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不知道发在这里合适 还是发在科学版里合适 大家决定吧 -- 菜菜丛

共:💬4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战略学笔记

看着凌乱的笔记,真怀疑上学时有本事把这些东西抄下来对付考试。昏天黑地,然后忘记

战略学,是研究战争全局和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的学科。它是军事科学的骨干学科,是军事学术的最高领域,其理论体系包括战争理论和战略理论。

  

  战略学来源于战争、战略的实践,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地理和统帅才能的制约。世界上最早的战略著作出现在中国。公元前 6世纪末、5世纪初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举世首次阐述战争、战略理论和战法的兵典。公元 3世纪未西晋司马彪所著的《战略》一书,是世界上最早以“战略”命名的论述战略、谋略问题的专著。由拜占廷皇帝莫里斯署名的《战略》(一说《战略学》)一书,出现于公元 6世纪末,是外国最早的战略著作,但它主要阐述战术问题。这部著作,很可能是集体创作的汇编。西方在封建社会时期,战略理论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军事技术的发展,火器尤其是火炮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作战方法的变革。于是从 19世纪起,一些适应新情况的战略理论著作相继问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战略、军队等方面的著作和论述,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体系的基础。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发展、完善无产阶级战略理论体系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毛泽东所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是举世公认的学理圣明的战争理论和战略论,为创立和发展新中国的战略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战略学在战争、战略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其理论体系,发挥其理论先导作用。战略学以战争为研究对象。它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战争规律,为战争准备和实施提供指导理论和方法。这就规定着它必须研究下列内容: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未来战争的性质与特点;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战争指导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战争指导艺术;&127;战略攻、防作战的原则和方法;战争力量建设和战略运用的原则与方法;战争准备的原则与内容;战争领导和战略指挥的原则与方法;战略后方与战略保障;战争中的政治工作;等等。

  

  战略学从属并服务于国家、政党的政治。政治规定战争的性质、目的和政策,并规定战略学的任务和发展方向。为一定的战争的政治目的服务,决定着战略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战略学在军事学术中居首要地位。它不仅统率战役学、战术学,而且对军制学、军队指挥学、战争动员学、军事教育训练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历史学、军事地理学等学科提供了理论依据,发挥指导作用。同时,战略学也利用其他军事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

  

  战略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学要跟踪世界高科技,预测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制止战争和打赢战争的新理论、新对策。战争史证明,战略理论落后,是打败仗和亡国的一条重要原因。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些国家对德、日法西斯用闪击战理论为指导制定的闪击战略和战法,缺乏应有的研究和重视,未进行针锋相对的准备,而遭惨败。波兰拘泥于军事强国和“骑兵制胜”的战略思想,在遭德军战略突袭时,用骑兵兵切向德军坦克军团反击,导演了“鸡蛋碰石头”的悲剧,32天亡国。法国则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阵地战的经验,把国家命运寄托在“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英法盟军把优于德军的战略力量一线展开,实行消极的线式防御,没有集中使用战略力量和坦克,这在客观上给德军提供了大演闪击战拿手戏的舞台,强大的英法盟军被各个击破,荷兰 6天投降,比利时 19天亡国,英军被赶下大海,法国 18天沦亡。美国、苏联,在战争初期也遭受了闪击战之害,损失惨重。血的教训证明,战略学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未来战争的特点和对策上,提出如何制止和打赢高技术战争的指导理论和战略、策略。

 

  战略,亦称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是战争指导者运用战争力量、战争工具和作战原则与方法,达成制止战争或实现战争目的的谋略和艺术。

  

  战略是战争实践的产物。战争是人类社会所有实践活动中最暴烈的一种行动,关系着你死我活的问题。长期战争实践的需求,强制着敌对双方都探索、创造克敌制胜的艺术。作为筹划和指导战争的艺术--战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的。“战略”,从产生以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是一个单独的概念,本意是专用于筹划和指导战争的。随着总体性战争的发展,英国于1929年提出了“大战略”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把它改为“国家战略”。从此以后,“战略”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的战略概念,诸如“大战略”、“国家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 ”、“全球战略”、“联盟战略”、“国防战略”、“国防发展战略”、“核战争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天战(宇宙)战略”、“海军战略”、“空军战略”、“战区战略”等等,甚至扩展到军事领域以外,其他领域也借用“战略”这一概念,出现了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外交战略、资源战略和各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等。在军事领域之外出现战略概念后,为了区分战略的性质,人们常在传统的“战略”前面加上“军事”二字,用“军事战略”表述。本条目所说的战略,就是军事战略。

