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转贴pop3谈海军航母发展 -- 湍流VII

共:💬58 🌺380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个退休十几年的技术干部的话,当个地摊文学看看罢了

大辽号是在大连造的,他一个上海船厂的军代表根本接触不到什么更深层的东西,更何况几十年前的事了,他又非亲历者,写的大多也是道听途说。就这篇谈航母的,除了道听途说之外,那有什么他直接参与的东西。看他以往的发言就知道了,吹牛逼钻牛角尖的多,一个远离部队核心的海军技术干部,号称连对台作战方案都看过,还一帮脑残粉,可笑之极。最搞笑的是总是发喷海试的月经贴,可他自己连航行试验的定义都搞错了。

只一个船总与航空部门吵架的事,听他说的好像船总这边有多委屈,航空部门有多不作为一样。事实上就是船总这边的设计协调问题。航母设计跟舰载机设计本就是有先后顺序的,即某一方直接设计出定型方案,另一方再设计。但现在是双盲,必然是要在设计中双方随时沟通随时调整,而他所说的情况是造船的尚未等造飞机的方案定型,要了个数据就开始自己的设计,等造飞机的定型了,造船的又不肯跟着人家改设计了。

其实这种设计程序出现这种互相打乱仗的事,就是很正常的事。有了一遍流程后,第二次建造就会有合理的设计流程了。这既有第一次造航母,一切都是第一次的原因,也有造船跟造飞机两家缺乏全局意识的原因。海军搞了几十年船,也搞了几十年飞机,以往都是各干各的,搞航母了,最核心、最难的是“舰机协同”。开会的时候,“船口”的人坐一边,“航空口”的人坐一边,针锋相对,毫不相让。谁都强调自己重要,都想当主角,同一件事情,双方用词都不一样,比如,船用设备与飞机进行适应性配合试验,“船口”的人称“舰机试配”,“航空口”的人称“机舰试配”。后来是海军张副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规定:试船上设备的时候,以船口为主,航空口配合;试飞机的时候,以航空口为主,船口配合。后来,这一点也被总结为航母文化、航母意识,也就是大局意识,就是协调意识,就是以飞机为中心的意识。简单地说,搞船的人要记住:甲板上有一条跑道;搞飞机的人要记住:跑道在航母甲板上。

至于说江上过瓦良格,印象中不可能。江在瓦良格回大连后,只在03年361艇失事与胡、郭、曹等人去过大连接见遇难官兵家属,几乎没有时间去上瓦良格。更何况当时的瓦良格上面也没什么看的,甲板上一片狼藉,能打开的舱室里都是老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