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无事乱说车 -- epimetheus

共:💬109 🌺50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蒸汽机的番外篇

琢磨蒸汽的时候,不由想到了计算机的散热。现在热管为重要角色的风冷散热似乎还是比较够用的,进一步有使用水冷的,不过疑似花钱更多性价比值得怀疑、水泵风险是个问题。

热管就是前文说的,一端蒸发吸热、一端冷凝释放内部工质的潜热。这个功率流是要明显大于金属等材料的传导的。印象里,常见的直径6mm的,似乎对应大约30w的功率流。我的电脑里是个单风扇6管的淘宝便宜货,几十块,使用的硅脂是垃圾级别,工具箱里呆了将近10年,不知道有没保质期、变质问题。标称80w的cpu烤鸡大约60度,风扇转到4000转。现在通过linux的fancontrol、sensors服务,待机调整到300转,温度低于体温,气温凉点就干脆停转了。中度轻度使用的时候一般没有感觉,编译啥的也就是1600左右的转速,尽管cpu占用率8个100%,但是任务重了(数学计算为主),4000转的风扇还是比较“带劲”的。

cpu还是小头,还有两个GPU是能耗大户,也是噪声大户(其实丢到阳台角落里无线网连着,还是无所谓的)

说的有点远了,臭显的嫌疑。

真正要臭显的是下文:

灵光乍现,琢磨着一个“水冷”。重点是,不使用机械部件。没有水泵,也不想要风扇,完全自然循环。

纯粹的水冷怕是不会完成自然循环的。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沸腾产生的蒸汽的流动完成循环。cpu的水冷头作为蒸汽发生器,蒸汽流到别的地方冷凝。照理说通常炖煮温度不会超过100度,更高的温度会被“锁住”。到了高原上,这个温度随着气压下降,于是就发明了高压锅建立更高的压力、温度。当然,也就能使用更低的压力来实现电脑温度的更低,毕竟一个温度锁定到100度的计算机散热,是没啥好提的。

问题就来了,抽低压抽到多少呢?

-压强(kpa) - 沸点(摄氏度) -
101 100
7090
4780
3170
2060
1250
740

为了虚荣,就怎么着也得能够镇到50度吧,那么就需要把冷却管路内部抽到12千帕,大约八分之一大气压。之前接触的泵能够抽到五分之一大气压,对应60度吧。

那么怎么实现自然循环呢。设想,cpu位置发生蒸发,蒸汽直接上升到系统的最顶部,然后开始沿着管路下降,这个下降的过程也是冷却的过程。冷却中,蒸汽凝结成为液态,保持了低压。凝结水沿着管路继续流动,到达管路系统的最下端。随着cpu部分的蒸发沸腾,环形管路自动补充流动到cpu位置。这就是闭环的大致“环流”。整体上,这个环形管路是一半积水、水上面是低压\真空。cpu等等发热部件的蒸发器,位于水线以下。

换句话说,这就是个单向环流的大号热管。不过就不考虑热管内部的什么金属粉末烧结、或是纤维编织的组织来蓄含、传递液态工质了。

从蒸发器到散热塔的最顶部,设计使用最直接的直管。散热塔部分则是使用盘曲的管路令蒸汽经过,实现充分的热交换、冷凝。

设计散热鳍片作一组竖直的金属片,蒸汽冷凝管路则是近似水平地倾斜穿过鳍片。鳍片的两侧开放部分增设挡板,令空气经过鳍片的部分形成一个只有上下开口的桶型。这样,经过加热的空气就会自动向上流动。而蒸汽管路里,蒸汽逐渐冷却、凝结,则是从上到下的过程,温度分布也是上热下冷,这就正好形成了一个逆流的热交换。不妨令散热塔部分竖直尺度较大、水平尺度较小,强化空气流动、蒸汽冷凝管路温度梯度的有序。

接下来的一个疑问,就是一旦有水蒸发,内部管路极小的体积就被蒸汽填充,压强在发生冷凝之前还是会明显增加。为了50度设计而抽的真空,很快发现升到70度。这样就增加一个真空瓶(姑且叫做真空reservoir,我不知道为啥很喜欢reservoir这个词),瓶子内部也是真空的,瓶口向下,连接到环形管路内部冷凝端的液面上方真空空间。蒸汽相当于从蒸发器向另一侧的水面冲,冲的过程中冷凝,而整体压力,至少另一侧水面上方的压强不会明显变化。

机箱里面有cpu、两个GPU,想要两个都位于水面下方不远,显然电脑不能原来那样摆放了。最合适的形态,是主板背板IO部分,也就是机箱的背部,成为底部,机箱整个向后转动90度。这个时候,绝大多数情况的cpu、gpu芯片都位于差不多的高度上,还全是竖直的。现在有些机箱有这种板卡全竖直的,号称散热更好(我看未必)。这个时候,cpu上方的空间,一直到现在的顶部、之前的前面板,似乎可以布置前述的散热塔。下面是机箱往往都有的辅助风扇开口,上面嘛则需要开新的口子。

就这样吧,越想越美,欧耶。

没时间做,嘴上先过过瘾

回头说,为啥6mm热管对应了30W,而这里似乎是要用一个管子就带走一百多瓦,能行不?热管的相关研究,是CFD研究的一个方向。计算机用的热管,算是最为低端的吧。猜想之一就是本身内部容积很小,温度一高气态工质一多就把内部压强憋上去了,沸点也上去了,蒸发、凝结速率就下来了。猜想之二是使用毛细作用从冷凝端到蒸发端传递液态工质,流速还是有限制。想做个实验也算是简单,现在的机箱不同朝向摆放,让热管贴着芯片的部分处于上部、下部、水平一侧等等情况,比较一下。不过热管原本最大的特点是重力无关,毛细作用与重力关系不明显,这个实验之前是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的,只能考察烧结海绵结构之外的液态工质的影响。既然扯到CFD了,就有第三个因素,算是和前一点对应,蒸发的气态工质流向冷凝端,显然是存在上限的,相对低温、明显低压下的气态声速是更低的,工质流动显然不会高于声速,那么工质携带的能量的流动也有上限。当然这一点主要是装逼用。但是这也就牵扯到了3.5点,流速与阻力,想到管道内表面是烧结金属的粗糙表面,流动起来阻力必然不如光滑管路,于是也就解释了为啥笔记本上面扁的热管是不如圆热管的、6mm是不如8mm的、拐弯曲率大的不如曲率小的更不如不拐弯的、工业上更粗的有百瓦级的、以及环路热管是更先进的。

通宝推:陈王奋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