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不知道发在这里合适 还是发在科学版里合适 大家决定吧 -- 菜菜丛

共:💬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知道发在这里合适 还是发在科学版里合适 大家决定吧
    • 家园 【文摘】战略学笔记

      看着凌乱的笔记,真怀疑上学时有本事把这些东西抄下来对付考试。昏天黑地,然后忘记

      战略学,是研究战争全局和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的学科。它是军事科学的骨干学科,是军事学术的最高领域,其理论体系包括战争理论和战略理论。

        

        战略学来源于战争、战略的实践,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地理和统帅才能的制约。世界上最早的战略著作出现在中国。公元前 6世纪末、5世纪初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举世首次阐述战争、战略理论和战法的兵典。公元 3世纪未西晋司马彪所著的《战略》一书,是世界上最早以“战略”命名的论述战略、谋略问题的专著。由拜占廷皇帝莫里斯署名的《战略》(一说《战略学》)一书,出现于公元 6世纪末,是外国最早的战略著作,但它主要阐述战术问题。这部著作,很可能是集体创作的汇编。西方在封建社会时期,战略理论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军事技术的发展,火器尤其是火炮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作战方法的变革。于是从 19世纪起,一些适应新情况的战略理论著作相继问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战略、军队等方面的著作和论述,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体系的基础。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发展、完善无产阶级战略理论体系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毛泽东所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是举世公认的学理圣明的战争理论和战略论,为创立和发展新中国的战略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战略学在战争、战略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其理论体系,发挥其理论先导作用。战略学以战争为研究对象。它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战争规律,为战争准备和实施提供指导理论和方法。这就规定着它必须研究下列内容: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未来战争的性质与特点;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战争指导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战争指导艺术;&127;战略攻、防作战的原则和方法;战争力量建设和战略运用的原则与方法;战争准备的原则与内容;战争领导和战略指挥的原则与方法;战略后方与战略保障;战争中的政治工作;等等。

        

        战略学从属并服务于国家、政党的政治。政治规定战争的性质、目的和政策,并规定战略学的任务和发展方向。为一定的战争的政治目的服务,决定着战略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战略学在军事学术中居首要地位。它不仅统率战役学、战术学,而且对军制学、军队指挥学、战争动员学、军事教育训练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历史学、军事地理学等学科提供了理论依据,发挥指导作用。同时,战略学也利用其他军事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

        

        战略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学要跟踪世界高科技,预测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制止战争和打赢战争的新理论、新对策。战争史证明,战略理论落后,是打败仗和亡国的一条重要原因。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些国家对德、日法西斯用闪击战理论为指导制定的闪击战略和战法,缺乏应有的研究和重视,未进行针锋相对的准备,而遭惨败。波兰拘泥于军事强国和“骑兵制胜”的战略思想,在遭德军战略突袭时,用骑兵兵切向德军坦克军团反击,导演了“鸡蛋碰石头”的悲剧,32天亡国。法国则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阵地战的经验,把国家命运寄托在“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英法盟军把优于德军的战略力量一线展开,实行消极的线式防御,没有集中使用战略力量和坦克,这在客观上给德军提供了大演闪击战拿手戏的舞台,强大的英法盟军被各个击破,荷兰 6天投降,比利时 19天亡国,英军被赶下大海,法国 18天沦亡。美国、苏联,在战争初期也遭受了闪击战之害,损失惨重。血的教训证明,战略学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未来战争的特点和对策上,提出如何制止和打赢高技术战争的指导理论和战略、策略。

       

        战略,亦称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是战争指导者运用战争力量、战争工具和作战原则与方法,达成制止战争或实现战争目的的谋略和艺术。

        

        战略是战争实践的产物。战争是人类社会所有实践活动中最暴烈的一种行动,关系着你死我活的问题。长期战争实践的需求,强制着敌对双方都探索、创造克敌制胜的艺术。作为筹划和指导战争的艺术--战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的。“战略”,从产生以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是一个单独的概念,本意是专用于筹划和指导战争的。随着总体性战争的发展,英国于1929年提出了“大战略”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把它改为“国家战略”。从此以后,“战略”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的战略概念,诸如“大战略”、“国家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 ”、“全球战略”、“联盟战略”、“国防战略”、“国防发展战略”、“核战争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天战(宇宙)战略”、“海军战略”、“空军战略”、“战区战略”等等,甚至扩展到军事领域以外,其他领域也借用“战略”这一概念,出现了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外交战略、资源战略和各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等。在军事领域之外出现战略概念后,为了区分战略的性质,人们常在传统的“战略”前面加上“军事”二字,用“军事战略”表述。本条目所说的战略,就是军事战略。

        

        战略是为一定的阶级、国家、国家联盟的政治服务的。所以,战略的性质、任务、目标,都是由政治纲领决定的。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军事战略,都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巩固其反动统治服务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的军事战略,是为对外侵略、扩张、争夺地区或世界霸权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这就决定着它们的军事战略的侵略性、反动性和野蛮性。如亚述帝国在公元前 743年----公元前639年间,屡次对外进行侵略战争,用恐怖政策和野蛮的战略战术征服侵吞许多国家,在占领一些城市后,常把全城老幼都杀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狂叫要灭绝犹太人种,先后屠杀了 600万犹太人。日本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有时把全村人口都杀绝。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多次进行细菌战,使用化学武器等。战略,在执行中,分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只有实行进攻战略,才能实现彻底夺取政权的政治目的;在夺取政权后,只有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才能巩固政权,保卫国家。

        

        正确的军事战略产生于正确的政治战略。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政治目的,极大地影响着战略功能的发挥和战略效益的获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战略的功能,必须依据政治战略的总意图完善战略要素。战略要素也是发展的。现代战略包括的主要战略要素是,战略目的、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争力量、战争工具与手段、战略措施等。这些要素的完善和科学性、正确性,是发挥战略整体功能、收到最佳战略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具备了这个基础,再加上战争领导、战略指挥者和全体军民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保证政治战略赋予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制定与执行战略,受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地理、民族传统、统帅才能、战争经验、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国际战略形势等因素的制约。依据敌对双方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适时充实军事战略要素,转变战略的侧重点,修改战略方针和指导原则,才能使军事战略保持活力和战斗力。上述因素的发展变化和战争实践的需求,强制地要求着战略必须保持鲜明的阶级性、全局性、预见性、谋略性、科学性、战斗性,才能按照未来战争的需求,正确地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夺取战争的胜利。现代战略,已经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由于战略武器和军种的发展,使战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使战略形成了体系化。现在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一般都有各自的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军事战略、国防发展战略等。军事战略也出现了它的下属战略,如核战略、海军战略、空军战略、战区战略等。如美国的军事战略分为四个层次,即:国家军事战略、协调性军事战略、作战军事战略、军种和战区战略。其国家军事战略中还包括:部队运用战略、部队发展战略、核战争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威慑战略、太空战略等。现代核国家,在其军事战略中,一般都有各自的核战略。拥有航天技术的国家和集团,一般都在发展各自的航天战略。这种发展趋势,今后可能建成“天军”,在战争中打“天战”。

        战略思想,是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以及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等完整的观点,是在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和自然条件等客观实际分析估计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制定国防政策、战略方针、建军和作战原则的理论依据。不同的国家、阶级以及它们的战略思想家,都是从其各自国家、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战略思想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谋求地区、世界霸权的国家,奉行先发制人、突然袭击的进攻战略思想。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国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战略思想,都与其当时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和作战能力相适应。因而它具有时代特征。如随着近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机械化战争论”、“空中战争论”、“海权论”等战略思想应运而生;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出现,核战略思想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等。战略思想还有继承性,历史上形成的战略思想都是战略指导经验的结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战争客观规律。战略指导者在借鉴这些思想时,必须考虑双方的特点,着眼战争的发展,取其所长,为己所用。中国是最早形成战略思想的国家,孙子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和重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精华,紧密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在同国内外强大敌人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提出的,它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它将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对于指导新时期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制胜的法宝。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军事战略的核心。它是国家、军队进行战争准备和一切作战行动的基本依据。它是战争客观规律和战争实践需求的反映,是由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依据其基本政策和奉行的战略思想,在全面分析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地理等因索的基础上制定的。战略方针按其适用的范围和时间,可区分为通管战争全局和全过程的战略总方针,以及指导不同战争阶段和不同战区的具体战略方针。总的战略方针有较大的稳定性,具体的战略方针则随着战争的进程和战争形势的发展而调整。如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是战略总方针;抗日战争第一、第二阶段实行战略防御的战役战斗中的进攻战,战略相持阶段的战役战斗中的速决战,是贯彻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具体方针。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战略方针正确与否,对整个战争进程乃至战争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执行两种不同的战略方针,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19个抗日根据地,抗击着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7万人,歼灭伪军l18.6万人,解放了近 10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1.2亿人口,取得辉煌胜利;而国民党实行消极防御,处处被动,招致正面战场一再受挫,使军民损失很大。

