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谷爱凌,朱易和其它 -- 黄序

共:💬106 🌺778 🌵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回印尼很难

主要原因就是我原贴里提到的放弃身份问题。所以后来离开中国内地的印尼归侨当中,绝大部分人去了香港定居。个别家里有钱有关系能重新搞掂印尼身份的人才能回到印尼,之后还可能得应付没完没了的骚扰。

另外多数人离境要到70年代末期以后了,而不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后。

六十年代是印尼排华高峰,很多原本留在印尼的华侨日子也不好过,甚至有人身安全方面的危险。

家父的一个左倾的亲戚,忘了是表舅还是表哥,就在排华中丧生。我以前问过是怎么死的,家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像刘胡兰一样的死法🙁。

八十年代以后情况好转,能回印尼的人多了一些。像前面提到的汤仙虎,回到印尼照顾父母,顺便执掌印尼羽毛球队,培养出了魏仁芳这样的奥运冠军。不过九十年代汤仙虎又带着一家老小再次回国,重新率领国羽大战印尼的那帮徒子徒孙😄。

我父母有不少同学是去了香港,所以后来老两口多次去香港一直“抱怨”没机会住酒店,因为总有朋友拉他们住家里。

我从小特别熟悉的同城归侨家庭有十几家,绝大部分一直留在国内。其中一位叔叔是王文教的中学同学,他回忆当年王文教和一些体育特长侨生组团参观新中国,跟当时的全国羽球冠军交手打了对方15:0,王文教也就此萌生了回国效力的念头。

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就是逢年过节和这些父辈的朋友聚会,叔叔阿姨们各显身手,准备了丰盛的印尼美食。

最好吃的当然是烤串儿,印尼语叫Satay或者Sate。有中文译法叫沙茶,现在超市里常见的沙茶酱是同一出处。

不熟悉的人很难在读音上把“tay”和“茶”联系起来,实际上这是福建人的译法,福建话里茶的读音就接近"tay",一般认为英语中的tea也是源自于此。

另一种译法是“沙爹”,倒是和印尼语原来的读音比较接近。

我有限的印尼语词汇里食物名称占了绝大多数😉。印尼文里是定语后置,常见的烤串包括sate kambing(羊肉串)、sate sapi(牛肉串)和sate ayam(鸡肉串)。

不过多数归侨最喜欢的还是sate babi(猪肉串)。肥瘦相间的猪肉串在炭火上烤得滋滋冒油香气四溢,蘸上用花生酱和各种南洋热带香辛料配成的沙茶酱,是聚会上最受欢迎的菜品。

通宝推:老调重弹,梓童,陈王奋起,起于青萍之末,宝特勤,桥上,达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