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的底层逻辑 -- 巴博萨船长

共:💬206 🌺1126 🌵4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按这个逻辑,清朝又怎能打败明朝呢?

明朝为何最终灭亡?归根到底,不是由于后金政权在关外崛起,也不在于内部的农民起义,甚至不在于土地兼并、土地集中所造成的所谓“历史周期律”——当然这些因素原本都是致命的,但在明代的历史条件本可以不那么致命——真正致命的原因,是明代中国在当时(由沃勒斯坦所定义的)“现代世界体系”中的位置根本不是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所鼓吹的体系中心,而是体系外围。

而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都是异常脆弱的,极易受到来自体系中心和其他地区剧变的影响,且往往承受最大的痛苦,付出最大的代价——

161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天主教世界与基督教新教文明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648年,漫长的三十年战争使得欧洲本土遭受巨大破坏,欧洲与美洲新大陆之间的大西洋贸易几乎停摆,连带美洲与东亚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出现停滞,欧洲白银暂停流向中国;

同一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1633年,日本幕府发布锁国令,禁止白银出口,从此日本白银也不再流向中国;

1639年,华商在马尼拉遭受屠杀,马尼拉大帆船贸易遭受沉重打击;

1641年,作为欧洲三十年战争的一部分,新教荷兰殖民者打败天主教葡萄牙殖民者,征服了马六甲,切断了澳门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中国输入白银的澳门通道被关闭。

综上,西方和日本对华输入白银的渠道突然戛然而止,已经白银化的中国经济突然再度陷入通货紧缩的可怕泥沼。据艾维四(William S. Atwell)《论白银、外贸和明末经济》一文提供的资料,正常年景松江市场棉花价格为3-4两白银一担,但1642-1644年间每担棉花的价格只剩下了有0.5-0.6两白银,等于正常年景的1/8左右。没有海外白银输入,明朝财政濒临崩溃。

明朝财政崩溃不是从1618年开始的,而是从嘉靖后期(1550)开始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造成自耕农减少,而大地主阶层根本不交税。嘉靖之前的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统计,全国当时的田地总数为8357 万顷有余,但朝廷能征收到田赋的土地仅4228万多顷,有约一半的土地因为各种理由而享受免征税待遇。一些豪强、地主还勾结官员,隐匿土地、田产,从而逃避纳税,这一部分土地究竟有多少,朝廷并不清楚。

而正德年间的赤字高达300万两。嘉靖即位后前期经过整顿,到嘉靖七年(1528年)仍有11万两。嘉靖后期财政糜烂,到俺答打到北京城下后,明朝的财政窟窿越来越大,即使经过了加派,到嘉靖死后的隆庆元年(1567 年)又达到了345万两。

如果按照没有白银就要亡国的逻辑,明朝应当早灭亡一百多年。😁

反过来说,清朝兴起时可没有外商带来巨额白银。按照你文章里的说法,白银停止流向中国的同一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那么清朝前几十年没有白银收入怎么越战越強,最后灭了明朝呢?

货币投入是必要的,但货币投入并不是万能的。货币的本质是劳动力的计量和分配凭证,但不是唯一的凭证。中国古代的组织结构,货币本身并不是税收。税收可以是实物税也可以是货币税。在货币不足的情况下,实物税+徭役比货币税更适合国情。

推动历史进步的,并不是货币投入,而是生产力的发展。明朝同时代的西班牙得到了美洲近乎无限的银矿产出,但巨量白银投入除了在欧洲造成所谓的“价格革命”的通胀外,并没有让西班牙长治久安,一统天下。而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才是奠定其霸权的基础。

通宝推:方平,北纬42度,任爱杰,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