        战略原则,是按照一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所确立的指导战略行动的准绳和法则。主要规定战略作战的基本方式、方法和行动规范,是战略行动的理论依据。它是对军事斗争和战争指导规律的抽象概括,是以往战争和军事斗争经验的结晶。战略原则有层次性。一般战略原则体现着战略作战的共性和一般指导规律。许多国家把规定战争目的和作战目标,主动权,灵活性,统一指挥,集中兵力和节约兵力,快速机动等,作为一般战略原则。一般战略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长期的稳定性。具体战略原则反映了某一时期和某一战争战略作战的指导规律,有较强的针对性,如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提出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原则,并据此制定了十大军事原则,指导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战略目的和战略任务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战略企图的集中体现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战略目的通常根据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情况,武装力量编成,作战能力状况,战略步骤及可能的变化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可以使军事、政治形势和战略态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利于加速战争的进程,取得最后的胜利。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转变了战略重心,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主要地区转到国民党统治区域,其战略目的在于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国民党政府被迫采取了分区防御的方针,并企图以此达到在军事和政治上“坚守东北,力争华北,追剿中原,经略华南”的战略目的,但使尽了花招,也未能挽救其最后失败的命运,

        

        战略任务,是为直接实现战略企图而遂行的重大任务,通常由最高统帅部确定和赋予。有总的战略任务和阶段性的战略任务,也有战区、军种的战略任务。为达到战争总目标丽组织的战略防御或战略进攻,是总的战略任务。具体的战略任务,有如进攻中在主要战略方向上粉碎敌人的重兵集团和夺取重要目标;防御中抗击敌人的战略突击和扼守战略要地,防止敌长驱直人,实施战略反攻等。确定战略任务必须全面分析战略形势和战争的特点,根据国家利益的实际要求以及国力、军力的实际情况确定,并依照战争进程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调整与改变。

        

        战略企图

        

        战略企图,是为达到一定战略目的的基本设想和打算,是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包括确定主要战争样式和作战形式、主要战略打击方向和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所要采取的手段。战略企图是制定战略方针的出发点,是一切战略、战役作战行动的基本依据。确定战略企图,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家、政党在战争和其他军事活动中的政治目的,同时受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力量、战略指导者的判断决策能力和形势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为了夺取战争胜利或达到预定战略目的,敌对双方都十分注意隐蔽己方战略企图,发挥己方的战略优势,制服对方。判明敌方战略企图,方能针锋相对地采取对策去打破敌人的战略企图。准确判断敌方战略企图,是己方实施正确战略指挥,取得战略主动的前提。判断失误,将陷入被动,甚至招致重大损失或战争失败。

        

        

        战略方向与战略重点

        

        战略方向,是在战争全局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作战方向。它指向战略目标,具有一定宽度和纵深的地区,并有一条基本的行动轴线。战略方向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无论进攻或防御,战略方向一般都有主要战略方向和次要战略方向,但在同一时间内,主要战略方向只应有一个。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军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中,都将主要兵力集中于一个战略方向,而在其他方向配置钳制兵力。这样在次要战略方向上可能会暂时丧失一部分土地,但这对战争全局来说只是局部性的暂时的损失,而主要战略方向上的胜利对于反“围剿”战役来说是根本的决定性的胜利。第五次反“ 围剿时,军事平均主义者不分主次,主张“六路分兵”、“全线防御”,结果陷入被动,招致失败。主要战略方向是敌对双方争夺的焦点,是力量使用的重心,对达成战略目的有决定性作用,因而确定主要战略方向是战略指导的首要问题。进攻时,主要战略方向通常选在能给敌以决定性打击,对其全局有瓦解作用,便于集中优势兵力,有利于当前和尔后发展的方向上;防御时选在对己方威胁最大或敌人进攻的主要战略方向上。主要战略方向和次要战略方向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换。

        

        战略重点,是对战争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作战方向、地区、目标或行动的统称,也指关系到战争全局的其他战略性问题。战略重点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政治、经济利益以及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并因时因地而异。它是战略指导者应把握的核心问题。如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把欧洲作为维护既得利益、推行霸权主义政治的战略重点,把驻海外的主要军事力量部署在欧洲。中东地区因为石油资源丰富,又是联结欧、亚、非洲的枢纽,也是霸权主义者争夺的战略重点。战略重点随着形势和力量对比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战略指导者要善于统观全局,适时调整战略重点。

        

        战略决策

        

        战略决策,是对战争或其他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所作出的决定,也就是战争指导者的战略决心,是战争活动中主观指导最重要的表现,通常应对战争的基本问题,如打与不打,在什么空间和时间汀,打的目的,采取的方针原则,使用的力量和基本的打法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其正确与否,可以加速或延缓战争的进程,把前进的方向引入坦途或困境。战略决策,有指导整个战争的基本决策,还有指导某一战略阶段的决策,或就某一斗争方向或某一重大作战行动所作的决策。这些不同的决策,解决不同范围的问题,既有总体的,又有阶段性和各个斗争领域的,再加上具体的组织和指挥活动,构成了对战争的全面系统的指导。抗美援朝战争时,党中央、中央军委除作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决策外,还在不同的战略阶段,先后确定了运动中歼敌和在阵地战阶段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阶段性的决策,并在转入相持阶段后,作出了同意举行停战谈判,“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决策。

        

        

        战略侦察

        

        战略侦察,是为保障国家安全和获取指导战争所需的情报而进行的侦察,是战争指导者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战略计划、筹划和指导战争的重要依据。其基本任务是不断查明关于战争全局的情况,如有关国家、集团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企图;武装力量的数量及其战略部署;战争潜力;敌人发动战争的征候和企图;敌方的主要作战方向,作战行动开始的时间、方式等。实施战略侦察的方式和手段主要有谍报侦察、无线电技术侦察、卫星侦察、航空侦察以及搜集研究公开资料等。中外战争历史反复证明,只有通过战略侦察熟悉敌方的情况,了解同战争有关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条件,战略指导才算有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战争中,能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夺取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运用各种战略、战役侦察手段,提前获取敌人的行动企图、兵力部署、作战计划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保障了战略决策适时、战略举措正确、战略行动得当,收到事半功倍的战略效益。以色列摧毁贝卡谷地叙利亚防空导弹基地、美国空袭利比亚等之所以成功,都与通过周密的战略侦察获取了十分准确的情报有关。

        闪电战

        

        人们常用“晴天霹雳”来比喻闪击战。它是用优势的战略力量,实施战略突袭和快速进攻,谋求战略速决的一种作战样式。其基本原则是:秘密完成战争准备和战略展开;不宣而战,保障达成战略行动的突然性;以战略轰炸和空中突击配合陆战、海战,实施快速进攻;把主要战略力量用于首次战略突击,谋求初战决胜;集中优势力量于主要战略方向,以双钳突击,围歼敌重兵集团;以外交活动、“友好”往来,隐蔽其战略企图。闪击战的目的是,迅速摧毁对方的抵抗能力和意志,求取战争速胜。希特勒吸收了施利芬的“速决战”思想、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杜黑的“空军制胜”论和富勒的“坦克制胜”论,创立了闪击战略和闪击战的作战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运用了这一战法,先后在 106天的实际作战时间里,灭亡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继后又闪击苏联,使苏联在战争初期被动挨打,损失惨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略的破产。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仍然企图使用导弹核武器实施闪击战。做好防闪击战的准备,是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战略任务。

        

        

        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它是筹划和综合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和精神力量,保卫国家安全,振兴国家,以达到国家目标的科学和艺术。其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兴亡。国家战略的概念源于大战略。英国于1929年首先提出大战略的概念,后来,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也先后使用这一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军队条令、 军语中把大战略改为国家战略,其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使用武装力量的同时,发展和使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日本先后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的国家战略。有些国家不使用国家战略概念。中国的国家战略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总纲领、总方针之中。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它对振兴中华具有深远的意义。

