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一些关于解放战争讨论的内容 -- 杰瑞

共:💬73 🌺4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分久必合:从“7月分兵”到济南战役(二) -- 有补充

沙土集、土山集

在临朐之战期间,华野收到中央军委7月23日电示刘邓、陈粟谭关于刘邓出大别山、陈赓出豫西、陈唐出陇海线以北、叶陶出闽浙赣的军事部署建议,27日,陈粟谭复电中央军委,对上述军事部署提出意见:

1、“如果我们能在内线再歼其机动旅10至20个,将对外线歼敌有极大之便利,要求得在内线歼敌是完全可能的,仅是捕捉战机问题”;

2、插入敌后“是能逼敌迅速回头,减轻正面压力及解放区人民痛苦,但完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在目前大规模作战是困难太大。叶陶进入鲁南则受此困难特大,故不能久停寻机作战”;

3、“由于上述理由,是否在内线歼敌一个月,至9、10月底,雨季已去,解决了棉衣,黄水已退,对我便利较多。”

4、“大兵未南下前,是否派出若干先遣队,首先进入大别山及闽浙赣”,“便利今后行动”。(全文见《粟裕文选》第二卷第324-325页)

7月29日,毛泽东致电刘邓,陈粟谭及陈谢:“各电均悉。(一)在山东敌不西进及刘邓所告各种情况下,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二)陈谢集团照原计划于8月出潼洛,切断陇海,调动胡军一部增援,相机歼灭之,以配合陕北之作战。该部亦与太行、太岳保持后方接济。该部是否远出伏牛、桐柏,依情况决定,有利则远出,不利则缩回河北。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三)两个月内山东全军仍在内线作战,两个月后准备以叶纵再加他部取道皖西或苏中,相机出闽浙赣,两个月内派干部或小支队先去。”

8月2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赵家楼会议,召集各纵和冀鲁豫、豫皖苏军区负责人会议,讨论南进问题。多数人主张在鲁西南再打一仗,补充足了再走。刘伯承、邓小平力排众议,坚持南下。

8月7日,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南下,挺进大别山。

对于华野的指示,中央军委于8月4日连发3电,令粟裕速去鲁西南指挥,午时(11-13时)的电文说:“山东主力(陈唐、叶陶5个纵队)现在西边,陈唐领导能力似较弱,请考虑粟裕带炮兵主力迅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5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陈唐、叶陶休整地点是否在郓、钜地区?且宜从速休整。8月15日以后,刘邓出动,陈唐、叶陶亦须积极动作,勿误时机。该5纵补给事宜,应即加强为要!”申时(15-17时)的电文说:“ 我们仍主张粟裕迅即绕道聊城去郓城,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在郓城地区休整,就现有兵力在鲁西南积极策应刘邓作战,不可丧失时机。粟未到前该5纵均归刘邓直接指挥,粟到后粟受刘邓指挥。陈率6、9纵俟水退后,迅速转至东边与2、7纵会合,从反面钳制鲁中、鲁南之敌。但你们的供应重心应转至鲁西南。”同日还电示:“西兵团指挥机构,提议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陈士榘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亮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毛泽东此时的意图是,以粟裕率第1、4、3、8、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组成西兵团,执行外线配合刘邓的作战任务;以陈毅率第2、6、7、9纵队组成东兵团,执行内线作战任务。

8月5日,陈粟复电建议:“宜陈粟率华野野直及6纵渡黄河,经聊城与陈唐、叶陶会合,集中6个纵队执行西线方针”,“另组东兵团司令部,以谭(震林)为司令,许世友为副司令,黎(玉)兼政委,统一2、7、9各纵的指挥”。

6日,毛泽东复电称:“你们速派粟裕西去,统一指挥5纵,将全军供给重心经渤海转至鲁西南,争取在鲁西南立足,协助刘邓作战,否则有被敌驱过黄河危险,你们必须严重对付此种情况。”

当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复电再次提出:“当遵命迅速西去,唯因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故昨电建议职与陈军长一同西去较为适宜”,又以第1、4纵队各有一个师(指1纵独立师和4纵10师),因掩护主力,尚留鲁南,且减员甚大,“因此拟将6纵西开”。

