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几无御敌之策,林则徐为什么仍不服输? -- 用心荐华

共:💬134 🌺1071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战争是一个系统工程

常说的一句话叫“战争中学习战争”。

同样是学习,有学得好的,也有学得不好的,这很正常。

但前提是,先要从战争中学习。所谓“清承平日久”这就话大可商榷,有清一朝,内外战争从未中断过,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一鸦之前清代最后一个名将,杨遇春刚刚去世。而和他并称“二杨”的杨芳,参加了鸦片战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之前所有的荣誉无人提及,只剩下戏谑笑骂。

这里的原因嘛,不难理解,一鸦之前,清军百战百胜,所向披靡。但是这些战争烈度和现代战争无法相提并论,不能说清军没有从战争中学习到什么,比如从康熙的火器营设置,到雍正的火器革新,再到乾隆的火器制造标准化和“国服骑射”,一直到杨遇春都在孜孜不停的改进战术战法。

这里多说一句“国服骑射”,很多人觉得乾隆搞“国服骑射”简直是开历史的倒车,火器时代了还搞“骑射”,但问题在于,以当时的火器密度,骑射冲阵对战场态势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杨遇春入凌烟阁,赞词就是“善冲敌队”。事实上在中国的战场上,甚至到解放战争时期,骑兵依然能发挥出一定作用。而杨遇春有“福将”之名,在他的战场生涯中,虽然身先士卒每战必前,但是从来没有负过一次伤,这既是运气好,也说明清朝战争的火器密度确实不算很高。

清朝在这样的战争中学习到的经验,来应对鸦片战争中的近现代化英军,从战略到战术战法,都缺乏战争经验。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这句话就点出了清军在应对近现代战争的一个致命弱点,无法组织起万人的战役。甚至清军没有一支专门用于战争的野战部队。

毛主席常说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这一点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有详细的表述,其内涵今天的人很容易就能理解。

但是,这一基本的军事原则,清人会不知道吗?清人打了几百年的仗,这一点会不明白吗?问题在于,清朝和今天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不一样。

我曾写过一篇贴子:五虎平洋——鸦片战争中的“浙东反击战”

这篇帖子中我提到了“浙东反击战”中清军的兵力运用,清军号称十二三万,但是精锐部队只有2000川兵和2400陕甘兵,以及800旗兵。而真正用到一线作战的宁波方向只有1560人的突击部队和300人的接应,镇海方向只有810人的突击部队和525人的接应。镇海方向525人的接应部队还迷路了。

而这样的兵力部署,正是清朝对于集中优势兵力的理解和运用。清朝的战法无非就是选锋精锐突击,大量的气氛组跟进消耗作战。这样的战法清朝打了几百年,一直用一直胜,甚至于这边鸦片战争一败涂地,那边还能把浩罕汗国打得丢盔弃甲,三千清军击溃五万浩罕大军。

清朝的精锐怎么样呢?其实也不算很差,比如镇海迷路的部队,是杨遇春的老部下陕甘精兵,在后续的大宝山之战中,和英军相持顶住数倍于己的英军,而且和英军进行多次白刃战,最后指挥官在冲击英军阵线的时候阵亡。以上记载都出于英军战史。

这场慈溪之战也是一鸦清军作战的一个缩影,回过头来看一鸦中清军的表现,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中高级将领阵亡得很多。甚至可以说,清军的军中精华损失殆尽。到后来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前期几乎没有一个撑场面的将领,能拿得出手的向荣,也是杨遇春的老部下。你不能说清朝不明白“集中优势兵力”这一军事原则,但是清军的理解和运用是基于过往战争的经验,无非应对一鸦的近现代战争的节奏。

而组建一支独立专门的野战部队,还要等到湘军的出现。即使在湘军时期,很难组织起万人规模的战斗力量,最后天京大战,曾国荃不过九千人。再到后边淮军,新军—北洋六镇,一镇之师才破万。已经堪称强军,直到此时,中国的军队建设才完成了现代化的编组,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人总是有历史局限性,即使把毛主席放在一鸦时期,又怎么可能靠一个人力量改变整个社会进程?

有了毛主席,林彪、彭德怀何在?徐向前、粟裕何在?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何在?军队怎么组建?人民怎么发动?当时的人民可没有什么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反抗意识。

历史终归是由历史推动,没有历史本身的进程,也体现不出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话说回来,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的中二言论也不少,如果毛主席没有从历史社会中学习成长,也许能超越左宗棠,或许能组织一场超越太平天国的起义,但又如何呢?

通宝推:天空不空,青青的蓝,李根,夜郎国主,尚儒,西安笨老虎,脑袋,春临,方平,普鲁托,起于青萍之末,桥上,empire2007,北纬42度,从来,孟词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