  

  战略是为一定的阶级、国家、国家联盟的政治服务的。所以,战略的性质、任务、目标,都是由政治纲领决定的。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军事战略,都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巩固其反动统治服务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的军事战略,是为对外侵略、扩张、争夺地区或世界霸权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这就决定着它们的军事战略的侵略性、反动性和野蛮性。如亚述帝国在公元前 743年----公元前639年间,屡次对外进行侵略战争,用恐怖政策和野蛮的战略战术征服侵吞许多国家,在占领一些城市后,常把全城老幼都杀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狂叫要灭绝犹太人种,先后屠杀了 600万犹太人。日本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有时把全村人口都杀绝。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多次进行细菌战,使用化学武器等。战略,在执行中,分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只有实行进攻战略,才能实现彻底夺取政权的政治目的;在夺取政权后,只有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才能巩固政权,保卫国家。

  

  正确的军事战略产生于正确的政治战略。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政治目的,极大地影响着战略功能的发挥和战略效益的获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战略的功能,必须依据政治战略的总意图完善战略要素。战略要素也是发展的。现代战略包括的主要战略要素是,战略目的、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争力量、战争工具与手段、战略措施等。这些要素的完善和科学性、正确性,是发挥战略整体功能、收到最佳战略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具备了这个基础,再加上战争领导、战略指挥者和全体军民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保证政治战略赋予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制定与执行战略,受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地理、民族传统、统帅才能、战争经验、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国际战略形势等因素的制约。依据敌对双方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适时充实军事战略要素,转变战略的侧重点,修改战略方针和指导原则,才能使军事战略保持活力和战斗力。上述因素的发展变化和战争实践的需求,强制地要求着战略必须保持鲜明的阶级性、全局性、预见性、谋略性、科学性、战斗性,才能按照未来战争的需求,正确地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夺取战争的胜利。现代战略,已经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由于战略武器和军种的发展,使战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使战略形成了体系化。现在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一般都有各自的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军事战略、国防发展战略等。军事战略也出现了它的下属战略,如核战略、海军战略、空军战略、战区战略等。如美国的军事战略分为四个层次,即:国家军事战略、协调性军事战略、作战军事战略、军种和战区战略。其国家军事战略中还包括:部队运用战略、部队发展战略、核战争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威慑战略、太空战略等。现代核国家,在其军事战略中,一般都有各自的核战略。拥有航天技术的国家和集团,一般都在发展各自的航天战略。这种发展趋势,今后可能建成“天军”,在战争中打“天战”。

  战略思想,是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以及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等完整的观点,是在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和自然条件等客观实际分析估计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制定国防政策、战略方针、建军和作战原则的理论依据。不同的国家、阶级以及它们的战略思想家,都是从其各自国家、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战略思想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谋求地区、世界霸权的国家,奉行先发制人、突然袭击的进攻战略思想。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国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战略思想,都与其当时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和作战能力相适应。因而它具有时代特征。如随着近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机械化战争论”、“空中战争论”、“海权论”等战略思想应运而生;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出现,核战略思想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等。战略思想还有继承性,历史上形成的战略思想都是战略指导经验的结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战争客观规律。战略指导者在借鉴这些思想时,必须考虑双方的特点,着眼战争的发展,取其所长,为己所用。中国是最早形成战略思想的国家,孙子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和重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精华,紧密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在同国内外强大敌人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提出的,它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它将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对于指导新时期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制胜的法宝。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军事战略的核心。它是国家、军队进行战争准备和一切作战行动的基本依据。它是战争客观规律和战争实践需求的反映,是由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依据其基本政策和奉行的战略思想,在全面分析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地理等因索的基础上制定的。战略方针按其适用的范围和时间,可区分为通管战争全局和全过程的战略总方针,以及指导不同战争阶段和不同战区的具体战略方针。总的战略方针有较大的稳定性,具体的战略方针则随着战争的进程和战争形势的发展而调整。如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是战略总方针;抗日战争第一、第二阶段实行战略防御的战役战斗中的进攻战,战略相持阶段的战役战斗中的速决战,是贯彻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具体方针。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战略方针正确与否,对整个战争进程乃至战争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执行两种不同的战略方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19个抗日根据地,抗击着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7万人,歼灭伪军l18.6万人,解放了近 10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1.2亿人口,取得辉煌胜利;而国民党实行消极防御,处处被动,招致正面战场一再受挫,使军民损失很大。