当日,毛泽东再次复电“陈粟率郓城5个纵队,再加6纵”表示了同意。

粟裕强调与陈毅共同西去的理由,电文中简单的一句“唯因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又给后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人事关系”一语让人想到的是陈毅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指挥便利”一语,经粟裕原作战股长秦叔瑾老指点:是因为粟裕要将华野一整套指挥机关带去鲁西南,使“指挥便利”。即:如果粟裕只身前往,只能带少许参谋人员,而将机关留给陈毅;陈毅同去,机关即可全部前往,这对于指挥作战将带来大大的便利。

这一次分兵可看作华野的第二次分兵,如果说7月分兵,华野的野直——即华野的指挥机关——还没有分,华野合兵一处的机会还存在;如果这次分兵陈粟分开,华野的指挥机关也将分开,华野合兵一处的可能性就难说了。

如此,华野再次分兵,8月8日,由陈粟率华野机关、6纵、特纵过胶济铁路,北渡黄河,经惠民过津浦铁路,再南渡黄河,绕过敌占区,进入鲁西南,与第1、4、3、8、10纵队为西线兵团,又称西兵团,执行中央军委的外线作战任务;由谭许率第2、7、9纵队、4纵10师、1纵独立师及后来于8月中旬组建的第13纵队为东线兵团,又称东兵团,保卫胶东根据地。

会合之后仗该怎么打?粟裕在前往鲁西南的路上就在考虑,8月29日,在聊城东郊小陈庄致电陈唐,提出两个方案,征询意见,一是陈粟率第6、10纵队和特纵南渡黄河之后,开个会,休息几天,再打第一仗;二是陈粟渡河之后立即发起攻击,集中主力歼击整57师或整68师,并同时以一个纵队钳制第5军。

9月2日,陈粟率华野指挥机关、6、10纵和特纵在山东阳谷、寿张地区南渡黄河。5日,与陈唐、叶陶会合于山东郓城地区,此时西兵团第1、3、4、6、8、10纵以及配属陈粟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集结于郓城沙土集南北地区。6日,陈粟主持召开纵队以上干部会议,统一思想,要扭转战局关键是打好一两个歼灭战,只有打才能有力配合刘邓,一致同意早打,首先歼灭较弱之敌整57师,然后看情况再歼击第5军一部或大部。当晚22时发出作战命令。

7日,整57师积极北犯,与第5军拉开20公里的空隙,华野抓住战机,发起攻击。第3纵队扫清沙土集外围,第8纵队由南面,第6纵队由西北接近沙土集,完成对整57师的包围。8日黄昏发起总攻,3纵8师首先突破北门,6纵从西北角突破,8纵从东南方向突破,各部击退敌人多次反扑。9日晨,沙土集战役胜利结束。敌援第5军被我第10纵和6纵17师阻击于郓城以南的王老虎、八里河一线,听到整57师被歼灭的消息后, 5军向丁里长收缩,整84师向钜野收缩,转入防御。此战全歼整57师9500余人,其中俘敌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7500余人。我军伤亡2300余人。

粟裕原意乘胜攻歼敌第5军,但由于敌固守郓城南郊村庄,与我深濠对垒,加上地形开阔,且多水洼。12日,决定放弃攻击计划,10纵保持原有阵地,其余各纵集结荷泽、钜野地区休整,相机攻击曹县。

21日,增援鲁西南之敌整11师,进至曹县以南的大义集、土山集。鉴于敌军远道而来,又是单独北进,粟裕认为战机不可失,当日下达命令,以华野10纵和中野11纵牵制敌5军和整75师,集中5个纵队围歼整11师于土山集、大义集地区;以第3、8纵队攻击土山集。

23日晚,3纵8师从东面,8纵22、23师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同时攻击土山集。敌工事坚固,火力密集,对我打开之突破口组织反击有力,致使攻击受挫。敌援第5军已进至成武以北地区,24日晨决定撤出战斗。此战第3纵队歼敌1702人,伤亡1001人,失踪591人,被俘6人;第8纵队歼敌251人,伤亡1927人。

沙土集和土山集两仗一胜一负,原因是两敌一弱一强,整57师原是98军,1945年6月在浙江天目山几乎被新四军全歼,是一个弱敌;而整11师是敌军5大主力之一,特点是善于防守,善于构筑工事,善于配置火力。我军的猛冲猛打战术对付整57师游刃有余,而对付整11师就显得战术粗糙,在敌人交叉火力前伤亡较大。也显示我军由于长期行军作战,来不及补充、休整,战斗力有所下降。