       

        

        全球战略,是超级大国为了实现和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而实行的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都制定了针锋相对的战略,与此相适应,也就出现了全球战略的概念。在冷战时期,由于世界上有能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只有美苏两家,所以全球战略往往特指美苏奉行的全球战略。美苏两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特点是:以维护超级大国地位、谋求世界霸权为目的;以军事战略及其核战略为全球战略的主体,以发展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支柱;双方互为对手,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军事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以国家联盟、军事集团为工具,进行冷战;插手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甚至其他国家的内政,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全球战略的目的在于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维护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它往往以民主、人权、武器控制等为幌子,干涉地区冲突和他国内政,特别是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更加注重利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达到其战略企图,同时把军事手段作为维护其全球利益的主要选择。

    • 家园 【文摘】战役学笔记

      战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学科,是系统化的战役知识体系,分为合同战役学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军种战役学。战役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用于指导战役实践,为夺取战役的胜利服务。战役学的研究对象是战役,主要研究战役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战役的产生和发展,战役准备和实施的方法等。其基本原则有: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知彼知己,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灵活机动,夺取和保持主动权;迅速、周密而充分的作战准备;集中兵力,将敌各个歼灭;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发挥人的精神力量;适时、全面的保障;等等。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军事家撰写的兵书,如最著名的《孙子兵法》,其中就包含了许多适用于战役的指导规律。在外国,较早论述作战理论的著作是公元前 4世纪左右古希腊色诺芬的《远征记》。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和作战经验积累中,作战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具有代表性,较系统地阐述了作战指导问题。进入 20世纪后,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战役实践和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20年代末,苏军把战役学正式确定为军事学术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制定了大纵深战役理论。1982年,美军也把战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对战役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了《作战纲要》,制定了空地一体战理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是在长期革命战争的战役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的战役理论知识,深入研究,揭示了人民战争的战役规律及其指导规律,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保卫祖国边疆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的战役学理论。和平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战争和军事领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现代战役的新特点,不断增加战役学理论的新内容,先后出版了多种战役学专著,使自己的战役学理论保持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战役学是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战略学、战术学共同组成军事学术的主导部分。战役学与军事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战役学对战略学和战术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受战略学理论的指导,并以理论成果对战略学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对战术学理论起指导作用,并受战术学理论一定程度的影响;促进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队后勤学、军事运筹学、军队训练学等学科的发展,并吸收诸学科的理论成果,促进自身的发展。

        战役,是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接照统一计划和指挥所进行的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作战行动。

        

        按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 ;

        按参战军兵种,分为联合战役、合同战役和军种战役;

        按空间,分为陆上战役、海上战役和空中战役;

        按规模,分为战区战役(方面军群战役)、方面军战役(集团军群战役)和集团军战役;

        按作战形式,分为阵地战战役、运动战战役和游击战战役;

        按样式和地理环境,还可分为登陆和抗登陆战役、空降和反空降战役、空袭和防空战役以及城市战役、山地战役、荒漠草原地区战役、江河地区战役、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高寒地区战役,等等。

        

        战役是介于战争和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在古代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对较大规模的作战通常称为“某某之战”,如著名的长平之战、成皋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战役性的作战行动。在外国,17世纪以前,多把大规模作战称为“会战”。“战役”一词,在中国始见于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史料中,当时称甲午海战为“甲午战役”、“日清战役”等。1908年,蔡锷提出战役是一个作战等级,并指出:“军者,战役中能独立专任一方面之战事者也。”此后,战役作为一个军事术语使用日渐广泛。在前苏联,使用战役这一术语始见于20年代。美国长期不使用战役概念,直至1982 年才在其《作战纲要》中使用了“战役”一词。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役,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单一的陆军战役到诸军兵种合同战役的发展过程。战役通常由战役准备和战役实施两大部分组成。战役准备,是战役军团在战役发起前,根据上级意图、敌情、任务、地形等情况,在上级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的。

        

        战役准备必须立足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制定多种方案,做好多手准备;要有重点、周密、迅速、隐蔽地进行;要防止敌人的破坏和袭扰,保证各项准备工作按时、顺利完成。

        

        战役实施,是敌对双方力量和智慧连续、激烈较量的过程,包括战役发起至战役结束的全部作战活动,通常区分为若干战役阶段,一般程序是:机动展开或预先展开兵力兵器;火力突击或火力反击;突击首歼目标或抗击首次突击;扩张战果、发展胜利,或反突击、稳定态势;适时结束战役。

        

        战役实施过程中,必须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和侦察,全面掌握并处置各种情况;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兵力、火力和变换战法;保持各军兵种部队的密切协同,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不断鼓舞士气和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组织战役保障。

        