  战略原则,是按照一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所确立的指导战略行动的准绳和法则。主要规定战略作战的基本方式、方法和行动规范,是战略行动的理论依据。它是对军事斗争和战争指导规律的抽象概括,是以往战争和军事斗争经验的结晶。战略原则有层次性。一般战略原则体现着战略作战的共性和一般指导规律。许多国家把规定战争目的和作战目标,主动权,灵活性,统一指挥,集中兵力和节约兵力,快速机动等,作为一般战略原则。一般战略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长期的稳定性。具体战略原则反映了某一时期和某一战争战略作战的指导规律,有较强的针对性,如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提出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原则,并据此制定了十大军事原则,指导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战略目的和战略任务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战略企图的集中体现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战略目的通常根据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情况,武装力量编成,作战能力状况,战略步骤及可能的变化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可以使军事、政治形势和战略态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利于加速战争的进程,取得最后的胜利。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转变了战略重心,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主要地区转到国民党统治区域,其战略目的在于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国民党政府被迫采取了分区防御的方针,并企图以此达到在军事和政治上“坚守东北,力争华北,追剿中原,经略华南”的战略目的,但使尽了花招,也未能挽救其最后失败的命运,

  

  战略任务,是为直接实现战略企图而遂行的重大任务,通常由最高统帅部确定和赋予。有总的战略任务和阶段性的战略任务,也有战区、军种的战略任务。为达到战争总目标丽组织的战略防御或战略进攻,是总的战略任务。具体的战略任务,有如进攻中在主要战略方向上粉碎敌人的重兵集团和夺取重要目标;防御中抗击敌人的战略突击和扼守战略要地,防止敌长驱直人,实施战略反攻等。确定战略任务必须全面分析战略形势和战争的特点,根据国家利益的实际要求以及国力、军力的实际情况确定,并依照战争进程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调整与改变。

  

  战略企图

  

  战略企图,是为达到一定战略目的的基本设想和打算,是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包括确定主要战争样式和作战形式、主要战略打击方向和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所要采取的手段。战略企图是制定战略方针的出发点,是一切战略、战役作战行动的基本依据。确定战略企图,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家、政党在战争和其他军事活动中的政治目的,同时受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力量、战略指导者的判断决策能力和形势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为了夺取战争胜利或达到预定战略目的,敌对双方都十分注意隐蔽己方战略企图,发挥己方的战略优势,制服对方。判明敌方战略企图,方能针锋相对地采取对策去打破敌人的战略企图。准确判断敌方战略企图,是己方实施正确战略指挥,取得战略主动的前提。判断失误,将陷入被动,甚至招致重大损失或战争失败。

  

  

  战略方向与战略重点

  

  战略方向,是在战争全局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作战方向。它指向战略目标,具有一定宽度和纵深的地区,并有一条基本的行动轴线。战略方向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无论进攻或防御,战略方向一般都有主要战略方向和次要战略方向,但在同一时间内,主要战略方向只应有一个。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军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中,都将主要兵力集中于一个战略方向,而在其他方向配置钳制兵力。这样在次要战略方向上可能会暂时丧失一部分土地,但这对战争全局来说只是局部性的暂时的损失,而主要战略方向上的胜利对于反“围剿”战役来说是根本的决定性的胜利。第五次反“ 围剿时,军事平均主义者不分主次,主张“六路分兵”、“全线防御”,结果陷入被动,招致失败。主要战略方向是敌对双方争夺的焦点,是力量使用的重心,对达成战略目的有决定性作用,因而确定主要战略方向是战略指导的首要问题。进攻时,主要战略方向通常选在能给敌以决定性打击,对其全局有瓦解作用,便于集中优势兵力,有利于当前和尔后发展的方向上;防御时选在对己方威胁最大或敌人进攻的主要战略方向上。主要战略方向和次要战略方向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换。

  

  战略重点,是对战争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作战方向、地区、目标或行动的统称,也指关系到战争全局的其他战略性问题。战略重点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利益以及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并因时因地而异。它是战略指导者应把握的核心问题。如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把欧洲作为维护既得利益、推行霸权主义政治的战略重点,把驻海外的主要军事力量部署在欧洲。中东地区因为石油资源丰富,又是联结欧、亚、非洲的枢纽,也是霸权主义者争夺的战略重点。战略重点随着形势和力量对比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战略指导者要善于统观全局,适时调整战略重点。