沙土集的胜利,打掉了敌军自分兵以来的狂妄势头,显示了我军不可小视的战斗力,扭转了华野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为恢复鲁西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为我军向豫皖苏进军打开了道路,也有力的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我军的行动。

9月27日至10月2日,华野挺进豫皖苏,发起陇海路破击战,进入新区,分散行动,划定地域,歼灭敌地方武装,完成战略展开,初步站定脚跟。

12月8 日,粟裕、陈赓同时提出破击平汉路,配合大别山作战。

12月上旬,陈毅应刘少奇、朱德之召,去河北西柏坡中央工委。

12月13日, 华野与陈谢兵团发起平汉路破击战,至28日,平汉路击破战结束。从9月底到12月底,转战千里歼敌7万余人,其中正规军5万余人。

12月底,三个月的胶东保卫战结束,总计歼敌6万3千余人。蒋介石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被彻底粉碎,“我军全面转入反攻(毛泽东语)”。

从子养电、世午电到卯巧电

进入1948年,时值解放战争第三个年头,自7月分兵以来也将近半年。半年来的作战实践和思考,粟裕认为发展战略进攻不打歼灭战不行,不打大规模的歼灭战更不行,我军应该在作战、建军等方面采取措施,改变在数量上和技术上敌强我弱的现状。1948年1月22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刘邓,报告了自己的想法:

1、敌虽全面防御,但尚有兵力作攻势防御之机动,外线敌人“利用其较我优良的运输条件”对付我军,而我军“则因缺乏固定补给来源”,“不便集中强大兵团于一个地区作战”,我应集中兵力,建议刘邓、陈谢和陈粟三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

2、“部队之攻坚技术(坑道爆破)和增强攻坚炮火,实为急需”;

3、我军在政治上和战略上已取得优势,还要取得数量上和技术上的优势;

4、“建议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打破本位主义。(全文见《粟裕文选》第二卷第432-434页)

这就是著名的“子养电”(以地支代月,1月为“子”;以韵目代日,22日为“养”),粟裕依托根据地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思想跃然纸上,明显不同于毛泽东不要后方的战略跃进和打中小规模歼灭战的思想。

秦叔瑾老说,电报原文的日期是“亥(12月)灰(10日)”,说明粟裕在电报发出前的40多天前就已经写好,压了多天,又作仔细考量后,才慎重发出。此电草拟前,粟裕已经看到毛泽东12月9日给粟裕和刘邓的指示:“目前时期,华野仍以打中等规模之仗为有利。如敌集中强有力兵团向你们攻击,仍宜避开,别求机动。”(《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4卷第167页)但是粟裕仍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粟裕是一个战区的指挥员,又是下级,担心干扰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粟裕在电文最后称“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这是我们看到的三个使用“斗胆直陈”措辞的电报之一,其他两个,一个是1946年8月5日苏中战役中的“微午电”,另一个是后来的“卯巧电”。

此时中央军委已经决定华野执行渡江南进战略任务。

说到渡江南进,最早的说法见诸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给刘邓、陈粟谭、华东局的电报, “叶陶两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其步骤:第一步,于现地休整数日,迅速歼击泰安、大汶口、肥城、平阴、东阿、东平地区之敌,占领该区,以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时间,在该区内(或在聊城)完成休息、补充、配备干部及政治动员;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四步,至闽浙赣目的地。广东纵队受叶陶指挥随同南下,并请考虑组织东南分局,子恢、鼎丞、曾山前往主持。” 陈粟于9月17日电告毛泽东叶陶兵团的伤亡情况,要求整补。5天后,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复电“半年内,不拟派1、4纵去江南”。半年后的1947年10月15日,毛泽东指示陈粟:“6个月后(约在明年4月)你们需准备以一个或两个纵队出皖浙赣”。11月20日,粟裕报告了部队进入豫皖苏,脱离后方,艰苦疲劳,影响战斗力,以及部队风闻渡江不安心的情况。毛泽东指示,明年8月前不过江,8月后过江。陈毅于1948年1月7日到达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一路上就有“今年到一定时期,我们组织强大的兵团渡江过长江”的说法。后来还有“稳渡长江遣粟郎”的诗句。 收到子养电后,毛泽东仔细阅读,并逐句圈点,送周恩来、任弼时、陈毅传阅时还注明“再送毛”。周恩来阅后注明:“请陈考虑,粟所提各项问题,是否需再议一下?”复议的结果是坚持既定方针。