        战役是达成战争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的基本手段;较大规模的战争,通常包括若干战役,中、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可能由一次或数次战役成。战役是直接服务并受制于战争全局的,而战役特别是重大战役的成败则对战争的胜负起关键作用。战役通常包括若干战斗,并直接运用战斗来达成战役目的;战役的胜负,受战斗特别是重大战斗的影响。战役是在作战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其规模不断扩大,样式不断增多,内容形态越来越复杂。随着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现代战役的立体性、纵深性和速决性不断增强;高投入、高消耗越来越突出;合同战役、立体战役、联合战役等已成为基本形态,并向立体化、电子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战役法,是指导战役军团进行战役的方法。按类型,分为联合战役法、合同战役法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军种战役法;按规模,分为战区(方面军群)战役法、方面军(集团军群)战役法和集团军战役法;按样式,分为进攻战役法和防御战役法以及其他不同样式的战役法等。“战役法”一词,1922年由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的斯韦钦教授首次提出。50年代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将“战役法”作为军事术语广泛使用。有的国家军队把“战役法”也称为战役学。战役法是随着战役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在此之前的作战实践及其经验总结中,早已出现许多属战役法性质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兵法中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以退为进等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已产生了陆军战役法和海军战役法。其中,陆军战役法主要包括诱敌伏击、前后夹击、分进合击、正面强攻、迂回包围、夜间奇袭、围困和筑垒据守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现了合同战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及其之后,陆续形成了空军战役法、防空战役法、空降战役法、战略导弹部队战役法等;两翼迂回、钳形攻击,中间突破、两翼卷击,四面包围、多点突击,地空(海空)一体、立体突击和依托阵地、顽强抗击,利用空间、节节抗击等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法是在长期革命战争的战役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灵活机动的战役法。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诱敌深入,创造有利战机;正面佯攻,侧后攻击;围城打援,攻城阻援;以攻为守,各个击破等。由于各国军队的状况不同,各种战役的情况不同,战役法也有所不同。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战役部署、战役协同、战役指挥和战役行动的方法,战役保障的措施等。战役法受战略的制约和指导,同时指导和制约战术。现代条件下,随着军队的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的不断增强,战役的纵深性、立体性日趋明显,战役法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进攻战役,是主动进击敌人的战役,是战役的基本类型之一,通常是战争全过程中的主要战役类型。其目的是歼灭敌军集团,攻占重要地区或目标,或夺取制海、制空权等。按空间,分为陆上进攻战役、海上进攻战役和空中进攻战役;按规模,分为战区(方面军群)进攻战役、方面军(集团军群)进攻战役和集团军进攻战役;按样式,分为运动进攻战役、阵地进攻战役、城市进攻战役、登陆战役、空降战役和追击战役等。古代战争中,已出现具有进攻战役特征的作战。中国早在商同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征伐,多为攻城作战;公元前 632年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晋军先“退避三舍”,诱使楚军深入,而后在运动中出奇制胜,各个击破楚军,是具有运动战战役性质的作战;公元前 354年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齐军巧用计谋,避实击虚,攻敌必救,示弱骄敌,实施快速机动并截击魏军,大获全胜。其中孙膑创造的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创造了军队人数众多性和作战行动运动性的新的作战体系,组织了一些称之为“机动战”的战役,灵活采用袭击、包围、迂回、追击等战法,出其不意地各个击破了敌军;19世纪中期,防御者开始构筑野战阵地并形成防线,随之出现了阵地进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进攻战役主要是对筑垒地域的突破;后期,随着坦克、飞机的使用,发展为诸军兵种的合同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集中优势兵力,在狭窄的地段上组织突破,尔后以后续的坦克、摩托化部队投入交战,并以空降配合,以迅速发展胜利;运动战战役规模不断扩大,战法更加多样,并成为重要的战役样式;1945年苏军组织的柏林战役,给德军以最后的歼灭性打击,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城市进攻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进行了众多进攻战役。如“四渡赤水”、苏中“七战七捷”、陕北“三战三捷”等,都是著名的运动战战役,并从游击性的运动战逐步发展到大规模的正规的运动战;解放天津、上海等战役,则是对敌重兵集团坚守的、有水备筑垒坚固防御体系的大城市进攻战役的典型代表,分别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和钳形攻势、先断敌退路再实施总攻的战法,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在宽大正面上多路实施了战略性追击战役,结合运用深远迂回、包围战法,大量歼灭了全线溃退的敌重兵集团;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的横城反击战、金城战役等,进一步发展了阵地进攻战役的战法,注重隐蔽作战企图,以达成战役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灵活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周密协同,有效地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进攻战役,以歼灭战为基本方针。其基本要求:充分准备,精心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建立纵深、立体而有重点的攻击部署;密切协同,发挥诸军兵种整体威力;隐蔽突击,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以袭击、强攻或两者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灵活运用包围迂回、穿插分割等方法,并强调纵深性和立体性;统一、高效的指挥和全面保障;勇猛顽强,速战速决。现代条件下的进攻战役,是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其立体性、纵深性和速决性不断增强,更趋于高投入、高消耗,并向电子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防御战役,是抗击敌人进攻的战役,是战役的基本类型之一。其目的是消耗和杀伤敌人,挫败敌人的进攻,以争取时间,为转入反攻或进攻创造条件。按空间,分为陆上防御战役、海上防御战役和防空战役;按规模,分为战区(方面军群) 防御战役、方面军(集团军群)防御战役和集团军防御战役;按样式,分为阵地防御战役、运动防御战役、抗登陆战役和城市防御战役等。古代战争中,已出现具有防御战役特征的作战。火器出现后,发展为要塞和堑壕、交通壕、火器工事等组成的阵地,增大了防御纵深。20世纪初,出现了集团军防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达到了方面军(集团军群)规模,出现了对坦克的防御和对空防御的内容,并构成筑垒地域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防御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方面军群防御战役,火力配系和障碍物配系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大纵深、多地带的阵地体系和多梯队、诸预备队的战役部署,并普遍强调顽强防守与坚决反击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防御的积极性。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即是大规模的防御战役,苏联军民通过大纵深的节节抗击,大量消耗和削弱了德军力量,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军 3个方面军由此发起的战略反攻,迅速发展成 l1个方面军的总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进行了一些防御战役,如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黑山阻击战,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等。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进行了长期的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积累了组织实施宽正面、大纵深阵地防御战役的丰富经验。如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贯彻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构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体系, 通过坚守坑道、严密组织火力和适时进行反击等行动,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敌人力量,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防御战役,以顽强的防守和积极的攻势行动为基本手段,必须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要点或重要地区;构成纵深、立体、环形、严密的防御体系;周密组织全方位、全纵深的整体抗击;积极组织攻势行动,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稳定指挥,周密协同和保障,保持持续作战能力。现代条件下的防御战役,是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对于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军队来说,其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严密防护,提高防御军团的生存能力,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周密组织对空防御,抗击敌人的空中突击,是现代战役的一个重点问题;适时歼灭空降之敌和搭载直升机实施超越阵地进攻之敌,是保持防御稳定性的关键之举;制止敌人穿插、迂回、合围、割裂,是发挥防御战役体系整体威力的前提;适时组织出击和反突击,并以游击战相配合,是保持防御稳定性、完成任务的积极手段。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役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役,是在山地、沙漠戈壁草原、海拔高而寒冷、江河水网稻田、热带山岳丛林等地区所进行的战役的总称。包括山地战役、荒漠草原地区战役、高寒地区战役、江河地区战役和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等样式。公元前 478年,中国春秋末期的笠泽之战,越王勾践率大军北上,利用夜暗,两翼佯动,诱敌分兵,乘虚偷渡笠泽江,而后集中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大破吴军;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等,都是较早的江河地区战役性质的作战。公元前 l 19年,西汉将领卫青和霍去病率骑兵对匈奴实施了漠北之战,深入大漠,歼敌 9万人;成吉思汗西征中的多次大规模作战等,都是较早的荒漠草原地区战役性质的作战。公元 222年,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陆逊率吴军利用山地有利地形,主动退却,引诱蜀军进入峡谷,而后集中主力乘其疲惫,各个击破,并火烧连营,大破蜀军,是较早的山地战役性质的作战。公元635年,唐代将领李靖攻吐谷浑之战,编成骑兵突击集团,采取远程奔袭、连续追击和两翼夹击等战法,在青海湖附近及其以西地区,一鼓作气扫平吐谷浑,打通了西域交通,保障了唐朝边境的安全,是较早的高寒地区战役性质的作战。1658--1661年间,清军在云南和缅甸境内多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作战,逐一消灭了反清力量,是较早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性质的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过多次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役。如1947年 5月的孟良固战役,利用山地有利地形,采取诱敌深入、大胆迂回包围、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合围聚歼等战法,从敌重兵集团进攻战役体系中割裂、全歼了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 之一、骄横一时的整编第七十四师,震撼了国民党军,是山地战役的典型战例;1949年 4月实施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以木帆船为主,利用夜暗,集中炮火掩护,实施了宽大正面的强渡,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陆海空三军七十余万兵力联合组成的长江防线,创造了江河地区战役的光辉范例;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击退了进犯的印军,胜利地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安全,是一次典型的高寒地区战役;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在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击退了进犯的越军,尔后主动回撤,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一次较大规模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大量使用了高技术武器装备,使战役的突然性、纵深性和立体性更加突出,战役节奏明显加快,打击方式和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而保障任务更加繁重,消耗空前巨大,是一次现代条件下的大规模的荒漠草原地区战役。特殊的地形及气象条件,对战役具有重大影响。如山地和江河地区,易守难攻,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行动困难;荒漠草原地区,则易攻难守,不便于防空、防坦克和防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给水和物资等保障困难;高寒地区,人员体力消耗大,机动不便,作战能力下降;热带山岳丛林地区,便于轻装部队实施迂回包围、穿插分割,利于隐蔽行动和达成进攻突然性,便于据险扼守和进行伏击、袭击,但指挥和协同不便,运输和补给困难。现代条件下,随着军队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的增强,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电子装备器材以及空降兵、直升机等的广泛运用,特殊地形条件下战役的突然性、纵深性、立体性和速决性将进一步增强,对各种保障将提出更高要求。

        

        登陆战役与抗登陆战役

        

        登陆战役,是对据守海岛、海岸之敌实施渡海进攻的战役。登陆战役性质的作战古已有之,并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进而不断发展。公元前 15世纪,古埃及对叙利亚的渡海进攻,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早的登陆作战。1274年中国元代军队进攻日本的作战和 1661年明代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的作战,是较早的具有登陆战役性质的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陆海协同的两栖作战,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以奇袭为主要方式和手段,形成了登陆战役样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登陆战役、美英等盟军在宽大正面上抢滩登陆,舰炮火力直接支援登陆部队突击上陆,航空兵和空降兵实施垂直登陆,使登陆作战与海上作战、空中作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诸军兵种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1983年的马岛之战,在远洋奔袭、海上封锁、电子对抗、垂直登陆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登陆战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实施的海南岛登陆战役,以陆军乘木帆船抢渡海峡,采取偷袭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法,粉碎了国民党军陆海空三军的立体防御;1955年实施的一江山岛登陆战役,是一次陆海空军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登陆战役,受海区地理、水文、气象等条件影响大,参战军兵种多,指挥协同复杂,航渡目标暴露,夺取制海权、制空权的斗争激烈,保障任务繁重。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计划,统一使用力量,集中指挥,海上登陆与垂直登陆相结合,力求夺取局部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现代条件下,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装备的不断发展,以及气垫船、气翼艇和直升机等的广泛运用,登陆战役的突然性格进一步增强,登陆场的选择范围将扩大,立体化的垂直登陆、超越登陆等方式和手段将被广泛运用。

