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明清时期部分火炮资料整理 -- 阴霾信仰

共:💬101 🌺539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鸦片战争中的中英船炮研究》文摘 -- 补充帖

清朝水师配备船只的种类,有数十种之多。战船与水师一样,分为内河和外海战船,以外海战船为主。

关于各省水师战船的数量,官方文书记载颇为不一,中国史料《大清会典户部则例》等文献统计,计山东12艘、江南(江苏)158艘、浙江306艘、福建267艘、广东156艘,合计899艘。

英国史料《1839-1895年间中国海军的发展史》中载: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沿海船厂数量如下:广东5个,福建4个,浙江3个,江苏和安徽共5个,山东1个,合计18个。中国沿海战船数量如下:广东159艘,福建272艘,浙江302艘,江苏108艘,山东12艘,奉天10艘,合计863艘。

明代这些地区战船曾有2700艘,显然几百年后反而有所下降。战船3年一小修,15年一大修。战船技术和性能落后于明朝晚期水平,如明晚期战船载人400,但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战船载人平均100。。。。。中国自清初以来,战船规格处于下降变劣之中。

劣化的原因书中也提了:

1732年,清朝规定了最大战船的规模。文献《朝政典类纂》(卷三六四,兵四二)中载:“战船每船长十一丈至十一丈九尺(35-38.1米),阔二丈三尺五寸至九尺六寸(7.5-3.1米)。”这些规定出台后,不得随意更改,最终抑制了船匠对战船性能的技术性改造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其性能的提高。

也就是说,鸦片战争前后的清朝战船与欧美战列舰相比差距太大,与其国内载重一千吨上下的商船相比差距也很明显,就是与明末清初的战船相比,也还处于退步状态。《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中载,1840年七月十五日,闽浙总督邓廷桢奏:“内地师船,广东名为‘米艇’,船身较大;福建名为‘同安梭船’,以“集成字”’号为极大,然皆不敌夷船十分之五,向以杉板为之,惟桅舵木较坚致,船之大者配炮不过八门,重不过二千余斤。若再加多,则船身吃重,恐其震损。且炮位安于舱面,炮兵无所障蔽,易于吃亏。此系向来造船部定则例如此。其病不尽在偷工减料,是所谓势不均而力不敌者,非兵之势不敌,而舰炮之力实不相敌也。”

只能说这种详细的规定和啥“标准化”没啥关系,而是满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有意固化社会的发展水平,扼杀技术创新。

以雍正后的广州为例,你清造船前需要向清朝官府申请,得到允许后才能开工,审核造船工料,然后才可买料。造成后必须验量新船是否有违例,尺寸大小是否违规。官府认为尺寸大小没有违规才会批准持照。

因此创新什么的就歇了吧,不符合规定的,或者尺寸过大的船都不能造。。。

看到这种奇葩规定,就想起《三体》里面的黑域了。人家打不过高等文明,搞黑域还能保全自己。满清主动搞黑域,坐等被别人胖揍。

也可以理解为啥几百年下来,满清的技术水平是越来越烂,有这么奇葩的规定,确实能倒退到比明朝还差。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