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聊聊医疗体制的变化--序 -- 夕曦

共:💬123 🌺604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聊聊医疗体制的变化--序1 医生群体有什么特点(中)

医生群体的第二个特点是循规蹈矩,固步自封,不能否定权威。

和其它行业的人士相比,医学领域越是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越是眼界低、视野窄、格局小。

去年底我们组织了几次医学专家评估,对几个新药和新型影像学产品在医院的潜在应用进行了解。事后总结中,一位对医学完全外行的负责人说出了他的看法,意味深长。大意是很多厂商以为他们的新产品解决了某个关键问题、可以给病人又很多好处,或许还可以在医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就可以很顺利地进入医院打开市场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越是可以带来大变化的产品,对医院现有利益链的冲击就越大,在医生那里的阻力也越大。好东西大家都会说好,但医院里就是没有医生接受。厂商需要明确替医生想好给给他们带了那些利益而又没有风险,重要的是还不能让医生感觉太麻烦,需要向保姆那样哄着医生把各个利益环节打通,才能推进。由于这个负责人以前是苹果中国的高管,我开玩笑地总结他的评论为“厂商需要给医生(医院)提供iPhone模式、幼儿都能上手的产品”。

我知道这个评论非常伤人,但是医学行业的“基因”就是如此。

在医学院学习的时候,常常会用契诃夫创作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来形容我们所处的境遇。课程繁重,大量形态学课程需要死记硬背,都是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不需要想太多,需要动脑子的地方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更多的东西。如果还有需要动脑子的地方,就是找老师套题,或许再就是考试时如何打小抄。好容易熬到学习高级医学课程、进入临床实习,开始学习临床分析、临床思维了,发现又都是按照固定的临床“逻辑”路径对病例信息进行思维分析,不能越雷池一步。虽然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例,但是都按照有限的套路,进行大量反复训练,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

毕业后开始临床工作,发现医院是个等级森严的工作环境,需要从实习医、住院医、主治医、主任医等阶层,一级一级的熬上去,再往上还有科主任、主委、院长等不同的行政、学术职位需要爬。在每个等级上,又都是在各种临床规范、路径、指南的限制下开展临床工作。

医学领域里有没有创新?当然有,但非常罕见。能够做出头的医生,都值得我敬佩。

通常给医生引进介绍新的东西,最先的反应是否定;和他们力争之后,通常是各种各样的质疑;如果你能够坚持下去把各种否定和质疑都解释清楚了,发现他们还多是没有任何行动。

与医生的守旧相矛盾的地方是,医学科技知识却是在各种行业、领域中进展更新最快的。在医学领域,获取最新医学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文献,而不是书籍、专著。等到你的专著发表,提供的医学信息多已经过时了。

你可能会问,科研不是一个创新过程吗,为什么你还要说他们守旧?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这里可以简要回答的是从最新科学知识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极为漫长、曲折。

最新的一个案例是关于中风的治疗。国外医学领域进展的最新理念里,中风可以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可以通过治疗达到痊愈的疾病。最出名的一个案例是英超著名球队曼联的前功勋教练佛格森,前年7月中风在ICU抢救过来后,9月份就自己走到球场看球了,现在每场曼联的比赛都可以看到他,应该是个完全正常的人了。但中风在国内普通人和医学界的眼中,中风还是个常常产生终生瘫痪后遗症、不可治愈的疾病。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就已经出现中风完全治愈的案例,并有人开始相关的研究。由于所根据的神经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理论与主流医学界的传统认知相反,不被接受,直到四十多年以后才逐渐进入大医院的临床治疗。我是2007年第一次接触神经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当时极为震惊,完全颠覆了医学院里学到的相关知识。后来给国内医生、医学院学生介绍,发现他们完全不知道,医学教科书也没有更新(现在不知道是否有更新)。在医学界很难推广,但我把这个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却很容易被介绍,有点儿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感觉。

如果大家对中风(神经康复领域)的最新治疗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这本书《重塑大脑,重塑人生》重塑大脑重塑人生推荐序。我身边的一个案例是我们的科主任,也是前年7月中风,最凶险的脑干部位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当时抢救过来时,我正好看到这本书,对美国同事说她可以完全康复,当时没有人相信,可去年4月她就回到科里参加大查房了。

医学理念滞后于国外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肿瘤,尤其是乳腺癌,早已经不被当做绝症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太太被诊断为乳腺癌时说出了一个著名的理念:这个疾病是不可治愈但可以治疗的(incurable but treatment),直接翻译就是可以治疗的不治之症。听起来还是很吓人的,但实际的意思是: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可以让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生存可以超过社会平均年龄。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个案例,是我前老板的母亲,四十出头被诊断发现乳腺癌,手术后完全按照正常人一样生活,直到九十二岁复发转移,九个月左右去世。粗算起来这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医疗水平。

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进入数字医疗时代了(digital healthcare),需要全方位的跨领域协作。过去失败的教训是数字医疗的领航人必须是医生。那么医疗体系变化的趋势就是要去医生能够跨界学习,尤其是了解信息、数据分析领域的东西。这些都是对国内医学领域循规蹈矩,固步自封特点的巨大挑战。

通宝推:胡一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