        抗登陆战役,是抗击渡海进攻之敌的防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抗登陆作战规模较小,主要是沿岸的陆上防御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作战规模扩大,作战行动增加了夺取制海权的海上作战,开始形成现代意义的抗登陆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航空母舰和远程航空兵的运用,抗登陆战役中出现了在抗击海上登陆的同时抗击空降兵的作战,既能依靠陆上坚固阵地抗击,又能在对方集结上船、航渡时不断予以打击,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抗登陆战役是现代战役中的一种重要战役样式,通常是以陆军为主的诸军兵种及其他武装力量联合进行的防御战役,一般包括海上作战、空中作战及海岸、海岛防御作战,有时还有封锁海峡的作战。其主要特点:战场广阔,受地形、水文、气象等条件影响大,争夺制海权、制空权的斗争激烈;参战军兵种多,作战样式多且转换频繁,指挥协同复杂,各种保障任务繁重。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计划,实施集中统一指挥;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方向,形成有重点的纵深、立体、稳固的防御体系;以顽强的坚守与积极的攻势行动,不断消耗和杀伤敌人,挫败其进攻企图。现代条件下,抗登陆战役的规模特进一步扩大,防护能力和远战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争夺制海权、制空权和制电磁权的斗争将更趋尖锐激烈。从远打起、先机制敌,对集结上船、航渡、换乘、突击上陆、垂直登陆、空降着陆之敌,分别适时予以有力的打击,歼灭敌有生力量,是完成抗登陆任务的重要作战手段。

       

        空降战役与反空降战役

        

        空降战役,是较大规模的空降兵力通过空中机动后在敌战略或战役纵深内实施进攻的战役,可在大规模合同战役中进行,有时也可独立实施,通常用以配合地面军队或登陆军队的进攻,加速实现战役或战略目的。空降战役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如 1940年德军以两个师以上兵力在荷兰、比利时的空降和两个师以上兵力在克里特岛的空降,1944年美英盟军以三个师在法国诺曼底的空降等。战后,随着空中机动能力的提高和空降兵的发展,空降战役的纵深进一步增大,如1979年苏军以两个师在阿富汗的机降、伞降,直接达成了战略目的。空降战役,能超越天然和人工障碍及敌军战线,在敌纵深直接夺占预定目标,或在敌后摧毁其指挥机关、后方基地和控制交通枢纽等,以破坏敌整体作战能力;但对空中掩护和支援的依赖性大,在敌后独立持久作战易陷于被动,协同易遭破坏,后续补给困难。通常根据敌情、地形、气象条件和空降兵力、空中运输能力以及航空兵支援能力等,确定空降战役目的和方式、规模、地域、纵深以及突击的目标和扼守的地域。一般选择与敌安危相关、无重兵防守,特别是附近无坦克、机械化部队并易于攻占和扼守的地区为突击目标。空降战役,注重夺取、保持局部制空权和合理使用空降兵力;通常首先组织优势的地、空火力,摧毁敌防空兵器,打击敌空中力量,并有计划地采取伪装、佯动和电子干扰等措施;而后利用可乘之隙,实施隐蔽突然的空降,给敌出其不意的攻击。现代条件下,空降战役的地位更趋重要,垂直包围、垂直登陆、远程奔袭和纵深打击等样式和手段格广泛运用。反空降战役,是歼灭较大规模空降之敌的战役。通常在战役或战略纵深内进行,一般由战役军团在航空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及地方武装协同下实施;有时在守备兵团的协同下,与阵地防御战役或抗登陆战役配合进行;对于稳定战局、巩固后方和支援正面作战等,具有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战役规模空降作战的实践,随之出现了反空降战役。战后,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反空降作战研究,并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演习,反空降战役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反空降战役,通常在遭敌大规模空袭的被动条件下,仓促组织;情况突然,临战准备时间短促,争夺制空权的斗争激烈;空中、地面或海上作战同时或交错进行;作战样式转换频繁,指挥协同复杂。必须平时预有准备,构筑必要的反空降支撑点工事,战时周密侦察,积极组织对空作战,力求打击空运和刚着陆之敌;对空降后展开或占领某一地区之敌,则集中兵力、火力,分割包围,快打快歼快撤,并防敌火力报复。现代条件下,反空降战役将成为一种常见的战役样式;对付大量垂直起降空运工具、打击攻击直升机和着陆的装甲目标,以及以空中机动或运用空降兵等方式打击空降之敌等,将成为反空降战役的重要内容。

        

       

        战略性战役与战区战役

        

        战略性战役,是对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决战性战役,是一种大规模的战役,有的国家军队称之为战略性会战战役。它分为战略性陆上战役、战略性海上战役、战略性空中战役和战略性核反击战役,有的国家还包括战略性核突击战役等。战略性陆上战役又包括战略性进攻战役和战略性防御战役。战赂性战役是随着军队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武器装备的改进而出现并发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主要是方面军或集团军群实施的陆上战役,敌对双方参战兵力达百余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略性战役的规模扩大,样式增多,出现了战略性海上战役和战略性空中战役;战略性陆上战役则发展为方面军群、几个集团军群或战区的规模,如中途岛海战、不列颠之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其中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规模最大,双方投入兵力400余万人, 火炮 6.9万门,坦克、自行火炮 1.3万辆,作战飞机 l― 2万架,歼灭德军 50万人。战后,随着战略导弹和核武器的大量装备,出现了战略性核反击战役和战略性核突击战役理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计歼灭国民党军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是中国战争史上歼敌最多的战略决战性的大规模战役。战略性战役的主要特点:以消灭或粉碎敌重兵集团,夺取或保卫重要的战略要地为目的;规模巨大,战场广阔,参战兵力众多,具有战略决战性质;作战行动样式多,以战略隔断、战役合围和穿插分割等战法,围歼敌重兵集团;消耗巨大,协同和保障复杂艰巨;按照统帅部的战略企图和计划,在方面军群或战区统一指挥下组织实施,通常包括多次进攻战役或防御战役。现代条件下的战略性战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纵深性和立体性将进一步增强,战区战役和以战略空袭为手段的空中进攻战役将成为主要样式。

        战区战役,是为达成战争的全局性目的而由战区统一指挥并使用战区内主要武装力量共同进行的战役,是一种大规模的战役,通常由数个方面军(集团军群)战役、集团战役和军种战役构成。按类型,分为战区进攻战役和战区防御战役;按地理环境,分为内陆战区战役和濒海战区战役;有的国家军队将其区分为大陆战区战役和大洋战区战役。战区战役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区作战体系的建立及其逐步完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的,如1942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区实施的一系列海上作战,1945年苏军进行的远东战役等。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进行过一些战区战役,如 1948年在东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战役。战区战役的主要特点:具有明显的战略性,战场空间广阔,规模巨大,参战兵力多,作战样式多,持续时间长,指挥协同复杂。现代条件下的战区战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纵深性、立体性格进一步增强;在局部战争条件下,一次战区战役将可能成为一场局部战争,其成败将决定战争的胜负。

        

        方面军战役与集团军战役

        

        方面军战役,是方面军或相当于方面军的战役军团所进行的战役,是一种中等规模的战役,通常由若干集团军战役、空中战役构成;濒海地区作战时,还可包括海上战役。方面军战役可分为方面军进攻战役和方面军防御战役,它既可在一个独立的战略或战役方向上进行,也可在数个战役方向上协同实施。方面军战役,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方面军的建立以及多个集团军协同作战而产生并发展的,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国军队首次建立了由数个集团军编成的西北和西南两个方面军,并分别进行了东普鲁士战役和加利西亚战役;此后,主要参战国也都进行了一些集团军群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方面军战役得到很大发展,纵深性和立体性增强,并成为诸军兵种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有的在某个战略方向上独立进行,有的则在方面军群或战区编成内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方面军,并进行了多次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野战军,并进行了多次具有方面军战役性质的野战军战役。方面军战役的主要特点:战场空间广阔,参战力量众多,作战方式多样,战役机动广泛,指挥协同复杂,保障任务艰巨。现代条件下,方面军已成为多数国家军队战时编组的中型战役军团;方面军战役的合同性、纵深性和立体性将进一步增强。

