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如何破解中国威胁论之我见 -- 给我打钱87405

共:💬110 🌺166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实例或涉及个人。

没法回复了,看看能不能at到 @编号87405

实例说过,九月份的回复。

涉及个人,“月儿姐和儿子”最早的版本是“编号兄和女儿”,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举例了。

之前连这么做的整套理论都写出来了。即制造可能性。虽然从结果上说,一般人不会当真,不大可能会在意。但是自己还是拒绝制造逻辑上的可能。

这样做的优势是,可以轻易说对方瞎说或者经不起,坏处是要有足够的材料积累。比如,在说女权和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拿《刑案汇览》、《知青档案选编》、公开判例和各类新闻网页说明。

(皇帝用的金锄头,你会信吗?特朗普用的金铣呢?又或者,内容是女性亲厨做美食,形式是东宫娘娘烙大饼。你会信吗?当然不信。但是这种例子换成社会科学甚至医学就有很多人信了。甚至因为例外无法反驳。)

当然,特别简单的例子,比如“编号兄切西瓜,不管菜刀还是水果刀,都是一刀切开”不是问题。

就这里的例子而言,倒不是没办法举例,只是包含预设,有问题往往需要回应。个人倾向于可以自行搜索解决的。我最常用的例子是:水、粒子、中药、道家、科学哲学和共产主义。

水从儿童到大人都很容易理解。可以说H₂O,可以说润下,可以说液体,可以说共相殊相,可以说前提预设,还可以说事实与价值、因果与概率……唯物唯心也可以直接转换。比如唯物的水和唯心的水,但作为实在的水并没有变化。诸如此类。

前文说过,简单的例子,如果是一般人,很容易就明白。但是有些喜欢“讲理”的是不会认同的,必须用魔法击败魔法。结果上可能毫无软用,但至少为未来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从另一个方面讲,公共语言总归更容易让大家明白一些。有些人是不会接受个人语言的,你说,还会让问题更复杂。以前在腾讯群和DZ论坛就是这样的情形。

准确的说是试图构建一套话语体系……副作用是大量使用名词概念,导致看不懂。可是只要肯百度一下……

另一方面,不断旧瓶装新酒,也是为了找出更简短,需要更少预设的形式。

---

为了减少回帖过多导致无法回复,把另一个回复也放到这里。回复看来需要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质上只是概念不清晰,但实际上完全相反。上一个帖子说的“讲理是没有用的”就是在说这个。

重要的不是提出什么,而是如何说服别人相信。这就导致,大家即便能够清晰认识到问题所在,也无能为力。

理论的问题,可以还原到基本陈述,可以放置到具体语境。认定的问题,可以观察言行举止,可以追踪生活作风。但是这些毫无意义。

----

没法补充了,只能修改。回复中国为何能统一,欧洲为何总割裂?(1)

这里存在预设,需要切磋一致,这是不易回答的原因。硬币可以是大姐行为对现实秩序的影响,可以是现行司法体系是否恰当。这里不讨论公正,因为没人说不该罚。

首先从现实考虑,年龄改小要看改了多少,是否足以引起足够大的变化。比如社保和健康风险。社保会多交,对应的,风险会变大。是否对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进而,如果影响不大,是否应该减轻惩罚,同时考虑,降低违规成本,是否会鼓励这种行为?

这是从司法本身考虑。然后反过来,就表述的事实而言,我们可以探寻背后的情形。其一,为什么要改年龄?什么工作?什么薪水?什么要求?相关规定?其二,如何事发?谁人得知,谁人告发?其三,具体结果?告发后开除?影响继续就业?就业市场状况?

在这个例子里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持续交流来定调(或者说熟悉),是无法猜想出预设,知悉表达方向的。进而就会变成穷尽现实中的所有可能,并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发表并谋求回应。

考虑到这里一直都是在说秩序(价值)、辩证(方法)相关话题,那么的确可以直接导向司法公正,上述具体事实的讨论实际上也未脱离这点。

进而,我们在讨论这个具体例子的时候,是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改善司法完成司法公正,还是发现背后的社会公正?

所以举例子并不简单。大家熟悉,非常好举。但是不熟悉或者有意刁钻,那就没完没了了。其实就算符合逻辑也是如此。

说到底,问题就只是是否信任(能够接受其前提预设)而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