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新语(连载) -- 扶楠

共:💬14 🌺2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连载九

我们打点起万般思绪,精神百倍的来看一看眼前这个大秦帝国。

也许,我们需要仰望它。强盛如汉唐,“嚣张”如元朝,我们也不必怀着这样一份肃杀的心情。不是因为汉唐不如秦的伟大,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来形容这种感觉最为妥当――难道,是因为秦的伟大中只有肃杀吗?或许吧……

秦统一了全国,也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这两种事物的统一,对全民族的意义是重大的。

一个民族何以保持自己的文明?语言,或者说,文字。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而且又都知道,除了我们的中华文明仍在延续,另外三个文明事实上已经中断了。现在在它们曾经辉煌的土地上行走的人们,并不是流淌着它们的血脉的后胤,就算是,却仿佛被洗脑一样,对自己遥远的先祖文明是那么的陌生。一个民族的人不可能完全消亡,只不过会融合到别的民族中去,而一旦这些民族的人忘记了自己的语言,忘记了自己的文字,这个民族的文明就真正灭亡了。西夏文与契丹文早已经是死文字了,只是为了解读那时的历史,我们才会去解读它,除了在历史学家的书案上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现在更多的是用来做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品。我们的中华文明一直在延续,尽管我们说着不同的方言,就拿北方人来说吧,很可能听不懂江浙地区的话。但只要我们用笔写出来,就会相视而笑:明白了。从有了小篆开始,我们的汉字经历二千二百年的风雨,从没有在根本上动摇它固有的形态“方块字”。正是有了这些千千万万的方块,垒成了我们精神上的长城,抵御住了一切野蛮入侵的破坏,使华夏文明流传了下来。我们有理由自豪,而在自豪的同时,不妨向统一文字的嬴政敬个礼。

不过,也许他根本没有理睬我们,大概是没有看见吧,因为,他眼前还有那么多拜倒在他脚下山呼万岁的臣民――他们第一次用这样一个称号来称他们的领袖:皇帝。

皇帝的意思是:功盖三皇五帝。赢政把自己抬高到一个非常的高度,成为这个新兴帝国无上的统治者。他不允许后人给他加谥号,因为那是“臣议君”,他的功过岂容他的臣下来评说?于是有大臣战战兢兢的问到他和他以后的皇帝怎么称呼,他痛快的说道:“我是始皇帝,以后我的子孙就是二世、三世……万世……”但实际上,赢政怀着一份矛盾的心情,他希望有万世,却又不希望有万世――那意味着他个体的消亡。赢政是想自己一直可以把皇帝当下去,所以他会命人去找仙药,所以他会对“太子”的事讳莫如深,“死”字更是万万说不得的。

按理说,既然有了“始皇帝”,也就该有“始皇后”。可惜,遍查史书,始终找不到这位皇后的影子。始皇后到底是谁?……没有人回答。还是站在始皇跟前,亲自问问他吧,他心中或许曾有过人选。但我们是不敢开口的,只有呆立的份。谁知道他一时兴起会不会杀了我们?后位只好这样空着了。可是为什么?是后宫佳丽太多,还是怕皇后会挚肘?难道是,自己的母亲给自己带来的阴暗心理?始皇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怒吼一句:“你们敢妄揣朕意?”于是我们吓的赶快逃走了。

始皇是个勤政的皇帝,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看完一石竹简。这是多少竹简?一百二十斤,即使到现在也有六十斤了。这六十斤的竹简,足以堆成一座小山。这样高密度的用眼,只怕始皇帝早早的就是近视眼了,可惜那时没有眼镜……

可是勤政的皇帝又偏爱巡游,我们常看到他东逛逛西转转的记载。其实在始皇眼里,游赏的不是天下,他只是在自己的家中溜达一圈活动一下筋骨而已。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节目,内容是关于秦始皇建造阿房宫。原来,杜牧笔下使得蜀山兀的阿房宫,不过是他整个宫殿的一个小小的前殿,只相当于一个二大门。在真正的大门前,理应有华表,但人们却怎么也找不着阿房宫门前的华表。哪去了呢?最后,竟然是在秦皇岛那里发现了这样的两块巨石。这不禁让人瞠目:原来,秦始皇的真正大门,是在秦皇岛!贾谊《过秦论》中写道: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而贾谊太小瞧始皇帝的气势了。整个天下也不过是他的宫殿而已,一座华山,一条黄河,又哪里能担当的起他的城、他的池?从这点来说,始皇才是真正的“家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现在是莫非王宫了;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始皇帝忽然想到还有几个方外之民没有归顺。于是派出两支秦军,南攻百越,北却匈奴。南攻桂林等郡,比较顺利,使中国的版图一下子到达了南海。而北方的匈奴,却有些麻烦。

秦人最早一直受西戎的侵扰,而后来发展起来的秦则成功的克制住他们。但匈奴代替了古老的西戎,却又比西戎强悍许多。草原民族就是有这样的优势,平日为牧民的他们,可以随时组织成一支凶狠善战的军队,比之于秦又敏捷了许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秦的长城产生了。

中国的长城,经过最后一次维修之后,变得更加完整而坚固,而且比之于古老长城的古朴甚至是简陋,又华丽许多。人们在登月的过程中,仍然可以看到地上蜿蜒曲折的这座世界上最长的城墙。而越到后来的长城,起到的作用越趋于保守,乃至于有人埋怨起长城来,说它禁锢了人们的自由,扼住了人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其实长城不过是一座城墙,只不过长了点,它起什么作用,也是由人来决定的。今天默默伫立在西、北一线的长城,也许正在回想着当年秦军三十万人驻守时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秦时的长城,除却应该有的防御功能,更多的是用来做进攻的跳板,是一个可以进攻的体系。有了它,秦军不必千里迢迢从咸阳赶来仓促应战,这里是退守的最前端,也正是进攻的底线,秦军的前线一下子提前了这么许多。长城有若干烽火台,很远就能望见匈奴隐约的踪影,以便大家严阵以待,提前的预警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以长城为依托的秦军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似乎这又印证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句话。

关于长城,还有一个孟姜女的传说。当然也只是传说而已,如果坚固的长城真要是被她的眼泪摆平了,那长城边上的那群人们又要再忙一阵,说不定又有万喜良第二、孟姜女第二,就如同始皇、二世这样的排下去,有这么多的家庭都要因她的眼泪而离散,那岂不是更悲惨?

人们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了长城上,但秦的另一个工程也很厉害,那就是直道。二千年的风雨过去了,虽然青草离离,却依然没有树木敢于染指当年被夯的很结实的直道。直道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运送粮食。三十万的军队屯扎在长城,后勤必须有保障。直道为运送粮令提供了便捷,人们称它是当时的军用高速公路――堑山堙谷的直道当的起这一名称。

始皇“使蒙恬将三十万之??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r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无论是长城还是直道,还有统一文字度量衡,也只有秦人有这样的气魄敢于这么做,而且做的都这么好。

也许,这才是令我们仰视它的原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