        集团军战役,是集团军或相当于集团军的兵力所进行的战役,是一种小规模的战役。美军的“军战役”相当于集团军战役。通常在方面军编成内实施,也可在某个战役方向上独立进行。分为集切军进攻战役和集团军防御战役。集团军战役出现于19世纪初。1812年俄法战争和 1866年普法战争中,集团军战役通常在相对独立的方向上组织实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国普遍建立了集团军,主要进行遭遇性质的机动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成为方面军战役或集团军群战役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进行了许多集团军规模的战役。现代条件下的集团军战役,编成将更趋复杂,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将不断增强,战役节奏将不断加快。

        

       

        海上战役

        

        海上战役,是海军战役军团单独或与其他军种兵力共同进行的战役。按性质,分为海上进攻战役和海上防御战役;按参战军种,分为海军战役和海上联合战役。海军战役主要有消灭敌战斗舰艇编队、袭击敌岸港重要目标、保交、封锁、反封锁、保卫海军基地等战役;海上联合战役主要有登陆战役和抗登陆战役等。海上战役是介于海上战争与海上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在古代战争中就已存在。公元前 480年,希腊与波斯的萨拉米斯海战,双方参战战船 1300艘,击沉波斯战船 200余艘,是海上战役的雏形。桨船时代,海上作战舰船增多,行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如 1340年英法两国的斯勒伊斯海战,双方参战舰船计 450余艘,激战十几个小时,法国 200艘战船只剩 20余艘。帆船时代,海上作战规模扩大,样式增多,通常以炮战为主,并进行火攻。如1598年的露梁海战,中朝两国水师联合作战,打击侵朝日军,双方参战舰船达 1300余艘,联军实施了统一指挥和密切协同,采用伏击、拦截、包围、夹击、火攻和追击等战法,歼灭日舰 400余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以战列舰为主力,并开始使用潜艇和水上飞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量使用了舰载飞机、岸基飞机和潜艇,协同水面舰艇作战,主要参战国还使用了航空母舰;航空侦察、雷达侦测和无线电通信等得到很大发展;进行了大量海上战役,样式增多,规模扩大,立体性增强,远距离作战能力提高,除海军诸兵种协同进行的海军战役外,出现了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海上联合战役和战略性海上战役。海上战役的主要特点:作战空间广阔,参战兵种多,作战样式多,情况变化快,目标暴露,间接掩护力差,受气象影响大,指挥、协同和保障艰巨复杂。现代条件下的海上战役,空间将更趋广阔,时间将相对缩短,夺取制海权、制空权、制电磁权的斗争将更趋尖锐激烈,高技术兵器的较量和远距离突击将成为重要手段,并将出现消灭敌航空母舰突击编队、大洋搜索敌战略导弹潜艇等新佯式。

        

       

        空军战役

        

        空军战役,是空军战役军团单独或在其他军种兵力协同下进行的战役,分为空中进攻战役、防空战役和空降战役。空中进攻战役,通常以航空兵为主实施,主要有夺取制空权、削弱对方战争潜力、孤立战场、消灭对方重兵集团等战役。防空战役,以航空兵、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为主实施,通常是大规模合同战役的组成部分,有时也独立实施;主要有要地防空、战区防空和多战区联合防空等战役。空降战役,主要由空降兵在航空兵等协同下实施。空军战役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年 9月,德军使用两个空军集团军,出动飞机 2000余架,先后对波兰的 50个机场、30多个城市,以及铁路和波军的防御体系,实施了大规模的空中突击,使波军的指挥系统和交通、动员体系瘫痪,阻止了其机动,并为己方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开辟了通道,是战争史上最早的空中进攻战役。此后,苏、美、英、德、日等国,都曾多次进行过百余架至于余架飞机,持续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时间的空军战役,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空军进行了多次以交通运输系统瘫痪为目标的空军战役,即所谓的“绞杀战”,长达 12个月之久,先后出动飞机达 25.5万架次。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防空部队实施的防空战役,通过空战和对空作战,大量消灭了敌机,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实施了空前规模的空军战役,以高强度的空袭为主要手段,运用先进的侦察器材、电子装备、隐形飞机和大量精确制导武器,38天中出动飞机近 10万架次,总投弹量达9万余吨,摧毁了伊拉克、科威特境内的伊军绝大部分预定目标,极大地削弱了伊军抵抗能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空军战役的主要特点:作战空间广阔,突然性、速决性强,合同化程度高,纵深性、立体性明显,电子斗争激烈,强度高损耗大,组织指挥复杂,协同保障困难。现代条件下,空军战役的地位更加重要,独立的空军战役将增多;将更重视打击敌高空乃至外层空间进袭的目标和低空、超低空进入的目标;垂直包围、远程奔袭等方式将广泛运用,对指挥、协同和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战略导弹部队战役

        

        战略导弹部队战役,是战略导弹部队按照统帅部的企图和统一计划,为达成特定的战略目的或战略性战役目的所实施的若干次核突击的总和,分为核突击战役和核反击战役。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地区使用核武器,并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在遭到核袭击时实行战略导弹部队核反击战役。前苏联称战略导弹部队战役为战略火箭军战役、战略核力量战役。美国使用战区核战争的概念。美、英、法等国都十分重视对战略导弹部队作战的运用。其打击目标,主要根据核战争的性质,战略或战役目的,以及敌对双方的具体情况确定。20世纪 70年代之前,美、苏都强调以打击城市经济目标为主。随着美、苏核均势的形成和武器精度的提高,逐步转变为打击军事目标为主。其任务,一些国家军队主张打击对方战略核力量基地、核武器库、重要海空军基地,以及高级指挥机关、通信枢纽、战略防御系统、重要工业基地和政治、经济中心等,以削弱对方战略进攻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和战争潜力,从政治上、精神上震撼对方;有的国家则强调实施警告性打击,以动摇对方发动核袭击的决心,破坏其战略企图,制止核战争升级等。为严防对方突然袭击,美、苏认为必须预有准备、快速反应和适时突击,并于80年代以来积极推行战略防御计划。战略导弹部队战役,不是敌对双方兵力兵器在战场上的直接交锋,而是用预设、机动阵地,核潜艇等从远距离发射核导弹,实施核突击,其作战空间广阔,打击目标多样,没有前方与后方之分;突然性强,情况复杂、激烈、残酷;系统性强,指挥、协同和保障复杂、困难。必须周密计划,精心组织,集中兵力、火力,出敌不意地适时而有重点地对敌实施打击,并严密防护和隐蔽伪装。一般分为若干次核突击,每次由若干次导弹齐射组成,并对若干不同目标分别进行核突击。美军认为,首次密集核突击是最猛烈的突击,以后的密集核突击可隔数小时或数昼夜。现代条件下,核打击的目标和种类将增多,灵活性将更大,外层空间将成为新的战场。

    • 家园 【文摘】战术学笔记

      军校神秘吗?

      其实就是讲这些东西。兵形,兵势,国形,国势,

      特殊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而已。

      战术学,是研究战斗规律和指导战斗实践的学科,分为合同战术学和军种战术学、兵种战术学。它随着战斗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战斗的发展而完善,已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中国远在西周时期的《军志》、《军政》等兵书就有反映作战规律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提出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作战原则与方法,包括了初期的战术学理论。在外国,公元前 4世纪的一些军事历史著作已开始论述战法。l8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以及作战规模的扩大并日趋复杂,军事家们正式把军事科学划分为战略理论和战术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合同战术学以及一些军种和兵种战术学应运而生。战术学包含了战斗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及规律,战斗的组织与实施等丰富的内容。其主要原则是知己知彼,打有把握之仗;积极消灭敌人,有效保存自己;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争取主动,力避被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密切协同,互相支援;建立和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实施全面保障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术学,是在总结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从游击战斗发展到现代合同战斗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灵活机动的战术,全面地反映了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指导战斗的规律。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以袭击为基本战术,以奔袭、伏击、急袭、破袭和袭扰为基本样式;解放战争时期,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中的攻防战术也得到发展,并形成了合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抗美援朝战争中,前期以运动战为主,中、后期以阵地战为主,使战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当历史进入到 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战斗反映出新的特点,战术学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传统的战斗原则注人新的内涵,产生了新的战斗原则,形成了新的战法,为战术学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充实了新内容,战术学研究将朝着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战斗,是敌对双方兵团、部队、分队进行的有组织的作战行动。按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按空间,分为地面战斗、海上战斗、空中战斗;按参战的军兵种,分为单一兵种的战斗和诸军兵种的合同战斗。战斗从属于战役,有时又可单独进行,通常由准备和实施两部分组成。战斗与战争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内容和形式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发展。冷兵器时代,主要是白刃格斗;火器出现后,火力逐渐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军队大量装备机枪、火炮,并开始使用坦克、飞机,出现了合同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量坦克、飞机用于战场,使合同战斗进一步得到发展。战后,由于现代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导弹、核武器和新型坦克、步兵战斗车、火炮、飞机、舰艇、防空兵器以及电子、红外、激光等技术器材成为战斗双方交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 20世纪 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战斗将在地面、空中和前沿、纵深、后方同时展开;从远距离开始,在激烈的空中打击和电子对抗中进行;战斗的突然性、快速性、连续性增大;战斗样式和方法增多,转换迅速;杀伤破坏性强,战场上部队的生存力受到严重的威胁,消耗增加;情况变化快,指挥协同复杂,保障任务艰巨等。严密组织对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和电子对抗,以及与精确制导武器作斗争等,已成为现代合同战斗的重要内容。