  

  战略决策

  

  战略决策,是对战争或其他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所作出的决定,也就是战争指导者的战略决心,是战争活动中主观指导最重要的表现,通常应对战争的基本问题,如打与不打,在什么空间和时间汀,打的目的,采取的方针原则,使用的力量和基本的打法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其正确与否,可以加速或延缓战争的进程,把前进的方向引入坦途或困境。战略决策,有指导整个战争的基本决策,还有指导某一战略阶段的决策,或就某一斗争方向或某一重大作战行动所作的决策。这些不同的决策,解决不同范围的问题,既有总体的,又有阶段性和各个斗争领域的,再加上具体的组织和指挥活动,构成了对战争的全面系统的指导。抗美援朝战争时,党中央、中央军委除作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决策外,还在不同的战略阶段,先后确定了运动中歼敌和在阵地战阶段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阶段性的决策,并在转入相持阶段后,作出了同意举行停战谈判,“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决策。

  

  

  战略侦察

  

  战略侦察,是为保障国家安全和获取指导战争所需的情报而进行的侦察,是战争指导者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战略计划、筹划和指导战争的重要依据。其基本任务是不断查明关于战争全局的情况,如有关国家、集团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企图;武装力量的数量及其战略部署;战争潜力;敌人发动战争的征候和企图;敌方的主要作战方向,作战行动开始的时间、方式等。实施战略侦察的方式和手段主要有谍报侦察、无线电技术侦察、卫星侦察、航空侦察以及搜集研究公开资料等。中外战争历史反复证明,只有通过战略侦察熟悉敌方的情况,了解同战争有关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条件,战略指导才算有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战争中,能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夺取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运用各种战略、战役侦察手段,提前获取敌人的行动企图、兵力部署、作战计划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保障了战略决策适时、战略举措正确、战略行动得当,收到事半功倍的战略效益。以色列摧毁贝卡谷地叙利亚防空导弹基地、美国空袭利比亚等之所以成功,都与通过周密的战略侦察获取了十分准确的情报有关。

  闪电战

  

  人们常用“晴天霹雳”来比喻闪击战。它是用优势的战略力量,实施战略突袭和快速进攻,谋求战略速决的一种作战样式。其基本原则是:秘密完成战争准备和战略展开;不宣而战,保障达成战略行动的突然性;以战略轰炸和空中突击配合陆战、海战,实施快速进攻;把主要战略力量用于首次战略突击,谋求初战决胜;集中优势力量于主要战略方向,以双钳突击,围歼敌重兵集团;以外交活动、“友好”往来,隐蔽其战略企图。闪击战的目的是,迅速摧毁对方的抵抗能力和意志,求取战争速胜。希特勒吸收了施利芬的“速决战”思想、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杜黑的“空军制胜”论和富勒的“坦克制胜”论,创立了闪击战略和闪击战的作战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运用了这一战法,先后在 106天的实际作战时间里,灭亡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继后又闪击苏联,使苏联在战争初期被动挨打,损失惨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略的破产。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仍然企图使用导弹核武器实施闪击战。做好防闪击战的准备,是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战略任务。

  

  

  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它是筹划和综合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和精神力量,保卫国家安全,振兴国家,以达到国家目标的科学和艺术。其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兴亡。国家战略的概念源于大战略。英国于1929年首先提出大战略的概念,后来,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也先后使用这一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军队条令、 军语中把大战略改为国家战略,其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使用武装力量的同时,发展和使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日本先后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的国家战略。有些国家不使用国家战略概念。中国的国家战略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总纲领、总方针之中。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它对振兴中华具有深远的意义。

 

  

  全球战略,是超级大国为了实现和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而实行的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都制定了针锋相对的战略,与此相适应,也就出现了全球战略的概念。在冷战时期,由于世界上有能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只有美苏两家,所以全球战略往往特指美苏奉行的全球战略。美苏两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特点是:以维护超级大国地位、谋求世界霸权为目的;以军事战略及其核战略为全球战略的主体,以发展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支柱;双方互为对手,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军事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以国家联盟、军事集团为工具,进行冷战;插手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甚至其他国家的内政,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全球战略的目的在于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维护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它往往以民主、人权、武器控制等为幌子,干涉地区冲突和他国内政,特别是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更加注重利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达到其战略企图,同时把军事手段作为维护其全球利益的主要选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