是没有必要的,是古人从当时发展他们的正经,而不能从西装西裤隔断历史的有疏离感的外交中去上溯到当年的诸夏之间的交往……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