       

        战术

        

        战术,是进行战斗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战术原则,兵力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和战斗行动的方法以及各种保障的措施。按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军兵种,分为合同战术、军种战术和兵种战术;按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分队战术等。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以“用兵之法”表述战术、作战方法。在西方,“战术”一词源于希腊文“布阵的艺术”。战术随着战斗的出现而产生,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战斗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由古代的徒兵方阵逐渐演变为诸军兵种合同战术。冷兵器时代,敌对双方列成方阵以白刃格斗进行对抗。火器时代,产生了火力杀伤与冲击相结合的线式战术、纵队战术、散兵线战术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坦克、飞机的出现,产生了合同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军种战术、兵种战术和合同战术得到全面的发展。战后,战术核武器、导弹、直升机与其他常规武器的大量发展,部队机械化、装甲化,又使合同战术进入了高速度、大纵深、立体化的新阶段。航天、电子、激光、夜视器材等各种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使现代战术的发展变革大大加快。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进行了数以万计的战斗,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人民战争为基础、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灵活机动的战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以袭击为基本战术,以奔袭、伏击、急袭、破袭和袭扰为基本样式;解放战争时期,以运动战的战术为主,阵地战中的攻防战术也得到很大发展。现代合同战术指诸军兵种协同进行战斗的方法。其基本原则主要有:目的明确,知己知彼,集中兵力,主动灵活,出敌不意,密切协同,全面保障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将对战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原有的基本原则将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还将形成一些新的原则。

       

        近战与夜战

        

        近战,是敌对双方在直射武器有效射程内的作战,是歼灭敌人的一种有效战法。它能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和近战兵器的威力,减少或避免敌远战火力的杀伤。冷兵器时代,近战主要以刀、枪、剑、戟等进行白刃格斗和战船撞击等。火器出现以后,近战则先由远距离火力战开始,而后以冲击和白刃格斗来决定胜负。19世纪末,随着速射武器的出现和发展,近战主要以火炮、机枪、步枪的抵近射击和以手榴弹为主来杀伤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坦克或坦克引导步兵冲击成为近战的主要内容,并出现了飞机冲撞战术。苏联飞行员在卫国战争中对德军飞机进行过六百多次冲撞攻击。现代条件下,近战通常由步兵、炮兵、坦克兵、攻击直升机协同实施,增强了近战的合同性。近战具有短兵相接、行动迅速、紧张激烈、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等特点,多发生在向敌冲击、歼灭防御工事中的残敌,以及抗击敌人冲击、实施阵前出击和反冲击、坚守工事等场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双方1800辆坦克进行了会战,出现了坦克冲撞的近战。

        夜战,是夜间进行的作战。它能有效地隐蔽行动企图,减少伤亡,出敌不意,近战歼敌,是消灭敌人的有效战法。冷兵器时代,军队常在夜幕的掩护下,实施偷袭,摸营动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夜战”方法。公元前478年,中国吴越笠泽之战,越军主力乘夜暗,出其不意地偷袭吴军,大获全胜。火器时代,线膛枪和速射武器运用于战场,夜战以偷袭和强攻相结合的方法近战歼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夜战中开始大量使用坦克、飞机和火炮,规模不断扩大。战后先进的夜视器材极大地增加了夜间的“透明度”,夜战更为广泛。现代条件下,夜战更依赖先进的夜视器和电子侦察器材,昼夜作战的差距日趋缩小,与敌夜视、电子侦察器材的斗争将更趋尖锐复杂。夜战具有武器射击效果降低、观察和指挥受限、协同复杂、保障困难,但易达成战斗突然性、出奇制胜、近战歼敌的特点。

        近战和夜战是我军的传统战法。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我军发扬近战和夜战的传统,取得了重大胜利。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近战和夜战仍将是我军的重要战法。近战、夜战效益,取决于人的觉悟和勇敢精神。

        

       

        强攻与袭击战

        

        强攻,是集中兵力、火力对防御之敌实施的强行攻击,主要用于对坚固阵地防御、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和城市进攻作战。在中国古代,强攻多为对城池防御之敌的强行攻击。战国时期,主要使用抛车、壕桥、云梯等,强行突入城内进行白刃格斗。宋代的宋金、宋蒙战争中,开始出现劈雳炮等火器,配合步兵、骑兵强攻夺取城寨。太平天国创造了对壕作业的“穴地攻城”战法,用以夺取城市。19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的军队,采取编组强攻纵队,在炮兵、猎兵的火力掩护下,强攻敌堡垒和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强攻部队多为诸兵种合成编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强调充分发挥航空兵、坦克兵和炮兵的作用,火力、机动、突击紧密结合,实施连续纵深突破,有时还有战术空降配合。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强攻时将更加注重火力、机动与突击紧密结合,力求空中火力突击与地面强攻和空降突击紧密结合。

        袭击战,指乘敌不意或不备突然实施攻击的作战,目的是打敌措手不及,快速歼敌,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按敌人态势,分为对驻止之敌的袭击战的对运动之敌袭击战。其主要样式包括伏击、急袭、奔袭、破袭和袭扰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燕军抗击郑军的北制之战和郑抗北戎之战,是较早的袭击战。汉代,出现了运用骑兵集团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的远程奔袭。火器广泛使用后,出现了火力袭击战。20世纪以来,随着新式武器的出现,诸兵种协同袭击战和从空中、海上实施的袭击及火力袭击,被广泛采用。现代条件下,袭击战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手段增多,火力袭击战的地位将提高,空降袭击战、空中机动奔袭战和电子袭击战将被广泛采用。

        

        地道战与坑道战

        

        地道战,是依托地道工事进行的作战,是平原游击战和城市防御作战的有效战法,利于保存兵力,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坚持长期对敌斗争。中国战国初期的《墨子?备穴》,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防敌挖地道攻城的专门论著。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军民,曾创造了地道战的典范,并与地雷战、破袭战等相结合,神出鬼没地主动打击、伏击和袭扰敌人,威震敌胆,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重大战果。现代条件下,地道战仍将是一种有效的战法。坑道战,是坚守坑道抗击敌人进攻的作战,以保存兵力,减少伤亡,杀伤、消耗、钳制敌人,稳定防御态势为目的。中法战争期间,清军于 1884年在镇海要塞金鸡山防御作战中,曾运用坑道战抗击了法军的进攻。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坑道战,构成了以坑道为骨干,并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退可守,进可攻,有效地增强了防御稳定性,对粉碎敌人进攻、稳定战线起了重要作用。现代条件下,坑道战仍将是一种有效的战法和防御作战形式。现代条件下的坑道战,仍可采用热兵器与冷兵器相结合的作战手段,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地雷战

        

        地雷战,是使用地雷打击敌人的作战,是游击战的一种战法;有时也特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利用地雷巧妙同敌人进行的战斗。其目的是限制敌人行动,毁伤敌人的装甲战斗车辆和直升机,杀伤敌有生力量。中国明代已开始使用地雷进行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坦克的使用,防坦克地雷随之运用于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使用地雷作战得到了广泛运用,取得重大战果。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采取灵活多变的布雷手段,地雷与火力相结合,消灭了大量敌人,并创造和广泛使用地雷进行保卫战、破交战、伏击战等多种战法。战后,地雷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可撤布地雷、“寻的”地雷、反坦克地雷等新型地雷,使地雷战更注意主动攻击,布雷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并向远距离化、快速化和大面积化的方向发展,打击的范围和效果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当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埋设着 1.1亿颗地雷,包括 300多个种类。据联合国估计,按现在的排雷速度,要排除已埋设的地雷,需要l100年的时间。地雷战,在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进攻战斗

