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与月之回忆河友探讨一下虚无主义 -- 给我打钱87405

共:💬1308 🌺2431 🌵2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换个角度谈“贪天功”

我说牛顿才能提出那个高塔扔球不落地的著名猜想,并不是跟某些账房先生似的,在说谁的功劳大。而是在说……我还是打比方的好。

有一个数学问题是这样的:

小明问他的张老师今年多大了,张老师调皮的说:“我像你今年这么大时,你才6岁,等你长到我这么大时,我已经36岁了,你猜我今年几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标准流程是,先列出数量关系式,然后进行运算,最后得出结果。

所以如果你列不出来数量关系式,或者说你列的数量关系式过于繁琐,要么你根本就不可能求得结果,要么你效率太低。

运算这个部分靠的是什么呢?两个字:逻辑。逻辑又意味着呢?必然。

很多人他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之所学,除了逻辑还是逻辑,并且还没有学到多少,要不然为啥习惯性自相矛盾呢?正因为他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他完全认识不到自己身上的狂妄——没有那个最前面的数量关系式,你运算能力再强,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好比说,一个人的逻辑学学得再好,没有具体的问题让他进行逻辑推理,那不就是个摆设?

又好比说,一个人手中的刀再快,然而根本就没有菜,好刀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你永远想不出来牛顿的那个猜想”的原因。牛顿的猜想,等价于解决数学问题时最开始列出来的那个数量关系式。

牛顿的猜想是必然会出现的吗?答案是NO。

按我们中国人的说法,这是天意。天意不可测,也不可违。

不相信吗?

回到前面所列的那个数学问题:

小明问他的张老师今年多大了,张老师调皮的说:“我像你今年这么大时,你才6岁,等你长到我这么大时,我已经36岁了,你猜我今年几岁?”

我第一次遇到这道题时,只用了几秒就拿出了相当漂亮的数量关系式。

解:设师生的年龄差为x,根据题意有

3x=36-3

……后面就是运算了,不写了。

为啥我自吹漂亮呢?因为多数人列的关系式是这样的:

设张老师今年X岁,学生今年Y岁,于是有

y-(x-y)=6

x+(x-y)=36

我列的关系式决定了我可以秒杀这道题,而多数人列出来的关系式决定了他把结果算出来之后还不大相信,要反复的检查。

上面不是我要说的重点,下面才是。

后来我就忘了这道数学题。过了很久,我又一次见到了一道“同题型”的数学题,我居然发现自己不会做了。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的脑子是不稳定的。

我的脑子在什么情况下相对好用,什么情况下装了一团乱麻,我不知道,也不可能有人知道,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

只是我这样吗?并不是,而是所有人都如此。

所以,如果时光能倒流,牛顿就不一定还能提出那个猜想了。

毛主席就曾经说过,四渡赤水是他的神来之笔。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重打一遍,估计就不是那个结果 了。要不然为什么我们事后复盘,觉得四渡赤水简直就是妙不可言了呢?

你让李白再去一次庐山,他一定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佳句吗?

这人呐,害怕偶然性不叫错,但如果害怕到不承认偶然性的地步,这就很可悲了。

西方就有学者 做过沙盘推演,所推出来的结果表明,不一定工业革命就会在西方爆发。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哦。不像中国有些人,在反复论证工业革命铁定在西方爆发。

我们中国文化里有一种糟粕,把前怕狼、后怕虎美化成谨慎。这种糟粕今天有人还当成一个宝,舍不得扔。

这种自诩谨慎的人,你跟他讲任何事,尤其是有所革新的事,他都是“不妥”。他的活法,跟仓鼠差不多,宁愿在一个跑轮里转。他还跟人说,“你看我多勤奋,你看我多谨慎。”

这种人,天天都在跟别人谈规划,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可以规划出来的,所以他最热衷的,往往就是替自己的子女规划一生。

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还需要我来说吗?

当然了,从整体来看,偶然性也好,必然性也罢,这都是人类的看法。人类的看法事后来看,滑稽可笑的,是多数。

我谈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真的不要自吹下去了,你以为你很懂,你很会,其实你压根就不行啊。为啥?逻辑,机器完全学得会,并且比人强得多。

你永远 都没有能力列出最初的那个“数量关系式”,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你是个废物啊。

一个废物,凭啥把资源分给你啊?死了不光是无所谓啊,而是死了大家都很高兴啊,终于又死了一个废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