1月27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统率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并提出三个方案,要粟裕“熟筹见复”。

粟裕接电后,认为中央的决策与自己的想法以及给中央的建议大相径庭。毛泽东的意图是要发展战略进攻,但是如何发展?显然还没有接受7月分兵和刘邓挺进大别山以来的经验教训,还是要将战争进一步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而粟裕是要依托根据地,在内线集中兵力打大规模的歼灭战,两者差距明显。

1月31日,粟裕复电,明确提出立即渡江时机尚不成熟,以华东野战军目前状况,最近即行出动渡江南进比较困难,叶陶两纵“每纵战斗减员及非战斗减员各万余人,至今元气未复”,“该三纵(指1、4、6纵)经一年半自卫战,伤亡较大”,连排级干部因伤亡易人者“少则5次,多则7次”。因此建议两个方案:一是即将叶、王、陶纵调到陇海路附近继续休整一个半月,到3月下旬出动;二是叶、王、陶纵仍照目前部署南下参加一二个战役,3月中旬起休整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到5月中旬出动。电报重申子养电中的观点:“职对于中原战局认识,除已于1月22日电呈外,认为我军以原有之政治优势,于反攻中又取得了战略优势,但在数量上及技术上并非优势”,“在军事上,如能与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提出“将目前在中原的三支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三个地区(指鄂豫皖、陕豫鄂、豫皖苏)寻机歼敌,争取在短时期内打几个歼灭战,取得较大胜利。如果我军再能在数量及技术上对敌人取得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以急转直下,也将推进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对于渡江路线,电报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由武汉以西渡江,好处是江面狭小,易于渡过,易于阻击蒋军兵舰,缺点是到闽浙赣远,一路去要减员一半。二是从湖口、当涂之间甚或南京至江阴之间采取宽正面的分路与分梯队的偷渡,缺点是江面宽防御严,好处是江南江北我群众基础好,叶、王、陶纵的干部熟悉,渡江后主力向浙赣沿线及闽赣腹地挺进亦可调动敌人。此电是为“世午电”(以韵目代日,31日为“世”;以地支代时,11-13时为“午”)。

2月1日,毛泽东收到粟裕的复电后,要预定当天离开杨家沟回华野的陈毅留下商议,结论是坚持原定决策,并于当晚亥时(21-23时)电复粟裕:“(一)完全同意第一方案,叶王陶三纵即开陇海线附近再休整一个半月,3月下旬出动。3万新兵中,以两万补充叶王陶三纵。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渡江方法采宽正面分路或分梯队偷渡,望加紧布置水上及两岸工作。(二)3、8、10、11等四纵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三)豫皖苏区党委及地方部队照原布置不变动,子恢率华中分局机构丑月可至该区。11纵仍属榘唐野战军。陈(毅)日内动身东返。(四)请漱石、子恢帮助粟裕解决南进有关诸问题。”后来中央军委因情况变化,将渡江时间由原定的3月下旬,推迟到5月15日以后。

2月2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东南野战军和东南分局,任命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兼副政委,并兼任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2月21日,华野野指和4纵部队渡黄河北上;23日,到达濮阳;3月12日,第1、6纵渡黄河北上;4月1日,陈毅返回华野野指驻地濮阳,饶漱石、康生等同行。

4月16日,粟裕向陈毅提出将第一兵团暂时留在中原歼敌比远出江南的战略机动更为有利的意见,陈毅鼓励其分别报告刘伯承、邓小平和中央工委、中央军委。

刘邓在挺进中原时必然遇到华野分兵后的相同困难和问题,感同身受,应该能取得共识。这一点后来邓小平在回忆二野战史时,说到挺进大别山,也提到缺粮、无根据地、伤员安置、重武器、后勤补给等诸多问题。

同日,粟裕致电刘邓,提出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议,征求刘邓意见。18日,刘邓致电中央军委、陈粟,认为过江使敌抽走几个师,当然有利,“这个问题决定于自身的准备、过江条件”,如果准备不足,“则迟出几个月为好”。“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4月18日,粟裕发出“卯巧电”(以地支代月,4月为“卯”;以韵目代日,18日为“巧”):