        

        进攻战斗,是主动进击敌人的战斗,是战斗的基本类型之一,目的是歼灭敌人,攻占重要地区或目标,分为对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驻止之敌的进攻战斗和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战斗。其中,对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有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仓促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战斗;对驻止之敌的进攻战斗,有袭击战斗、破袭战斗;对运动之敌的进攻战斗,有优击战斗、遭遇战斗、追击战斗。根据地形、天候等条件,还有登陆战斗、渡江河进攻战斗、城市进攻战斗、山地进攻战斗、荒漠草原地进攻战斗、水网稻田地进攻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进攻战斗、高寒地进攻战斗以及夜间进攻战斗等。进攻战斗随着武器装备的变革和战术的发展而发展,经过了古代徒兵的进攻战斗到现代的合同进攻战斗的发展过程。最初的进攻战斗是以徒兵用冷兵器格斗。公元前ll世纪,车战成为进攻战斗的主要样式。公元前6世纪后,进攻战斗通常由步兵、骑兵、车兵配合进行,出现了迂回包围、穿插分割、袭击、伏击、钳制等战法。火器用于作战后,进攻战斗中开始注重发挥火器的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诸兵种合同进攻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进攻战斗逐渐立体化,进攻的正面、纵深加大,火力、机动、突击结合紧密。战后,进攻战斗强调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连续突击。现代条件下的进攻战斗,将在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或在其威胁下进行,正面和纵深将进一步扩展,进攻速度提高,并将在地面和空中,前沿和纵深,有时还可包括海上(水下)、空中同时展开,突然性和速决性增强,电子斗争更趋尖锐激烈,兵力、兵器将更趋疏散,机动将更为广泛。

        

        防御战斗

        

        防御战斗,是抗击敌人进攻的战斗,是战斗基本类型之一,目的是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扼守阵地,争取时间,为转入进攻或反攻创造条件。按目的、任务,分为阵地防御战斗(包括野战阵地防御战斗、坚固阵地防御战斗)和运动防御战斗;按准备时间,分为预有准备的防御战斗和仓促防御战斗;按地形、天候等条件,还有山地防御战斗、荒漠草原地防御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防御战斗、高寒地防御战斗、城市防御战斗、海岸防御战斗、岛屿防御战斗、江河防御战斗和水网稻田地防御战斗以及夜间防御战斗等。冷兵器时代,防御战斗多在城邑、要塞进行。19世纪后,随着线膛火器的出现和火炮射程的增大,野战阵地防御战斗的地位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防御战斗发展为诸兵种协同实施的合同战斗,防御体系逐渐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防御战斗的合同程度进一步提高,纵深增大,工事构筑更加完善,出现了防坦克支撑点,障碍物种类增多、密度增大,并加强了防坦克障碍物的设置;打坦克火力和防空火力成为火力配系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炮兵火力为骨干、以防坦克为主的火力配系。战后,防御战斗加大了掩护地带的纵深,更强调以广泛的机动挫败敌人的进攻,反坦克成为防御战斗的主要内容,并注重对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防护,反空降成为防御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条件下的防御战斗,防御纵深将进一步扩大;机动在防御战斗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样式更加灵活多样;火力突击的连续性将增强,打击手段越来越多,将从不同高度、不同距离和不同方向对进攻之敌实施全纵深打击。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斗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斗,是在山地、沙漠戈壁草原、热带山岳丛林、海拔高而寒冷、江河、水网稻田等地区所进行的战斗的总称,包括山地战斗、荒漠草原地战斗、热带山岳丛林地战斗、高寒地战斗、江河和水网稻田地战斗等样式。公元前 204年,汉军巧借潍水歼灭楚齐联军的潍水之战,是较早的江河战斗。公元 228年,三国时期的街亭之战,以及三国后期的魏灭蜀的战斗,都是较早的山地战斗。公元 635年,唐将领李靖为保障唐朝边境的安全,在青海湖附近及以西地区,歼灭吐谷浑的战斗,属于高寒地战斗。1877年,清军将领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的战斗,都属荒漠草原地战斗。1885年,冯子材率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的战斗,属于热带山岳丛林地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过多次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斗,如 1941年 l1月的黄崖洞保卫战,利用山地有利地形,据隘固守,粉碎了日军“扫荡”;1949年 4月的渡江战役中,在鸭儿沟口地区实施辅助攻击的部队,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出敌不意,顺利地强渡长江,并向纵深发展进攻;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许多战斗就属于典型的高寒地战斗;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的战斗,都属热带山岳丛林地进行的战斗。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在沙丘中隐蔽设伏,全歼以色列王牌一九○坦克旅的战斗,是一次现代条件下的荒漠草原地战斗。特殊地形及气象条件,对战斗具有重大的影响。如山地和江河,易守难攻,部队机动受限,指挥、协同和保障困难;荒漠草原地易攻难守,便于部队机动,便于指挥、协同,但不便隐蔽和防护,给水等保障困难;高寒地,人员体力消耗大,武器、车辆等效能降低,机动、指挥、协同不便,各种保障困难;热带山岳丛林地,便于部队实施穿插分割、迂回包围,利于隐蔽行动和达成进攻的突然性,便于部队凭险扼守和进行伏击和袭击,但指挥、协同不便,运输和补给困难;水网稻田地,利于部队凭借江河、湖泊、居民地等组织防御,但不便指挥、协同,部队机动受限。现代条件下,随着军队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的增强,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特殊地形条件下战斗的突然性、纵深性、立体性和速决性将进一步增强,各种保障更加复杂,要求更高。

        

        

        战斗编成

        

        战斗编成,是对参加战斗的兵力进行的临时组合,通常由建制和配属的兵力兵器组成,目的是正确使用兵力,建立统一的指挥,发挥诸兵种整体威力,以便顺利遂行战斗任务。战斗编成通常根据任务、敌情、地形、兵力兵器的数量等因素确定。应遵循的原则有:集中兵力,以战斗兵种为主,构成诸兵种合成的战斗整体;便于统一指挥和各兵种间的密切协同;根据战场情况,合理使用兵力兵器;提高突击力和防护力,并具有立体作战能力;根据战斗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主要方向上进行战斗的部队,通常应有较大的战斗编成;遂行独立战斗任务的部队,编成应具有独立战斗的能力。

        

        战斗部署与战斗队形

        

        战斗部署,是对战斗编成内的兵力所作的任务区分、编组和配置,是战斗决心的重要内容,分为进攻战斗部署和防御战斗部署。它通常根据上级企图、任务、敌情、地形和编成等确定,必须适应立体、全方位、全纵深战斗的需要,以发挥整体威力。通常编为两个梯队,有时也编为三个或一个梯队,并编组合成预备队、炮兵群、防空兵群、侦察干扰群、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工程兵预备队、防化预备队、运动保障队以及通信预备队等。第一梯队主要完成当前任务,第二梯队完成后续任务。合成预备队担负临时赋予的任务。进攻时,还可编组穿插分队、迂回分队、袭击分队和空降分队以及障碍排除队、先遣分队、强击支队或强击群等;防御时,还编组掩护分队、反空降预备队等。有航空兵支援战斗时,通常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节。敌情、任务变化时,则随时迅速地调整或变更战斗部署。

        战斗队形,是为进行战斗展开兵力兵器所形成的作战队形,是战斗决心的重要内容,分为合成军队战斗队形和兵种战斗队形。它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兵力兵器数量和地形等情况确定,主要有一字队形、三角队形、梯形队形和梯队队形等。力求集中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利于发扬火力和适时机动;便于疏散隐蔽和减少伤亡,利于指挥和协同,以充分发挥整体威力。进攻时,能形成强大、高速的连续突击能力;防御时,能有效地抗击敌人地面和空中的连续突击。根据战场情况变化,适时灵活地变换战斗队形。现代条件下,战斗队形将更注重整体协调、快速机动和灵活应变,并将不断增加新的成分,与临战队形、行军队形的变换将更趋频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