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这世界会有这样精神世界灿若星河的女孩子吗?” -- 履虎

共:💬37 🌺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是说有共通之处

发展差异很大的。这些我在下面回复里说了。

三家本质上是相通的。这源于他们对实在结构的认识(无名有名),对意识活动的关注(感-动,知-识),对人性维度的考察(人心善恶),还有作为整体的思维模式(辩证法、中庸、无我)。

三家都有自己的超验存在(天道法理),超验存在就是世界本质,它生成了整个世界(理一分殊),又等于这个世界(理事不二)。然后三家都强调意识的作用(心即理),强调心灵可以直接与超验存在沟通(体道)。心灵可以与超验存在浑然一体(天人合一)。

然后上面也说。道家缺儒家的善,弱于佛家的识。

前者是指《孟子》那种超验的最高善。大部分时候道家是不分善恶的,即便知善恶,恶的生成也无法解决。心学看上去也不分,但心学有良知。

而且道教的戒律(价值指南)多是共识、常识的记录,只有规定,没有原因。时代变换也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点不如佛教)。

后者是指唯识之类的理论建设精密完备的多。但这也是最大的不同。比如

三家的超越存在和天人合一是不同的。之前说过,佛教否认实在论,所以他的超越存在只是一个虚幻的规定。

(佛教)无法赋予人性以历史维度。

(唯识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没错的,毕竟你接触到的他人,都是由你的意识感官、历史经验所组成的。但你决不能用这种存在等同于对方本身。

然后说实修。全真就是三教合一。也只有道教可以做到真的融摄两者。其他教派都是收编的态度,或者偷偷抄袭,比如儒教声而不张,佛教只言片语。(好吧,道教当年也抄,比如灵宝经。只是明人不做暗事,明着来能叫抄么!)

是怎么融摄的呢?

首先是儒家。前文说过,道教的价值指南缺乏理论基础,《孝经》正是起到这个作用。然后是佛教。道教也强调个人心理的虚幻,强调无名和无我,《心经》正是类似的观点。

两者都用道教的基本立场所统一。比如儒家反对鬼神,但是讲究祭祀(朝向内心的反省),而道家两者同时保留。比如佛教不承认实在论本体,而道教承认,于是把《心经》降到了心理层面。

不过我对全真只停留在基本常识,只能说到这种地步。所谓的实修或许可以说说,但是容易误导人。也就不讲了。

———

所谓的共通是指理论基础大致相仿,但是具体立场和发展是完全不同的。总的来说,儒道还可以说是一回事。佛教因为万法皆空,又因为出家而不侍父母、脱离政教,很难说是一回事。虽然在中国有所修正。

通宝推:寂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