首先粟裕指出去年转入外线以来,我军转入反攻,“将战争拖回蒋管区”,“减少了解放区受战争的直接摧残”,“当时我军主力不依靠后方,大胆转入敌后,完全正确”。“但自去冬迄今”,话锋一转,“中原地区(包括豫皖苏鲁及豫陕鄂)战局已形成疲惫而频繁的拉锯形势”,“敌人尚拥有相当机动兵力,占有某些交通线和所有交通中心与战略要点,及运输工具技术条件等,在兵力转运军需部及上交我军便利,以增加我们歼敌困难。”

其次,我军远离后方作战,地方工作得不到配合,“行动上不易保守秘密,往往是丧失战机”,补给困难和伤员安插,“大大影响各级指挥员决心地贯彻和下级指战员战斗勇气的发挥”,敌人可收容其伤病员,“我之伤病员则大部为敌残杀或落入敌手。”

第三,华野在无正常补给条件下“重装备却变成了拖累”,不要重装备则不能攻坚,攻坚将成为今后作战的中心,“不能不装备与学习使用重武器”。数月来本有许多战机,“但因补给不正常,战斗不能速决与持续”,因敌增援“被迫退出战斗”。还报告了计算我军减员与歼敌人数之比的问题,指出“有后方依托打歼灭战的伤亡,则每一万人减员至少歼灭敌人一个主力师”。

第四,粮食问题。列举天目山战斗因与民争食,至今留下不良影响。指出若以10万人进入江南,“粮食补给则是长期的严重问题”。

第五,我军南渡后估计能调动敌整25、28、83、63、20师等部,而整7、48师等部,“蒋不至纵虎归山,仍可能留于大别山;“5师及11师则因系美械重装备,亦可能留于中原”。这4个师如果不能调动或歼灭,“中原局势将成较长期的僵持局面”,解放区也会遭到残酷的摧残。

第六、根据上述理由,粟裕建议:

1、“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姬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的歼灭仗”,使人民安定夏收,我军有粮食供应;

2、对敌近后方(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和苏中南线直到江边)派出游击兵团,配合主力作战;

3、对敌深远后方(长江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派出远征游击队,“人数不多,不至与民争食,且可与当地人民武装融合”,“是能大量调动敌人的”;

4、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与远征游击队密切配合,以战养战。

第七、“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5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相机工战机难,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仗。

第八、“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待指示”,并表示南渡准备工作仍积极进行。(全文见《粟裕文选》第二卷第458-462页)

如果说子养电是委婉的提出不同意见,世午电只是质疑南渡的时机,尚未率直地提出不同意见,而卯巧电则是毫不犹豫,和盘托出,全面分析了南渡战略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修正战略方针的建议。

2007年8月为纪念我军建军80周年和粟裕将军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5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粟裕大将》,该片引用了大量粟裕将军生前35盘录音带中的原声。录音的年代是1979年,现将粟裕讲话录音有关原声抄录如下:

说到战略问题时,粟裕说:“古时候有这样的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只照抄照转上面的命令,这样下去非打败仗不可。高级指挥员不仅是熟练于在战役方面进行指挥,而且应该懂得一些战略问题。要研究战略问题,有三个方面,就是敌情、我情、民情。”

粟裕原声:(中央军委要)“我带三个纵队下江南,其直接目的是要调动敌人跟着我们的部队去,而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我考虑到固然能够调动一部敌人,但是敌人的四个主力军(指国民党军第5、18、7、48军——笔者注),战斗力比较强的主力部队调不动,蒋介石不会把它调到江南,去跟我们打游击。在中原战场上这四个主力军调不动,就不能减轻敌人对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恰恰相反,我们这三个纵队(华野第1、4、6纵)也算是主力之一,我们恰恰在中原战场减弱了三个主力纵队。所以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主张不过长江。”

接电后,中央军委在4月21日、23日连发两电,催促陈毅和粟裕赶赴平山中工委。

25日,陈粟从濮阳出发;29日,到达平山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员会;30日,陈粟与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去阜平县城南庄,参加城南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于4月30日至5月7日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召开,会议是如何开的,尚未公开有关会议记录,后人不得其详。《毛泽东年谱》记载,议题有三,其中第一个为“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地区”(另外两个是“发展生产”和“反无政府无纪律状态”,)。粟裕的议题应该是在这一大议题之下讨论的,关于这一议题,《毛泽东年谱》只有极简单的记载:毛泽东在会上发言,说:“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地区无疑会有很大困难,打出去的主力会减弱,打不了很多胜仗,但无此一条不能战胜国民党。打出去以后,敌我都到蒋管区去吃,不能依赖后方,后方要尽量供给前方”。语焉不详的记载,毛泽东的讲话似乎是在为南进战略作辩解,看不出会议是如何讨论粟裕的议题的。但从会后5月5日毛泽东致刘邓并华东局的电报,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1、4、6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5军等部5、6个至11、12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在此期内,由该兵团派出10个营,附以地方干部,陆续先遣渡江,分布广大地区,发展游击战争。以上计划,是我们和陈粟及一波先念所商定者。粟裕兵团,待陈粟由中央回去,结束政策学习及军事训练,约于本月底渡河作战。陈唐所率3、8两纵应回至豫皖苏区,调换1纵西去,以便该兵团有1、3、4、6、8及11等6个纵队集结打大仗。10纵已去豫陕鄂边,可不回来。但6、7两月作战,陈唐回来已来不及,应由1纵参加此两月作战,待雨季休整时再由陈唐与1纵调换。本月内请刘邓命1纵、11纵在汴徐以南适当地点休整,待粟裕命令,月底协同作战。当粟裕打5军等部时,许谭兵团应向津浦线行动,相机歼灭并钳制12师、75师、84师、73师等部。其动作时间,应在本月下旬,请华东局令知许谭准备。同时,令知韦陈兵团,在苏北发起歼敌战役,配合动作。粟裕兵团的供应,由华北山东两方统筹。”

如果不是理解有误,电报的内容可概括为:渡江南进的战略是正确的,粟裕兵团(1、4、6纵)暂不渡江,而是集中华野部队包括中野11纵,在刘邓、许谭的协同下,歼灭5军,开辟渡江道路。

渡江南进自然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夺取全国政权必然要过江打到南京去——这一点不言而喻。但决定华野目前不过江,留在中原歼灭5军,这无疑与毛泽东原来的战略方针大相径庭。

毛泽东能够听取粟裕的建议,对原定战略方针做出调整,确实难能可贵。差不多同一时期毛泽东与林彪关于打锦州的争论也在进行,而结果却是毛泽东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林彪表示了服从。

彭德怀也表示了对南渡战略的看法,5月21日,他在致毛泽东的电报中,对各战场的作战问题提出建议,论及华野,说:从目前情况看,粟裕部按原计划渡江问题值得考虑,不如先不渡江,而集中5、6个纵队出中原作战,以求打开豫鄂皖局面。事前粟裕是否征询过彭德怀意见,现在无资料说明,估计可能性不大。不谋而合的观点,是不是可以说明粟裕观点的正确。

毛泽东与粟裕关于战略进攻方向的争论结束。虽然没有否定南渡的战略,但实际上渡江已是一年后(1949年4月)的事情了,已经是经过豫东、济南和淮海战役之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了。此渡江不是彼渡江,已经不是城南庄会议之前毛泽东所说的渡江南进战略了,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城南庄会议关于华野的另一决定是陈毅调离华野,到中原工作。此事《陈毅传》有记载:刘邓在同意粟裕的建议后(指接到粟裕4月16日的电报之后——笔者注),“发电中央请调陈毅到中原工作”,建议陈毅任中原局第一副书记,并提出有关陈毅到中原后的军职三个方案,还建议:“不管那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后来在5月5日再次提出所请。

5月7日,毛泽东约见粟裕,传达中央决定,调陈毅去中原工作。粟裕再三请求,得知中央已做出了决定后,建议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9日,中央决定陈毅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兼任的华野司令员及政委职务由粟裕代理。

自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以来,陈粟在工作上的配合是默契的,感情是融洽的。即便是有不同意见,也能相互沟通,得到理解、谅解与和谐。如果陈毅留在华野,对粟裕一心指挥作战是有利的,陈毅的调出,无疑使粟裕肩上的担子更重。

通宝推:桥上,真离,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主席手书的东南野战军人员安排 -- 补充帖

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及副政委叶飞,副政委划掉了。张震原来的去向有三个:许谭想留他在山东兵团当纵队司令,韦国清想带他去苏北兵团当副司令,邓子恢想让他当淮南淮北合并后的江淮军区司令。结果军委调令一下,饶漱石按中农标准招待了张震一大盆白菜豆腐炖猪肉,当送别饭。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